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论心理教育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教育的德育功能对心理教育本身及德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关注真实生命,心理教育为德育奠基;通过发扬人性和德性,心理教育促进了德育的发展;通过实施全人教育,心理教育大大丰富了德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心理教育与人性张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贵鹏 《中国德育》2006,1(3):24-26,30
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新的生长点,心理教育对人性的张扬主要通过增强人的心力、开发人的心理潜能、发展人的良好德性等方面进行。人的心力、人的心理潜能和人的德性发展为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心理教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联,心理教育的德育功能对心理教育及德育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关注真实生命,心理教育为德育奠基;通过发扬人性和德性,心理教育促进了德育新的发展;通过实施全人教育,心理教育大大丰富了德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教育制度通过内含的伦理精神对教育者的实践活动进行价值引导,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道德价值观养成和教育德性的生成。这便是教育制度的德性所在。在现实教育中,无论是人们对教育制度的价值观念认识,还是具体文本的制定和实施,都存在着缺陷,导致教育制度的内在德性被遮蔽。教育制度的德性彰显要求我们真正做到以人文性为教育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教育制度文本的真正主体,以公正为教育制度实施的德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反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心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 ,也是一种教育制度。从教育学视角来看 ,心理教育是张扬人性的教育 ,体现在人的心力、人的潜能、人的德性三方面 ;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 ,包括求上心态、自主意识、健全人格三方面 ;心理教育是幸福教育 ,主要表现为察知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三方面。  相似文献   

6.
公民教育思想是洛克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片论》实质上是洛克为政治共同体培养合格公民的德性教育计划。洛克的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教导公民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自由。自由不仅意味着权利,而且意味着责任,真正的公民自由是自由与责任的统一,这一点是《政府论》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教益之一。洛克的公民教育思想教导我们要反思自己政治义务的本质以及我们对国家所肩负的公民责任。  相似文献   

7.
个体品德心理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自我中心阶段、规则遵从阶段和自律实现阶段.根据品德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采用"训练-教育-交往"模式促成个体实现道德生成.个体通过训练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借助教育固着道德信念,运用交往使道德观念走向实践,实现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最终成为有德性之人.  相似文献   

8.
教育仁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也是教师个体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好德性。教育仁爱德性包括义务的德性和美德的德性,作为教师义务的教育仁爱赋予全体学生被爱的权利,作为教师美德的教育仁爱要求教师真诚善待所有学生,它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实践统一。其伦理价值体现为有益于彰显教育的人文精神,有益于实施情感教育,有益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涵养教师仁爱德性应秉持教育生活理念,将社会培育与个体修炼结合起来,既发挥社会在教师德性塑造中的价值主导作用,又充分激发教师个体向善而行的道德愿望,在不懈追求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9.
个体品德心理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规则遵从阶段和自律的实现阶段。根据品德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采用训练一教育一交往模式促成个体实现道德生成。个体通过训练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借助教育固着道德信念,运用交往使道德观念走向实践,实现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最终成为有德性之人。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模式建构是推动生命教育实践的理论难题。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健全人格;从智、德、体、美四个维度审视,生命教育内容应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积极心理教育。中小学必须立足现有教育资源,系统建构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的“植入模式”,以实践感悟为切入的“体验模式”,以校园文化为切入的“渗透模式”和以心理对话为切入的“咨询模式”。  相似文献   

11.
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在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公民德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国公民德性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性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古今中外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从德性教育的内涵、价值出发,阐释了德性教育意义所在,指明了进行德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开展德性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教育劳动工具包括"人"和"物"两类。"人"以"教师"为典型,"物"以"教材"为代表。这两类‘工具’都应有利于确保和提升师生的精神自由,体现教育作为德性生活的意蕴。"教材"的德性主要表现为正确的、科学的且具有生长潜力的课程知识,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和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的价值性特征三方面,"教师"的德性主要表现为适切的知识架构、积极的道德人格和自觉的审美追求三方面。通过发掘教育劳动工具的德性,有利于推进教育劳动成为道德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一些院校存在着严重的咨询化、治疗化倾向,发展意识比较弱,对发展性问题的试验和研究比较少.结合吉林省区域文化特征及学校的工作实际,构建发展性教育模式应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而课程和活动是实施这一模式的主要途径.学习心理、生活心理、人格心理和创新心理是这一模式的教育重点.  相似文献   

15.
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在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公民德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们国家的公民德性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五种心理教育模式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理教育在我国已呈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从不同的理论与实践域建构起各具特色的心理教育模式,但在现行的心理教育实践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教育模式可概括为五种,即: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青春期心理教育模式和协同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校生命教育的发展方向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心理互助模式在操作性、实效性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通过对心理互助模式在生命教育系列中的实践研究,进而更加关注生命教育主体的实施与操作。  相似文献   

18.
政治德性教育与“规训”表现出“目的—手段”互构的意图,但福柯通过规训表达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使得后现代主义者普遍认为政治德性教育具有负面性。又因为政治德性教育需要长期规训的存在,由此在政治德性教育和后现代思潮之间形成张力。考虑到我国政治德性教育的建设情况,可以将后现代因素纳入其中,结合新情况重新定义政治德性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最终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社会化、全面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指出对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认知偏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庸”文化心理的传统积淀等是阻碍中小学创新教育顺利开展的因素;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建立创新的教育模式、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开发大脑的潜能。  相似文献   

20.
崔欣伟、魏善春在《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2期撰文指出,心理—道德教育视域中的学校责任教育,是一种融入德性因素培养学生责任品质的心理教育形式,是学校根据一定社会的心理—道德要求,为使行为主体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