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诗经·桧风·隰有苌楚》诗旨之又一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上博简诗论》第26件简文的探讨,结合《诗经·桧风·隰有苌楚》的内容,综合诸家说解,考求诗旨。提出此诗含有"得而媒之"之意,并证之以文献,说明这种诗旨的理解是符合诗意及当时风俗的。  相似文献   

2.
清人潘克溥编《诗经说铃》犹如一部"诗义大全"。首次立论"诗教肇于唐虞之世";发明诗旨,强调诗教;从"诗无达诂"的思想出发,汇集了汉代《诗序》以来至清代嘉道年间前贤时修说《诗》的思想言论,分类胪列为"正说"、"辅说"、"汇说"、"异说"、"附说",在这些分类取舍之间透射出个人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关雎》诗旨历来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本文紧扣诗意,联系诗经时代的婚恋风俗,佐以相关史料,着眼于探究诗中“君子”和“淑女”的身份,对前人之说进行辨说,最后得出《关雎》是一位贵族青年对一位农家女的单恋情歌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孟子说《诗》理论及其实践探蕴孔慧云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热情倡导学《诗》、用《诗》的大师,他的说《诗》理论对后世的《诗经》研究和文学理论都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其“以意逆志”的说《诗》理论,今人亦不陌生,但有两种认识有待商榷。一是认为孟子虽提出了“以...  相似文献   

5.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先秦战国时期的儒家诗论著述,是最早成体系、有逻辑的关于“诗三百”的诗论评述,体现了先秦儒家诗学思想。《毛诗序》作为汉儒的诗学论述,它与《孔子诗论》一方面具有相承性,二者属于同一诗说系统;另一方面,二者又具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毛诗序》诗旨阐释中女性角色和“美刺说”的出现,以及《毛诗序》与《孔子诗论》在说诗目的和风雅颂次第的不同,体现出不同时代论“诗”作品的独特之处,也体现出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差异性。在两者所传达出的诗学思想的对比中可以考察自先秦至汉代儒家思想的嬗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学化的解经趋势,民本思想的转变与儒家思想对法家思想的融合,施教观念的转变。在这三点背后,便是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差异以及儒家思想自先秦至汉代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阮籍的《咏怀诗》向以幽深、隐晦著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阮旨遥深",钟嵘《诗品》评阮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后人多赞同,但因角度和解读方法的相去各异,对阮诗的读解有不少忽视诗歌本身,笔者试图采撷前贤今人之高论,结合一己之感悟,略述读《咏怀诗》的浅见。  相似文献   

7.
对杜牧《清明》诗旨之理解,历来多有分歧:或为"雨中伤感"说,或为"踏青游春"说,或为"哀悼亲友"说。反复揣摩诗意,则第三说最为切实。诗中所表达的就是诗人在"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定场景中所产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与思想情绪。诗旨主要在于表现生者"行人"对已故之亲友们的沉痛伤悼之怀与深切怀念之情。此诗艺术手法高超,别具形象圆整、叙事曲折、画面丰盈、章法自然之审美价值。后人甚爱此诗,对其采用删缩、变体、仿拟等再度创作之方式,形成一道诗歌接受的亮丽景观。《清明》诗以其思想与艺术的杰出成就,奠定了清明哀悼诗千古绝唱之地位。  相似文献   

8.
《鹑之奔奔》是《诗经》国风中《鄘风》的一篇.其诗旨的观点历来众说纷纭.主要集中在讽刺说、垂戒说、国耻说、君命说.讽刺说是诗文所要表达的内容,真正的主旨应是诗人借诗文警戒后人,用国家灭亡这一事实与教训告诫后世统治者,要知风俗美恶,政治得失.  相似文献   

9.
《毛诗补传》与《杲溪诗经补注》分别为戴震早年以及中晚年治诗作品,本文将二者中的诗旨部分试作比较,以窥戴震说诗思想之异同,并对这些异同进行归纳或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七月》的作年有先周说、周初说和春秋中期说。从"万寿无疆"等嘏词以及"春日迟迟,采蘩祁祁"等套语看,《七月》的作年应该为西周中期。明确《七月》的作年,对我们解决诗的作者、诗旨等问题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在曹植《三良诗》的创作时间问题上认识的混乱,人们对此诗诗旨之理解也是历来颇多争议。从字面上看,诗意似前后矛盾。此诗当作于建安二十年或其后,尤以武帝死后或帝死后为最有可能;该诗是诗人自鸣中怀之作,诗中所表忠义确系真心。  相似文献   

12.
东汉之后,《诗序》成为对诗义最为权威的论述,然自北宋欧阳修以来,学者不满汉唐旧注,对《小序》、毛《传》、郑《笺》都提出了怀疑,其中对《诗序》批驳尤为激烈。朱熹的《诗集传》就是在这个疑经改经、存序反序斗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本文以《二南》、《郑风》的作品为例,探讨朱熹《诗集传》对《毛诗序》诗旨取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互文是《诗经》中比较重要的语言现象。前人研究《诗经》的重点在诗旨的阐发和字词的训诂上,有关《诗经》互文为数不多的说解零星地散见于各书;今人给《诗经》作注,一般不提修辞手法。所以,把《诗经》互文的种类和作用梳理一番很有必要,因为这将有利于我们发现和理解该书诗句中的互文,也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原诗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古今学者关于《诗经·郑风·将仲子》诗旨的解说,认为此诗当为春秋时郑庄公族亲之人托情歌微讽庄公之作,隐斥祭仲诸臣谋及公族宗亲,致骨肉相残。《诗序》首句作推本之论,原本不误,续《诗序》者坐实其事,以为“祭仲谏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是诗人刺庄公之意,实为曲解。后人相沿以为诗陈庄公拒谏之辞,反致诗旨龃龉难通。至宋人疑之,弃《诗序》而惟以“淫奔之辞”视之,亦非诗作者之本意  相似文献   

15.
<正> 曹孟德的乐府诗《短歌行·对酒当歌》一首,自古至今,誉为名篇,千百年来,交口相传,历时不衰。其实,有些看来是大家熟悉的东西,也未必不存在理解上的分歧。譬如这首诗的题旨,古今论者都认为是“渴望贤才”、“思念猛士”。清人陈沆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今人游国恩等人也说曹操以此“表现他爱才若渴的心情”(《中国文学史》),“抒发他思念贤才  相似文献   

16.
流传至今的晚五代“诗格”作,在体例上,常前立某一格法,手即征引诗句作为例证,共所引诗句又常不标明作或出处。本据《全唐诗》及其他古籍,考出《风骚旨格》、《流类手鉴、》《雅道机要》、《诗中旨格》、《诗要格律》、《诗格》、《诗评》等“诗格”中六十余则引诗的作,皆为前人所未注出,补了《全唐五代诗格校考》等书之遗。  相似文献   

17.
赵京立 《现代语文》2007,(5):103-104
诗是语言的精华。创作者愿意用有限的语言去引导读者进行无限的审美创造。《蒹葭》这首诗含蓄蕴藉,言尽旨远,带给人无尽的审美感受。本文从音乐美、含蓄美、朦胧美三个方面阐述该诗的艺术特色,展示诗歌语言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8.
《诗经》颂诗歌唱源于宗教仪式上的献神颂歌,因此,诵辞类歌唱是其最原本的内容。此外,《周颂》另有三类乐诗———舞诗、"礼辞"内容、仪式内容的歌唱,展现了颂诗歌唱的多样内容和复杂形态,也体现了周人对歌诗旨向与仪式精神的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19.
《匏有苦叶》在流传过程中,其诗旨出现多种理解,归纳起来共有刺卫宣公说、刺淫乱说、邶人刺管叔说、仕途之道说、婚恋说、怀念友人说六种观点.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解读和对各种观点的分析,倾向于婚恋说.  相似文献   

20.
《关雎》诗旨历来众说纷纭 ,难成定论。本文紧扣诗意 ,联系诗经时代的婚恋风俗 ,佐以相关史料 ,着眼于探究诗中“君子”和“淑女”的身份 ,对前人之说进行辨说 ,最后得出《关雎》是一位贵族青年对一位农家女的单恋情歌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