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金瓶梅》成书年代问题与成书过程及作者问题紧相关联,也是《金瓶梅》研究中的难题之一。30年代,郑振铎、吴晗先生著文提出《金瓶梅》成书于明代万历中期。此说一出,盛行了几百年的“嘉靖”说为之动摇,《金瓶梅》成书年代问题似成定说,海内外信从者颇  相似文献   

2.
20多年前笔者就提出,《金瓶梅》是从艺人集体创作向文人独立创作发展的过渡形态的作品的观点。2010年在《周钧韬金瓶梅研究文集》出版时,将此观点概括为《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此文又对"过渡说"进行哲学思考,用"扬弃"这一概念研究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金瓶梅》是一部从艺人集体创作(《水浒传》)向"无所依傍的独立的文人创作"(《红楼梦》)发展的"有所依傍的非独立的文人创作"。"过渡形态"乃是《金瓶梅》成书方式的本质特征。这是笔者对《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的最新阐述。  相似文献   

3.
《论<金瓶梅>》 徐朔方 《浙江学刊》 1981.1《<金瓶梅>成书补证》 徐朔方 《杭州大学学报》 1981.1《<金瓶梅>的写定者是李开先》 徐朔方 《抖擞》(香港)第42期 1981年1月号《<金瓶梅)引言》 阿瑟·戴维·韦利著 顾希春译 《河北大学学报》1981.1《宝卷在<金瓶梅>中》 蔡国梁 《河北大学学报》 1981.1  相似文献   

4.
周钧韬先生专事《金瓶梅》研究二十多年,提出了“《金瓶梅》作者王世贞及其门人联合创作”“《金瓶梅》时代背景嘉靖”“《金瓶梅》成书年代隆庆”“《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金瓶梅》为性小说”等6个新说;完成了《金瓶梅》创作素材来源考证的基础性工程。他的“治学之道”包括“知己知彼,选准研究目标”;“高层次加入”;“目不斜视、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敢于创新,在与权威的论争中创新”;“思辨与考证,双向汇流”等。其自言“治学之道”的核心是学好哲学。  相似文献   

5.
<正>《金瓶梅》中的过场人物陈四箴,首先为台湾魏子云先生在论证时拈出,引起中外学人的注意。黄霖先生继之,在《金瓶梅成书问题三考》(载《复旦学报》1985年第4期,以下凡引黄先生语,均出自此文)文中,以此作为“成书万历说”的重要内证,言:……总的说来,《金瓶梅》中的人名确实多有寓意。因此《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五回出现的“两司卜府”中的“布政使陈四箴”这个名字就值得注意,因为它与万历年间的一大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当时的万历帝,贪于酒色财气,特别宠信郑贵妃,以致在册立太子问题上迟迟不下决断,颇有废长立幼(郑贵妃子)之意,引起朝廷内外不安。于是从万历十四年起大臣们围绕这一问题纷纷谏诤,连年不断。至万历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大理寺左评事(名隹)于仁上疏规劝皇上戒除酒色财气,并进陈有关酒色财气的“四箴”。  相似文献   

6.
在对《金瓶梅》作者研究中,有人主集体创作说.1954年8月29日《光明日报》刊出潘开沛《(金瓶梅)的产生和作者》,首倡集体创作说,其根据是:  相似文献   

7.
《瓶外卮言》 姚灵犀著 天津书局 1940年8月《金瓶梅简说》 南宫生著 出版时间、单位不详《金瓶梅词话》跋 施存蛰 见“贝叶山房”《金瓶梅词话》本 1947年《根本分歧在哪里?——评刘大杰先生对<金瓶梅>的评价》见《“中国文学发展史”批判》中华书局 1959年  相似文献   

8.
关于《金瓶梅》作者的研究,近年来出现了旧说犹存,新说并起的热闹局面。各种说法归结起来,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力主《金瓶梅》是文人作家独创之作;另一类则推断《金瓶梅》是“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就第一类来看,近年来颇有影响的主要有:朱星的“王世贞说”。《金瓶梅》作者是王世贞,这本是旧说,但朱星在《金瓶梅考证》(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中,又重提此说。他首先从明末沈得符关于作者是“嘉靖间大名士”和词话本上写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出发,划定三个界线:作者必须生活在嘉靖时期,必须有“大名士”的身份,必须和山东有渊源。然后用排中律去掉了有可能成为作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在漫骂和赞扬声中渡过了三百多年。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立场观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金瓶梅》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一时还难作出相近的评价。 《金瓶梅》是我国封建文人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独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据考证,这部小说成书于明代隆庆二年至万历卅年(公元一五六八年至一六○二年)最早版本为万历四十五年(公元一六一七年)“东吴弄珠客”序的《金瓶梅词话》,尔后又有明代天启年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评点者之谜被揭开,张竹坡家世生平研究引起轰动》《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1月30日《<金瓶梅>研究(首次文摘)》赵兴勤等《复旦学报》1986.1《崇祯本删掉了什么?》杨士毅摘译《复旦学报》1986.1《也谈<金瓶梅词话>的作者》朱建明《复旦学报》1986.1《小议<金瓶梅>的作者是河北籍人》王强《复旦学报》1986.1《冯梦龙是<金瓶梅词话>的补足者》赵伯英《盐城师专学报》1986.1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汉学家韩南先生1963年在《大亚细亚》杂志新十卷第一辑发表了他的力作《<金瓶梅>的素材来源》一文。由于韩南先生发现了不少以前人们尚未注意到的《金瓶梅》所引录借用的原始材料,即使以前学者们已经发现的,他也往往能从新的角度观察这些素材与《金瓶梅》一书之关系,提出新的问题,所以此文发表二十多年以来,受到国际《金瓶梅》研究者的充分注意,被不少专家征引和讨论。这篇论文对《金瓶梅》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汉学家韩南于一九六○年完成了题为《<金瓶梅>的写作和素材来源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然后又在此论文的基础上写成《<金瓶梅>的版本》和《<金瓶梅>的素材来源》,分别于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六三年刊于《大亚细亚》杂志。韩南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发表了张鸿魁《〈金瓶梅〉》“扛”字音义及字形讹变》一文,认为《金瓶梅》五十八回例中的“證”是从“扛”讹变而来,并且还论证了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并就此探讨了近代汉语训释的方法问题。本文不准备对张文的观点作全面的评价,只想就文中作者所认为的“證”是“扛”的讹变谈一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复旦学报》1990年第2期周维衍《关于<金瓶梅>的几个问题》一文,洋洋万言,提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第四个问题《田芝蘅——一个极有可能撰写<金瓶梅>的人物》,1990年6月号《新华文摘》全部转载而改题为《<金瓶梅>作者新探》,可以想见其影响。粗读一过,觉得虽然有点系风捕影,总还可以说事出有因。那里引了《钱塘县志》:“海上  相似文献   

15.
明人袁小修在《游居柿录》中指出:《金瓶梅》“乃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据目前发现的史料考知,他第一个指明了《金瓶梅》与《水浒传》的因承关系。《金瓶梅》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为线索,因此它抄引了《水浒传》中的许多文字,这就构成了两书的重选部分。在两书的重迭部分中,《金瓶梅》在抄引时作了许多改动,同时又增写了许多文字,这就出现了两书的同中之异。这是研究《金瓶梅》成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国内的研究者还无人涉足。笔者在此仅作初步的探索。明代嘉靖年间,《水浒传》已有多种刻本传世。《金瓶梅》成书在隆庆朝前后,它  相似文献   

16.
我曾经论证:(一)李白隐居读书之“岷山之阳”指青城山;(二)杜甫《不见》有“匡山读书处”之句,匡山即庐山;(三)李白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戴天山乃青城群峰之一“成都戴天山”;(四)所谓《别匡山》诗决非李白作品.前两个问题前人多已论及,而我则进行了详细论证.第三个问题是我率先提出并加以论证的.对第四个问题的探究旨在辨别真伪,防止谬种流传.详见我的《李白与青城山》、《杜诗<不见>辨疑》、《“匡山读书处”与<别匡山>诗析疑》、《李白为什么要隐读于青城山》等文.在此期间,蒋志先生发表了《李白未隐青城辨》,后改作《<李白与青城山>质疑》重新发表,后又写《李白与大匡山》自署’中国李白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后改作《岷山之阳·戴天山·匡山——李白隐居读书处》发表.这几篇“蒋文”都对我的某些学术观点进行了辩驳.我认为,欲论证李、杜作品中某些词句的涵义,特别是涉及他们行踪的某些地名的指向,当以发掘和运用唐代  相似文献   

17.
胡文彬同志编著的《金瓶梅书录》,作为“金瓶梅研究丛书”之一种已有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金瓶梅》研究资料工具书,仅此一点就足可说明它的价值和重要性了。因为种种历史原因,目前人们对《金瓶梅》所知甚少,作者是谁,家世生平,成书年代,版本源流等等许多问题都搞不清楚,有关《金瓶梅》的研究资料十分稀少缺乏。即使已发现的资  相似文献   

18.
兰陵笑笑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倾向充满了矛盾,因而使《金瓶梅》有万千之谜,本文探讨《金瓶梅》文本既反叛“存天理、灭人欲”又张扬“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悖反现象,论证作者主要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或许有助于解开《金瓶梅》之谜。  相似文献   

19.
1.《金瓶梅》是一部浩瀚巨帙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它自明代万历年间问世以来,差不多各个时期都认为“诲人淫作”,将它列为“禁书”,但它以自己的业绩和艺术成就,越来越吸引着专家和学者们。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艺思想的解放,文艺观念的改革,人们对它的研究越加深入和扩展。 自《评<金瓶梅>中的潘金莲》一文开始,这两年来,我们连续发表了几篇文章,对《金瓶梅》中的人物、技巧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乃至社会意义等诸方面,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我国专家和学者们对它的研究有久长的历史,论文汇集,恐已达数卷之多,其  相似文献   

20.
《官场群丑》俞泓《古典文学知识》(南京)1987.1《<金瓶梅>与蒲松龄》刘辉《复旦学报》1987.1《袁小修与<金瓶梅>》周钧韬《徽州师专学报》1987.1《张评本<金瓶梅>琐考》吴敢《徐州师专学报》1987.1《<金瓶梅词典>词条选登》李穆之等《吉林大学社科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