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垮掉的一代"文学与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20世纪的文学主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的特征,但它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并不完全对立。以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流派——“垮掉的一代”文学为例,对社会现实激烈的反叛、对自身命运清醒的认识以及特定的文学观念等方面都能够证明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之间既互相区别、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腐败性质,腐败产生的原因以及历史上反腐斗争情况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反腐败斗争的一些新的思路。旨在较好地完善反腐败斗争这一系统工程,对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现实主义文学以其从实际生活出发,按照生活的本来形态真实、具体地再现生活而具有史诗品格。但它不对现实生活作简单、机械的记录,而是按典型化原则反映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现实主义文学的史诗品格是多样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崔杰 《现代语文》2008,(4):50-51
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的文学观念之一,茅盾和老舍是二十世纪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因为各自成长过程和文学历程的不同,二人的文学观的侧重点不同.茅盾侧重于客观现实主义的社会剖析, 老舍倾向于"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5.
文学“人性”被广泛地用于中国20世纪的文艺批评界,但相应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对人性涵义的概括,对文学创作中人性的单一与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复杂关系的观照以及接受活动中对人性的对话反映等。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求达到对“人性”内容的清晰认识。  相似文献   

6.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是在沈雁冰集梁启超、陈独秀、周作人的功利思想之大成的基础上而成熟的。“为人生”是伪现实主义,它同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文以载道”思想却有相通之处。文学研究会诸理论家没有把握住“为人生”思想在理论上存在的重大突破的可能。“为人生”中过重的功利性促使中国文学由反复古走向复古,由反载道走向载新道,迫使中国文学走上严重缺乏审美性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敏感话题。本文将胡风关于这个话题的论述梳理为四个要点:艺术的生命是时代的生命所给予的。现实人生正是政治,政治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政治不能替代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并在具体分析中显示出胡风文艺思想的独特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两个部分论述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思潮。第一部分从人道主义思潮产生的过程及原因进行描述,第二部分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多种样式形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西方接受美学中关于文本“空白”的理论 ,从语义空白、内涵空白和价值空白三个方面 ,对文学翻译的再创造及其“度”进行分析 ,并指出文本“空白”促成了文学翻译的再创造 ,同时 ,文本的确定性也规约了再创造的“度”。  相似文献   

10.
唐湜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新生代"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学术总结.他所谓的"新生代"主要是指以九叶派诗人为代表的年轻诗人群.唐湜对他们大多数人的作品进行了评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而且由此产生了"合流"诗的艺术主张.他的研究对于九叶诗派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选取“文选学”成立过程当中的关键文学史实作为案例切入,通过系统地分析,如实勾划出六朝隋唐时代文学观念演进的各主要阶段,特别提出中古审美视角转变的三个环节,从而反向论证《文选》和“文选学”正是中古文学观念主要特质的代表。进而将之放在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坐标上同其它专学的发展作以对比,阐明其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过程中所起的再度深化作用。并在探讨后一子命题的同时,联系传统文献的分类思想,对之进行类型学层面的学术阐释。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写作学科的学术地位不肯定、不明确;写作学科(包括文学写作)没有专门、独立的硕士点。近两年来,复旦大学经专家论证和国家学位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增设了作为二级学科的“文学写作”硕士点。这对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写作学科建设来说,是一次突破性的新进展,势必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偏振特性是光的一个重要性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分析光的三类偏振态及其偏振度,指出依据电矢量在不同方向上的强度来定义偏振度时的缺陷,明确偏振的物理本质,即是光场中的振动取向有确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王通作为隋末大儒,其《中说》一书中的文学思想蕴含了深刻的“文儒”特色。他一方面对复兴儒道怀有崇高的责任感,同时又对文学自身规律的发展采取轻视的态度,因此王通这种无法平衡“文”和“儒”之间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他文学思想中浓厚的以“儒”节“文”的复古保守性。但其对于文人的一些具体认识影响到初唐史官对“文儒”的基本认识,并在初唐时期得到延续和发展,进而为盛唐“文儒”的形成准备了理论条件。  相似文献   

15.
光是我们每个人"见的最多"和"用的最多"的东西。我们虽然每天都用得理所当然,但很少有人静心去想想光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叫光。文章主要通过光学发展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人类对于光的认识过程和光的本质之争。  相似文献   

16.
"干预生活"这一口号的提出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倡导者们的理论旨归却有着很大一致性:文学应该直面现实,揭示为大多数人所讳言的社会"阴暗面",使之成为"干预生活"的武器."干预生活"文学所要干预的是建国后一直处于整个社会关注中心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作品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而且其隐形结构完成了对整个乌托邦时代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儿女英雄传》中表示程度的副词的探讨研究,一方面探析此书中此类副词的应用情况,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探析这一时期此类副词的应用及发展情况,并同时探讨其对现代汉语中此类副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其理论内涵一直无法界定。学术界对于“文学现代性”的讨论有着很大的盲目性与时尚性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期”文坛上,王蒙被评论界视为“复出”作家、“意识流”作家或“现实主义”作家,但我认为,某种意义上他还可以被称作“新时期”的“革命作家”。当他以多义、有趣、感伤、尖刻或故意偏离等多样缠绕的叙述形态“叙述”革命和个人的“关系史”的时候,人们会注意到其创作“自述”与小说在无形中其实呈现为一种缠绕、互疑的关系。是什么刺激了王蒙“自述”的欲望?怎样看待“自述”与小说之间存在的矛盾和不一致的现象?或者说,借助于对这一现象的细读,能否将作家创作世界中某些重要的侧面再度打开?于是,在创作“自述”与中篇小说《布礼》之间的关节点和有意味的纽结,就需要稍微留心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国内炒得沸沸扬扬的米勒文学终结论,并未宣布文学的终结,且米勒所说的“文学”并不等同于国内反驳者口中的“文学”。而诸种文学终结论,都只不过是文学场域内集团斗争的产物,它们不但不能真的宣布文学终结,还是文学仍然存在和发展着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