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阳给人的印象是瘦且高,随随便便的样子,丝毫也看不出他能“口吐黄金”,名动华夏。 然而他的确是名符其实的“点子大王”。他高擎着“思想有价、一计千金”的旗帜走南闯北被称为“当代智多星”,在足迹所至的地方留下一个个“点子”传奇。  相似文献   

2.
报载:前一段十分走红的“点子大王”何阳最近又成为热点人物,媒体纷纷报道:何阳行骗失手,受到法律追究一跑了之。不少人至此才猛醒,原来有些所谓的“点子大王”,很可能只是包装得很高明的骗子而已。在中国市场缺少人才、缺少谋略的情况下,他们应运而生,依靠三寸不烂之舌,为自己换得名声与财富。文章还指出:“,点子大王”一类的人物如今还有不少,而且风头正劲,其中牛皮吹得最大的可能要数何阳。似乎他有“点金术”,那么由他来出点子,多搞活几个国有大中型企业该有多好。可惜他似乎对个体户、乡镇企业、集体小厂感兴趣。他为何…  相似文献   

3.
1999年12月7日下午13:30分左右,从北京至西安的2124次航班准点到达咸阳机场,飞机舷梯口走出一位西装革履的瘦高个,手拎一只小皮箱,满面春风,踌躇满志,他就是曾被全国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的“点子大王”何阳。这次他是应西安某公司之邀,前来作企业策划的。一路上,他闭目养神,已不知做了多少个“发财梦”了。90年代以来,他靠“卖”点子赚钱,真真假假,不知蒙骗了多少世人和企业,从未失手过,因此,混了个“点子大王”的  相似文献   

4.
狱中的何阳,依然点子很多;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依然口气很大:“我对中国策划业的贡献是历史性的。我出事了,对中国策划业的贡献更大,我在中国策划界的地位更高。” “我会继续抗争,上诉到底。说句革命的话:生命不息,战斗到底。”何阳是否“冤枉”,最终由法院作出裁决。司法机关允许何阳接受记者采访,本身已说明中国司法程序的公开性。本刊将专访和盘托出,供读者品味、鉴别、思考  相似文献   

5.
当编辑、作记者的,尤其是“大编辑”、“大记者”,都会有人向你讨“点子,要“主意”。到下边采访,通讯员、新闻爱好者前呼后应、谦恭谨肃地向“老师”请教。就连我这个涉足新闻界刚几年的“小记者”外出,也总有那么几个通讯员“李老师长李老师短”的讨几个“点子”,提供点“线索”。回京后,“求教信”也“紧追不舍”。前不久,一位地市报的副总编、两鬓斑斑的老编辑竟然也来信,让我帮他想“点子”,以便为中央新闻单位写点稿子。尝过“为人师”的滋味,欣欣然、陶陶然过后,却又有些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作为“点子”提示,有时“一巧拨千钧”,能让通讯员的一篇作品见诸报端,甚至引起某种轰动。出“点子”,概而言之就是提示“新闻线  相似文献   

6.
当编辑、作记者的,尤其是“大编辑”、“大记者”,都会有人向你讨“点子,要“主意”。到下边采访,通讯员、新闻爱好者前呼后应、谦恭谨肃地向“老师”请教。就连我这个涉足新闻界刚几年的“小记者”外出,也总有那么几个通讯员“李老师长李老师短”的讨几个“点子”,提供点“线索”。回京后,“求教信”也“紧追不舍”。前不久,一位地市报的副总编、两鬓斑斑的老编辑竟然也来信,让我帮他想“点子”,以便为中央新闻单  相似文献   

7.
长江日报潘堂林同志在《怎样发现新闻》一书中,有段话给人以深刻启迪:“一名记者,一个星期半个月能抓到一个好线索、好点子、好题目,就是一个好记者;经常有好线索、好点子、好题目,他就会在读者中有名气。一张报纸,一天有个好点子,就会有看头;天天有好点子,报纸就会有特色。”事实确实如此。为鼓励记者多抓“好点子”,多出好作品,办出“天天有好点子”的报纸,张家港日报从去年6月起,在全社开展了以“创四好作品好文章、好版面、好标题、好照片、创特色栏目、创品牌版面、创一流市报”为主题的“四创”活动,动员和组织采编人员每月策划采编1…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新闻采访中,常常听到有这样的说法:“你有什么好点子?”“这个点子不错”等等。什么是“点子”呢?“点子”,就是主意,即在采访写作中,触物于何方?立意于何处?寓理于何事?落笔于何点?“点子”是新闻敏感最重要的体现,它的实质是:从哪个角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价值,才能充分地表现新闻价值。“点子”表现在采访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但在采访写作中又表现较为突出。“点子”在采访写  相似文献   

9.
谢顾问:我初学报道,常为稿子见不了报而苦恼。一些有经验的通讯员告诉我:“你要多上搞,想好‘点子’最重要。”可又听有的领导讲:“要深入基层抓‘活鱼’,不能养成关起门来想点子的习惯。”我迷惑了,到底怎样看待“点子”呢?53511部队何毅何毅同志:一个让你多想“点子”,一个却反对想“点子”,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首先要明确,采写稿件是要有“点子”的。所谓“声、子”,就是采写稿件的侧重点或曰主题,有时候“夫子”屯包括稿件的形式或表达方法。如果采写稿件时。C中无“卢、子”,而是东抓一把,西抓一把,那就…  相似文献   

10.
好“点子”能出好新闻。要使这一因果关系成立,有两种概念先要澄清: 一、“点子新闻”区别于“预制新闻”。何谓“点子”?“点子”即办报人在办报实践中理性思维与具体内容的兼备融合,是确保新闻稿件频频产生轰动效应的有效方式,是突出报纸特色的具体设想和策划。“预制新闻”,它是作者先对新闻事实做出假想,并在  相似文献   

11.
抓“两点”爆“冷门”──谈谈怎样选择新闻报道点子湖北《襄阳报》韩书成有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消息靠点子,通讯靠情节”。就是说一篇新闻报道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报道点子的选择。什么是新闻报道点子呢?点子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关...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点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点子这东西很重要。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职能,无非两条;一曰出主意,二曰用干部。何谓出主意?主意者,“点子”也。记者的水平,固然与思想、文笔、勤奋有关,更与脑袋瓜里是否有“点子”有关。我很羡慕“点  相似文献   

13.
一次,几个乡镇报道组长聚在一起切磋技艺,最后得出结论,要多用稿,关健是要有新而奇的“点子”。但当他们谈到一位“点子”“特”多的同道时,大家脸上又露出鄙夷之色。缘何?原来那位“同道”常常因“点子”而设新闻,用稿虽不少,落下的名声却不怎么好。要上稿子的确须凭“点子”,但“点子”须从新闻而来:倘若写新闻只不过是找例子填充观点,新闻工作岂不太简单了吗?新闻也变成了一种存在于客观事实之外,只是用事例加以验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流行着一种习以为常的称呼,即爱把总编辑称为“老总”。“老总”者,领导也。领导者的责任有两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其实,出主意即为出点子,用干部即为用点子。不管出点子还是用点子,都是落脚在“点子”上。所以,老总“总”在点子上,就是题中之义了。作为地市党报的老总,虽然工作千头万绪,但最主要的还得强调抓点子。不仅每时每刻要想点子、出点子、用点子,而且要多想好点子、多出好点子,多用好点子。用好点子统一思想,指导行动,推动工作,这是一种才能,一项领导艺术,是老总们应具有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5.
《经济日报》办报的“点子”之多,新闻报道创新意识之强是新闻界有目共睹的。过去读《经济日报》,常为这张报纸的大胆创新之举所吸引,对该报总编范敬宜不免生出几分神秘感,觉得此人定有些“超人”之处,不然,哪有这样多新颖独到的“点子”呢? 近日读到范敬宜同志的文章《在“点子”的海洋里捕捉》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百艺好学,一巧难求"。在新闻践行"走转改"中,怎样利用我们的所学、所知、所会,去更好地采写新闻?我觉得"好点子"必不可少。采访不易,立意更难。这里的"立意",就是人们常说的"点子"。新闻实践中,“点子”用得巧,对新闻素材的采撷、取舍才会游刃有余,新闻作品采写起来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好“点子”,才能将基层的新闻报道写出情感,充分体现报道的亲和力、贴近性,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在“点子”的海洋里捕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界的一些年轻同行,经常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经济日报》有些点子是怎么出来的?”我的回答总是那一句:凡是比较好的点子,都是从群众中来的。望着对方失望的眼光,我明白:他不是认为我用套话搪塞,就是怀疑我故作谦虚,或者误会我是想“留一手”。不。我既非搪塞,也非谦虚,更无“手”可留。我说的是真话、实话。如果非要我说出点什么对方希  相似文献   

18.
如何办好地市县报?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总编辑、副总编辑要善于抓“点子”.所谓“点子”,就是“主意”、“办法”。总编辑抓“点子”。就是要为办好报纸出主意、想办法,使报纸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指导下日日新,月月异,办出各的地方特色,这是总编辑的职责。“将在谋,而不在勇”。作为编辑部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百艺好学,一巧难得。”文章千般,法路不一。但一篇叫得响、对人有启发的新闻,却都与它的“点子”好关系很大。我体会到,点子就是“立意”。搞新闻工作就应点子多、点子新。我自己开始搞新闻报道的一段时间内,在采访时头脑里跳不、出好点子,常常是两种情况:一是到了现场,如同进了“仙山”,看到遍地都是宝,而失去了选择的能力,事不分巨细,“材”不问新旧,连包带揽;二是到了采访的单位身在宝山不识宝,这也看不上,那也瞧不起,采访到结束却从“宝山空手归”。自己总结了经验教训,虚心向别人学习,在抓点子上才有了一些收获。  相似文献   

20.
办报离不开点子,那么点子是什么呢?我认为点子就是一种“巧思”、“办法”、“灵感”。具体来说,编排中有编排的巧思,如同一类型的不同新闻,单独、分开报道与组合在一起报道,效果是不一样的;同一标题,不同作法,反映也会不一。写作有写作中的巧思,如一篇报道主题、角度的确定,往往以“精思竭虑,偶有一得”的灵感形式出现;采访时,从哪一线路入手去采访也大有千秋之别,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