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以来,谢道韫这个名字,给中国读书人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作为中国古代聪慧女童的化身或代名词,她曾被历代文人骚客在诗文中反复咏叹过。  相似文献   

2.
生命是什么     
李萍萍 《小火炬》2011,(7):50-50
施婉清老师点评:为了表达“生命的本质就是力量和希望”这个主题。小作者以蒲公英、红树苗、黄柳、梅花为喻,在反复咏叹中升华感情。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谢道韫这个名字,给中国读书人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作为中国古代聪慧女童的化身或代名词,她曾被历代文人骚客在诗文中反复咏叹过.  相似文献   

4.
梅这一普通景物在古典诗词中大量出现,被诗人反复咏叹,赋予了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浓厚的文化涵蕴,文人喜时,见梅更喜;文人忧时,见梅更忧。梅在文人的笔下变得多姿多彩,形成了古典诗词中千姿百态的梅之韵。  相似文献   

5.
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它妙在诗中文句从头至尾往复 回环,读之成韵,突出地继承了诗歌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 的目的,产生了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现生本与文本的“视域融合”,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篇幅较长的文本,“一点突破,反复咏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所谓“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即是此理。  相似文献   

7.
初中课本每册都选编了一个单元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我在教学中采用“反复咏叹”法,培养学生读写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一、激发感情,培养学生感受能力我国古代诗词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乐府诗、唐绝句、宋词等都是入乐的,都讲究音韵的平仄,节奏的和谐,[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陈素红 《陕西教育》2007,(12):38-38,65
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教授在<比较文学简明教程>里,对比较文学有如下的论述:"当人们读到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文学传统中反复被咏叹和吟味时,……人们就会清楚地意识到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里确实存在着而且将会继续存在一门十分必需,非常有趣,而且对人类极富挑战性的学问.那就是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9.
刁斗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当代的精神漂泊,漂泊与流浪是其小说反复咏叹的主题。《回家》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它将精神关照与叙述自觉融为一体,通过叙述方式的变化来展示和体认生存所面临的苦难。  相似文献   

10.
崔慧 《新疆教育》2012,(20):19-19
喜爱观摩名师教学的老师会发现,名师的课堂上常恰到好处设计了回环复沓、一咏三叹的引读。复沓指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句群。一咏三叹指重章叠句、反复咏叹。这种引读以朗读的形式引导、启发、指导学生通过多角度、  相似文献   

11.
正一、以美辅德(1)将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关内容糅入宣传栏和校园文化张贴之中,并尽可能使相关内容具体化、艺术化,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吟诵默记,反复咏叹;(2)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与爱校行动结合起来,经常举办"爱我校园,建我江西,兴我中华"为主题的班会、讲座、书画展、摄影展、歌咏赛、演讲赛、辩论赛;  相似文献   

12.
韩元吉是两宋之交词人,其咏物词、唱和词以及寿词流露出对仙人情趣的反复咏叹、对神仙境界的极度向往,具有浓厚的"神仙风致"。韩元吉入世又出世,看似逍遥放任实则无可奈何、怅惘苦闷的复杂心境,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关系密切,是当时文士思想与心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3.
回去的路     
作者笔下的“回去的路”是迷离留恋的,好像在梦境中追求似的。在诗的第一节连用“有人告诉我”反复咏叹着“那里”,似乎尚未经历,又似乎已经走过,这种奇妙的感觉正是作者着力所要营造的。第二节,作者浓墨描绘了在“那里”她所感受到的一切,风的轻柔,花的清香,天的湛蓝,还有朝霞  相似文献   

14.
《青纱帐——甘蔗林》是一首气势雄浑、格调豪放、充满激情的抒情诗。诗人把“青纱帐”与“甘蔗林”巧妙联系起来,相互映衬,反复咏叹,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一发挥联想,以象征性的形象表达哲理诗中“青纱帐”已不仅指那些具体的、一望无际的庄稼以及在游击战争中可以用来隐蔽自己、打击敌人的有利屏障,而是具有高度概括性、象征性的意象:象征过去的艰苦岁月,象征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散文有悲苦的人生底色,其苦闷是他的个人气质和性格以及时代因素合力的结果。更与他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文化观、政治观有关。朱自清的散文一方面缜密漂亮,另一方面为纾解人生苦闷,追求刹那主义,由刹那间事件引起的感情的明灭,对感情与外在事物间联系反复咏叹,着笔舒缓,描写细腻。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课本每册都选编了一个单元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我在教学中采用“反复咏叹”法,培养学生读写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一、激发感情,培养学生感受能力我国古代诗词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乐府诗、唐绝句、宋词等都是入乐的,都讲究音韵的平仄,节奏的和谐,具有一种起伏迭宕的韵律和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有易记、易诵的特征,便于激发读者的情感。而诗词的  相似文献   

17.
寂寞是一种纠结缠绕飘忽不定的心绪。由此心绪郁结而生飘若游丝又直通心神的诗情总让人痴迷不已,因此寂寞成为古今文人骚客反复咏叹经久不衰的主题。卞之琳的同名诗作《寂寞》就是其中的佳品,运用时空叙事等叙述技法充分传神的表达了寂寞的深邃意蕴,留给人们无尽的诗味和深刻的哲思。  相似文献   

18.
漫步乐章     
《光明行》 音符 ,在弓间跳动光明 ,从弦上熠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坎坷 ,孤寂只要弓开始拉动光明便会降临这就是二胡这就是刘天华这就是《光明行》 《梁 祝》 一段千年佳话反复咏叹代代流传历经磨难的情侣在婉转的乐曲里终成眷属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在化蝶刹那穿越时空的界限获得永生漫步乐章@程鹏$陕西省紫阳一中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习》1992年第5期第27页写道:“写作教学的最大失败,是把心灵沟通,情感渲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动辄得咎的痛苦。” 《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1期第30页写道:“把‘那就是一只蟋蟀’放在每段的段首,反复咏叹,让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情,得以充分的渲泄。”  相似文献   

20.
中晚唐诗歌和小说互相配合,咏叹同一故事,在传播形式上反映出小说影响的扩大.传奇小说还深入地影响了诗歌的内容、艺术手段与审美趣味:诗歌创作大量使用小说故事作为典故,或者咏叹传奇小说擅长的故事题材;叙事性大为增强;自觉追求俳谐趣味、通俗风格,上述因素构成了中唐诗歌新变的重要内容或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