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疑而思,由思而悟”。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数学课堂上如何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呢?笔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南宋哲学家朱熹也说过:“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学习中的“疑”的。学贵有疑,学则知疑。质疑——提出问题,即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释疑——解答问题,即在认真思考的前拖下,破解疑难。学会质疑和释疑,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环节,因为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生疑、释疑的过程,学生“因疑而学,因学而疑”,循环往复,从而使认识不断深化,并逐步学会学习;善于质疑和释疑,是学生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表现之一,因为“疑”是一种对现有认识不满足…  相似文献   

3.
蒋坤 《教学月刊》2006,(9):39-40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产生的探索、查询、求教等渴望找到解除疑惑方法的心理需求和思维品质。它包括三个要素:(1)善于观察、思考和质疑,在新的情境中发现问题。(2)善于提出新问题。(3)积极探索,善于多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说:“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切入点,是激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根本动力。笔者就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4.
有人提出 ,人类要生存下去 ,就必须回到 2 1世纪 ,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但在四百年前 ,李贽就提出孔子的是非“不足据”。李贽如能活到 2 1世纪 ,他将不知如何认识。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学科倡导在实践中运用技术解决具体问题。本文以《酷猫踢足球》为例,从问题的分析、设计、评价等角度阐述了问题解决为导向的Scratch教学设计及实践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生疑”“探疑”“剖疑”“破疑”四环节问题解决的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6.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能有“悟”。培养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是中国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所强调的,只有能提出具有鲜明的个性问题的人,才能创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穷追问题罢了。”他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思维品质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内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呢 ?一、设疑质疑 ,培养思维品质的探求性“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极为活跃的生理阶段 ,面对“疑惑” ,有探索求解的浓厚兴趣而质疑破疑。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疑 ,引导质疑 ,是培养学生探求性思维品质的途径之一。教《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 ,板书题目后 ,我提出这样的疑问 :题目的隐含信息是什么 ?让学生讨论。学生一时悟不出来 ,…  相似文献   

8.
功在读贵在悟包头市东河区环城路小学刘秀芳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然而,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笔者认为:功在读而贵在悟。常言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千遍”,“破万卷”之功,自能明“义”、传“神...  相似文献   

9.
一本好书摆在你的面前,如何阅读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呢?北京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进步的教育家张载倡导的疑思读书法,对我们很有启发。张载认为学习过程中要提倡多疑多问多思考。他说:读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只有提出疑问,才能促进思考,才能有所深入,有所提高。疑问越多,收益才越大。他还认为学习的重要作用就在于“释己之疑,明巴之末达。”解除疑问,弄明白自己未曾明白的道理,才能得到真知,学业才有进步。疑问从何而来呢?张载认为疑问来自思考,思考才能做到“心悟”。“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读书必须想…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盂老夫子主张把弓拉开,但不匆忙地把搭在弦上的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朱熹认为“学则须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设疑问,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它能够反映事物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能够打开人们思维的闸门,给想象插上腾飞的翅膀。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形成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古人也曾经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贽虽非道家人士,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李贽思想的道家内藏主要见于:李贽“童心说”内藏道家蕴涵,“童心说”直接受到老庄思想影响;李贽行为任性自然,传承于老庄悠然率性之本色,有道家风格;李贽思想的平等观,与道家学说如出一辙;李贽对传统封建统治思想的强烈批判,直接发扬了老庄的批判之风,他是道家批判精神的实际践履者;李贽大无畏的生死观不仅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过庄子“过隙人生”、“悬解”等理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贽是明代一位标新立异而对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思想家,李贽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重视个性。在文学批评方面,他提出“童心说”与“化工说”两个重要的理论,对后世的戏曲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出生于泉州的李贽是晚明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以狂释真”的文学创作观念及创作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狂禅精神”及以“童心说”为代表的崇真文学观念互相交织,形成了李贽文学观的重要特色,即童心是狂禅的内核,狂禅是童心的外显。李贽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秉承了“以狂释真”的理念:李贽终其一生为崇真的价值观与道学中人进行了激烈辩驳;他为戏曲、小说等民间文学正名,使之登上大雅之堂。在创作中,李贽不拘格套,展现出了极强的个人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5.
“四百年前,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他是著名的画家。”如果要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你会怎么说?说成“达芬奇是意大利人,他是四百多年前的著名画家。”行!说成“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他是四百多年以前的人。”行!说成“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有个著画家叫达芬奇。”行!说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在阅读教学的诸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时代所筛选而行之有效的经验主要有:   熟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诸如此类的读书名言,指出了熟读不仅有助于阅读理解,有助于大量积累语言材料,且切合汉语讲究音韵的特点,是学习汉语文的必由之路。   精思。南宋的朱熹认为“大抵观书须熟读”,“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然后可以有得矣”,他还非常可贵地提出了“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这些观点至今听来仍震聋发聩,有着极…  相似文献   

17.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国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造、发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学习总是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和问题的解决。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端也。”朱熹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明人陈献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台湾学者南怀瑾亦和陈献章有同样见解。他认为:“大疑者大悟,小疑者小悟,不疑者不悟;没有怀疑,何来开悟。”  相似文献   

19.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意识是每个人探索理论和进行实践的必备品质,没有问题意识就不能更好地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意识是学习活动的根源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它需要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没有问题,就不能更好  相似文献   

20.
李贽是明代中期一位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反对当时被作为官方哲学的唯心主义理学,在世界观、社会观、历史观等方面提出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观点,特别是公开对统治阶级奉若神明,理学家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及其经典提出大胆的非议和批判,在当时的思想领域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使得统治阶级及其卫道士们惊恐万状,视为“异端之尤”,称他是“离经叛道”、“非圣无法”,而屡加迫害,最后以“敢倡乱道,感世诬民”之罪名逮捕入狱。李贽不屈自刎,终年七十六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