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娜 《家长》2010,(7):8-9
对“一对一”辅导班这种教育形式,我本人持赞成的态度。如果想把孩子培养好,既要督促孩子在学校认真学习,还要利用业余时间为孩子报名上补习班。这就好比平时吃“大锅饭”时,再加点“小灶”,这样,营养才能够全面、丰富。  相似文献   

2.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我一直坚信这句话。所以,要想享受教育的快乐、成功,就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多想想自己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相信办法是想出来的,只要多想想或许就能“柳暗花明”,相信“想”就能“享”!  相似文献   

3.
我刚参加工作时,对一些“好”学生的喜爱是情不自禁的:喜欢他们的彬彬有礼.喜欢他们的勤学好问,喜欢他们的聪明智慧,喜欢他们的听话乖巧。而对“问题学生”却不然,就我本人来说.  相似文献   

4.
我女儿18岁,是北京市某学校高三学生。前几天和几位老师讨论中学生“早恋”问题,我突然想,何不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呢?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问答:  相似文献   

5.
虽然好多孩子愿意在一起,但却不愿意到学校;很多学生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但却不愿意学习;很多孩子喜欢读书,但不喜欢语文课;孩子们同伴间说起话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可在老师面前却是谨言慎行、木讷寡言……我们的学校究竟怎么了?我们的学校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国家督学、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先生主持的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计划”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何谓“新学校”?何谓“新学校行动计划”?李希贵在“新学校行动计划”启动会议上作的演讲,全面解答了这个问题。现将演讲稿整理发表如下,希望能够给读者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6.
我很喜欢“游”这个字,无论是在玩中,还是在人生之中,也包括在写作之中,这个“游”都是我非常看重的状态。“游”的反义词,绝对是“呆”。我想告诉你,孔子是一点也不“呆”的;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孔夫子其实并不是一个老夫子,  相似文献   

7.
宗守云 《学语文》2005,(3):43-43
“公汽”、“公车”、“巴士”,都可以用来指公共汽车,它们都是“公共汽车”这个概念在向双音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它们有时候可以互相替换,如“我喜欢在公车上看风景或想事情……”“公车”如果换成“公汽”或“巴士”.都是可以说得通的。这样看来。“公汽”、“公车”和“巴士”这三个词语应该是完全等义的,是绝对等义词。  相似文献   

8.
“六一”应该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这一天,孩子们将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还会得到父母和亲友的礼物。“六一”节,我们送孩子什么礼物呢?我想,孩子们能在“六一”节收到老师的礼物,那会更高兴的。“六一”那天,孩子们是那么兴奋和愉快。看着他们红彤彤的笑脸,我说:“老师也准备了礼物送给你们,小朋友想不想要?”“想要——”孩子们兴奋得大叫起来。于是我拿出了为孩子们准备的礼物——小红旗。我根据孩子的表现,以尽量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和进步为原则,给孩子们分  相似文献   

9.
涂德胜 《湖南教育》2005,(12):14-14
气温急剧回升,春暖花开的一个月夜,教室里如银的光泼洒进如雾的月光中,显示出非自然光的不和谐。第一节晚自习下课,我嗅着樱桃花、茶花香走进月光和灯光的交汇处。两种光如瀑般洒在我的身前身后。“老师。”一声低沉的声音唤醒了我。学习委员浩站在我的身旁,他的右半部脸浸在灯光中,左半边脸浴在月光中,泾渭分明。“有什么事吗?”我以为他会提学习上的疑问。“不,我想跟您说个事”,浩犹豫片刻后说出了想说的话,“我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女同学。老师,我该怎么办?”“怎么办?把它放在冰箱里。冻它一段时间不理。”我还想多说两句,上课铃响了,浩…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教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议题,大大小小的学校教育变革围绕“创新”一词向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击,“创新教育”依照外援式和内援式两种发展路径成为教育改革之“灵魂”或“理念”。  相似文献   

11.
“乖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本质上是通过一系列的条条框框和禁令,规制出一个个大人尺度里的“乖孩子”。孩子的天性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创新意识、能力和精神在孩子身上出现遵循的不是从无到有的培养原则,而是一种外界文化、习俗等尽量不破坏的原则。“乖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孩子丧失自我创造和生成的能力,不符合当下社会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二者之间存在手段-目的链的错位和断裂。  相似文献   

12.
邓放芝 《教师》2008,(13):6-7
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项重要责任,因为孩子将来一生的幸福,都是靠他自己的劳动去创造。“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天下每个父母都有的心愿,但我们不能让孩子成为高分低能的人,要摆正劳动的“位”,使劳动成为孩子的习惯,使劳动成为孩子生存的能力,让孩子品到劳动的“味”。  相似文献   

13.
“你这个孩子,就喜欢插嘴……”忽然听到本班英语老师愤怒的声音,原来我班的“插嘴大王”又被老师“请”到我这儿来了。我于是放下手中的作业本,和英语老师一起对他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4.
贾志敏老师说 :“我爱读孩子的作文。”贾老师不仅爱读 ,而且喜欢搜集学生佳作 ,发现好作文则喜不自禁 ,常常放在包中随身携带 ,一有机会 ,就与人分享 ,把孩子的作文介绍给更多的读者。除此之外 ,贾老师还在杂志、报纸上推荐学生作文。他的点评自然亲切 ,自成一家 ,颇能给人启迪  相似文献   

15.
有的老师喜欢使用“差生”的字眼,说得好听一点叫“学困生”或“后进生”。一提到“后进生”,总有人会直摇头,认为他们无可救药;而我却认为,一个老师,只要你能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时刻注意留给学生一丝宽容,一份真诚,一点自尊。我想,你的班上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后进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德育》2013,(1):81-F0003
吉林省四平市第二实验小学始建于1984年,现有教师208人,学生2845人。多年来,学校秉承“唯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遵循“教孩子一天,想孩子一生,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将“厚德教育润校、优质服务创校、教学质量立校、校本科研兴校、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把学校比做一个家庭,那么学生就是我们的孩子,老师就是家长。若想我们的教育取得成功,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则是其中的关键。而“宽严相济”则是我们最佳的育“儿”方略。  相似文献   

18.
郦腊凤 《教育文汇》2003,(12):19-19
“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禁果”效应在我们的学校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有些学校总喜欢禁止学生干什么事,不准怎么样,其结果是越禁止的书学生越想看,越禁止的事学生越想干。有许多书,学生本来并不知道,知道了也不一定去看,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民变成了“农民工”,农村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他们的孩子往往由爷爷奶奶或亲友照看,于是便产生了“留守学生”这一群体。“留守学生”由于缺少正常的亲情关爱和必要的家庭教育,所以多数“留守学生”习惯差、行为差、成绩不理想,这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如何破解难题是我们教育者一直在思考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熊健 《中学教育》2004,(9):33-34
这些年,“创新”似乎成了教育的代名词。一夜间,仿佛枯木逢春,各种教学辅导资料,纷纷换上了新装,“作业本、”更名为“素质练习本”,“练习册”更名为“创新思维训练”。各类作业,不论大小,抬头喊“素质”,低头称“创新”,你吆我喝,煞是热闹。应该说,我本人对“创新”的欢迎程度,不亚于任何人,可是,灵动的创新却被如此新瓶装旧酒,如此被人为地作为一种功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