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等教育一直成为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历史教育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为了适应实践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明确提出:“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收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可见,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教育。  相似文献   

2.
“本土资源”的重点开发与课堂利用,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在认识地方历史文化的同时,提升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义的理解,进而从大局出发关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命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强调乡土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如美国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乡土历史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如果学生“不知道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位置,那他就丧失了完整的自身意识以及共享社区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历史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人类自身发展和延续的需要。《国语》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生活的老师,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是因为人类能继承历史遗产,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不学历史,不继承历史遗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将永远停留在野蛮状态。同样,不坚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不坚持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同样是岌岌可危之事。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具体运动过程及其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 ,它与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 ,具有“以史鉴今” ,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 ,“读史使人明智”。中学历史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历史教学 ,历史教师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去关注人生 ,去认识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提高人文素养 ,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历史教师是人 ,是社会生活中的人 ,不是吞吐历史知识的机器。…  相似文献   

5.
历史本体论强调历史的总体性是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根本,提出了“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美学—教育学将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等关于广义教育的思想,为构建理想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本土的理论视角.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个体偶然性的共在是构建理想的教育的前提,坚持从历史本体论出发就要从历史主义出发,以培养人性能力为出发点,从生存—情感视角对理想的教育进行可能的构建.理想的教育就意味着既要满足人何以为生的“工具本体”需要,更要满足人为何生的“情本体”需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学科属性上属于历史学,“求真”、“求实”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历史学的意义还在于将“历史与现实结合”,为人类社会提供历史知识和规律,以资进步;同时这门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必须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直面社会现实,用历史规律、历史知识考察、分析、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指归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作为一门课程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因为这既是课程定位的出发点 ,也是课程本质的张扬点。这里以几个课程标准为例 ,看看我们要找的问题。“历史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及现在 ,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 ,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拓展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使他们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①“历史学是认识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  相似文献   

8.
学校历史教育是一门以理解人类社会文化现象,追求美好社会发展的人文科学。从概念上说,它是一门解释人类社会产生、发展、变化等一系列行为的科学。在历史教学过中,我们要认识和了解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就中学历史教学来讲,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和了解已经过去不可能完整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要认识和了解前人的人生经验和生命精神的历程等等。  相似文献   

9.
一个真正体验的人,爱着自己的生命,爱着行动本身,可称为一种历史的状态,这样的人经常经历着一种“无历史的瞬间”,一颗无外在目的的任性的、自由的心灵,往往发挥了主体最大的能量而创造出历史和个人的伟大事业。在对历史的态度中,“纪念”的历史忽略了历史的客观现实,“批判、的历史不可能摆脱历史的内在继承,纪念的历史、批判的历史在价值意义上都无法与体验的历史相比。人学科是需要体验的学科,只有化验历史,才能学习历史、充实灵魂和创造历史,而只有真诚的人才能成为历史的真正接受、继承和创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人学科为底蕴,一旦沦范为“无情”便会将人类推向毁灭;同理,教育必须培养对人类明史有“情”的学习和继承,无历史体验的教育便是无教育,教育对创造历史的作用更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0.
从一定意义上说,专门的“史料教学”是不存在的,但专门的“历史教学”则是有的。一般所理解的中学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应该是根据历史教育的需要,围绕历史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为了让学生清楚和了解历史事件、现象的原委,增强历史理解和认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补充、引入相关的历史材料。  相似文献   

11.
舒浩 《新疆教育》2012,(21):38-38
2011年初中历史新课标修订版指出:“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因此,教师如果能将目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及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科记述了人类社会文明进展的历程,见证了自然、社会及人类发展的兴衰成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习史明智”,学习历史可以使学习者增长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开阔视野,学会思考,有利于全面发展。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呢?这需要教师去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前的历史教学还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学科能力”这一论题的理论价值和教育价值,因而导致某些不良后果。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认识要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教育发展两个方面来看其本质与特征:历史学是人类为获得生存和生活的能力、获得发展机会的一门学科;历史学科能力就是我们要求人们所能达到的对历史认识的某种水准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一直在思考历史教育的本与真,也就是历史教育的目标、过程和功能。历史教育的本就是历史教育的过程。通过历史教育,一是让学生了解本国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国家的历史脉络、主干历史知识和重大史实,关注身边历史进而关注周边社会。二是通过让学生将学得的史实与现实对照,分析其得失,培养学生以古鉴今、关注现实、预期未来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为此,高中历史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不再以知识教学为惟一目标,而要以人格发展培养教育为主要目标。对此,历史教师就必需重视做到“有血肉的历史教育”、“充满人性的历史教育”、“有生活气息且富于思考的历史教育”,不断增强责任感,形成必需的教学责任品质。  相似文献   

16.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类历史是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一部“负责”延展史 ,它涵盖了丰富的责任意识教育内容。历史教师要有独到的眼光 ,深刻的洞见 ,在历史教学中有意渗透责任意识教育内容 ,将学生培养成为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健全人格的真正的人。一、“责任”串起人类历史的珠链 ,奏响人类历史的主旋律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有赖于生存其间的个体互尽其责。正如英国 19世纪著名道德家和社会活动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 :“责任始于出生 ,终于死亡 ,陪伴我们终身。使我们走出家庭去帮助别人 ,我们对邻居、对家乡、对国家都有责任 ,我们…  相似文献   

17.
我们需要运用具体的历史的思维方式,在“一般社会——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这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中来把握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时,马克思明晰地区分了生产过程的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揭示了资本的拜物教性质,彰显了资本的独特性与历史暂时性。历史发展规律并非外在于人的规律,而恰恰是只有在人的活动中才能存在的规律;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考察社会发展的“似自然性”问题,需要明确哪些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永恒的必然性”、哪些是存在于一些或某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暂时的必然性”。无论“五形态”还是“三形态”的依次演进,都不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本身,而只是它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根据人的发展和解放的程度,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一“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一“自由个性”三个发展阶段。以此为主要依据,可以将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三个时期。本文概述了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特点和教育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初中历史课程标;住”)中,有这样一段话:“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住(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小学社会课的开设预示了小学《历史》课程的结束,历史知识融入《社会》课程教学,在社会视野下的小学历史教学从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学《历史》课程与社会视野下的小学历史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不同教学要求。小学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体现了社会学科各项相关科目整合的基本理念,而历史知识承载着《社会》课程目标中的重任。实现历史教学从“了解历史”到“了解社会”、“探究社会”,落实到服务社会的教学目标,主题教育活动是完成单纯的历史教学转换到社会视野下小学历史教学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