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谢宏 《新闻三昧》2004,(10):48-49
(一)跳水健将胡佳奥运夺魁之后,记问他:跳水比赛中,如果起跳不好,怎样去处理接下来的动作,还来得及吗?胡佳回答:来得及。他说,从台上到入水,有1秒钟时间,三周半动作。我们在空中感觉,那1秒钟是很长的,可以想很多东西。胡佳说,这是磨出来的,每天都磨这1秒。这1秒钟,让我磨了16年。  相似文献   

2.
最近,中国书籍出版社为河北理工学院学报主编任火出版了一本新书——《编辑独语》。"这部新作可分为三个阅读单元。上篇为作者从1995年—2002年陆续发表在《中国出版》等国内编辑出版类期刊上的23篇论文,其内容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在编辑学研究中大家经常关注的业务命题,如“编辑策划”、“编辑质疑”、“编辑发现”、“编辑选择”、“编辑创造”、“编辑风格”等。二是编辑自身的修养命题,如“编辑人格”、“名编辑”、“编辑忧患”、“编辑功利”、“编辑公德”、“编辑神圣”等。中篇的18篇论文为作者十几年编辑工作中审稿经验的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的名牌专栏《人民论坛》,8月3日刊登了作蔡朝阳写的思想杂谈《戒“吹”》,是一篇紧密联系当前工作实际的短。全5个自然段,总共不过1100字,主题鲜明,针对性很强,条分缕析地对“吹”字的特征作了无情的剖析,不愧是一篇上乘之作。它在写作上具有哪些特色呢?  相似文献   

4.
<正>2022年11月21日,《安徽日报》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江淮记者走基层”专栏,深入宣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事迹和良好风貌。《十年磨一“田”》作为该栏目首篇报道,全文5000余字,并配发评论。中宣部点名表扬该报道:题目起得很好,报道接地气,原汁原味呈现了记者深入一线的观察和体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5.
6.
盐阜大众报去年十一月份新辟“经济杂谈”专栏,到十一月二十二日,先后发表了《由大庆的黄桥烧饼店想起的》等五篇文章。这些文章,从当前搞活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提出了我们工作  相似文献   

7.
采访杨坚,先电话求见。不料,却碰了个软钉子。说,《船山全书》没出完,以后再说吧。道白了就是“谢绝采访”。说书没出完是事实,可16册已出11册、600多万字,且已有两册在全国古籍优秀图书评奖中分别获一、二等奖,他本人又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  相似文献   

8.
《新闻爱好者》2005,(6):49-49
据人民日报4月25日报道: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在创刊10周年之际,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见下表,括号内为正确的字)。这100个别字都是10年来出错频率最高的。据专家统计,若将这100个常见的别字纠正过来,现在出版物上的别字总量将减少一半以上。表中所列100个别字,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粗犷”误为“粗旷”;二是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辐射”误为“幅射”;三是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针砭”误为“针贬”;四是不明典故,如…  相似文献   

9.
八九月间,辽宁日报在第三版设了“十年回顾”专栏,陆续发表了普通劳动者的文章二十二篇。这些文章都是叙述个人的生活变化的,内容生动,感情真挚,在广大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用回忆对比的方法,控诉了旧社会,热情洋溢地赞美了新社会。虽然每篇文章不过短短的几千字,却给人们回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社会制度的  相似文献   

10.
2004年最后一天,人民日报名专栏《人民论坛》,登载了著名评论员米博华的思想杂谈文章:《新年话惜时》,非常有针对性地引经据典作了一番生动的论述,读来饶有兴味。  相似文献   

11.
《古代文献学的文化阐释》共收录了王国强先生的27篇学术论文,反映了其20多年来在古代目录学、历史藏书学和汉代文献学方法等领域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该文集具有推陈出新的研究方法、立足当代目录学的史学论纲、高屋建瓴的断代文献研究和以身作则的学者情怀四大特色。  相似文献   

12.
打开《市场》报,从今年年初起,一篇篇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短社论扑面而来。这些语言朴实、生动活泼,既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短社论,引人阅读,给人启迪。这些社论,长则七八百字,短则三四百字,都是配合一条或几条新闻而发的。它们一改过去新闻评论中常见的八股腔,突破了社论写作的老框框,活跃了报纸的版面,改变了报纸的面貌。综观《市场》报的这些社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就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发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内仅有的几家紧紧围绕具体作品来展开论述,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赏析来提高人们的审美品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学术期刊之一,《名作欣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名作欣赏》的学术定位可以从刊名得知,名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对应着经典与阐释的关系,从刊物的价值取向来看,“名作”一词至少包括两个向度:一个是指已经为历史所证验过的中外文学名著,另一个是指现当代的佳作,它们有着成为未来经典的潜在素质;“欣赏”确切地说就是审美读解,它强调文学阐释活动中的主体性投入,要求阐释者多一些审美性的体验、感悟和表达,少一些学究气和说教味。自然,“欣赏”并不是说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相反对阐释者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要求他们对理论理解得更透辟、更深入,对理论的使用更精准、更高妙,如风行水上,自然而然。没有审美感悟的参与,理论就会显得很空洞;没有理论的指导,赏析可能会流于平淡和肤浅。《名作欣赏》在2002年改版后,显得更加厚重和大气,其中的不少赏析文章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又显示出学者们敏锐的审美感悟力,刊物由此受到了社会各个层次的读者尤其是大学和中学师生们的青睐。2002年《名作欣赏》到底呈现了怎样的新气象,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仔细回味...  相似文献   

14.
特大型辞书不断修订乃至定期修订,业已成为全球出版界的惯例,如今坚持"十年一修订"的《辞海》是个中翘楚。本文围绕特大型辞书的内容特点、编纂要求、生产流程及其对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编辑和作者队伍建设的影响与制约等,阐述应该从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及出版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化认识,建议在得到政府有力扶持的基础上,对与《辞海》配套的38卷《大辞海》也确立"十年一修订"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5.
冲突即将发生!就在愤怒的公牛撞向牛仔刹那,场景永远定格了。视觉中心的三角构图方式,呈现出主体形态的超稳定结构;但虚化的牛角、飞扬的马蹄和蒸腾的沙雾,烘托的却是主体的动感;稳定与动态交织的矛盾构图,将“引而不发”四个宇演绎得淋漓尽致。长焦俯拍,这不是拍摄斗牛的惯常手法,但它让事件关键要素得以“全景式”展示:身负重伤的公牛正冲向失去重心的战马侧翼,牛仔奋力保持平衡、掌控局势。插入牛背仅露手柄的长剑,牛仔、公牛和战马身上紧绷的肌肉纹理,深陷沙土当中的马蹄和被踢起的尘土,这些细节使画面具有很强的叙事性——这是勇者与强…  相似文献   

16.
新闻导语要惜墨如金,是编辑记者们的金科玉律。然而,也有人向它提出挑战。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重复是诗歌常用的手法,对于新闻导语来说,曾被教科书定为绝对的禁忌。然而真正的上乘之作,却只有在犯禁、破禁中才可以觅得。上面这条导语,包含了四个信息:1、拳王泰森击败了挑战者;2、比赛仅用85秒;3、这是历史上的拳王战中用时最短的比赛;4、此胜为拳王赢得1300万美元巨款。信息量是很大的,而且把这次比赛  相似文献   

17.
8月5日人民日报第九版登载了邓清柯同志在《思想纵横》专栏中写的思想杂谈,题目是《人到四十需“大修”》。这是一篇相当出色的思想评论,全6个自然段,共1400多字。作精心提炼,使之具有针对性、说理性、警示性、启迪性“四性”俱强的好稿。让我们看一看作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中央电视台前新闻评论部主任、现任该台副总编辑孙玉胜,出版了检视和回顾他所亲历的央视新闻改革历程的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尽管该书有着对于一个创业时代的诚朴记录,但这不是一本写史的书,而是以讲述的方式,表达作内心对于十年电视实验得失的观察与反省,透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栏目一路走来的电视理念、创新思维的扣击读的力作。  相似文献   

19.
早在十几年前,中年学者程林胜同志就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余,广泛收集有关“一国两制”的资料,开始了对“一国两制” 的研究。1983年至1985年间,他已发表了若干篇研究“一国两制” 的论文。此后,又连续出版了关于“一国两制”的专著。这些论著记载着作者在探讨“一国两制” 问题上走过的路程和认识的升华。本人只是谈谈1992年12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20.
“晚报的成功”上海最早的晚报,是《字林沪报》(字林报中文版)所办的《夜报》。因缺少销路,不久停刊。之后,又陆续出版过以下晚报(报名后括号内注明创刊或起讫时间):《上海晚报》(1898)、《晚钟报》(1912)、《上海夜报》(1924)、《中国晚报》(1921—1928,创办人沈卓吾)、《东南晚报》(1924)、《江南夜报》(1924)、《申江晚报》(1925)、《东南夜报》(1926)、《中南晚报》(1925—1927,经理蒋裕泉,主笔高尔松、高尔柏)、《上海晚报》(1926—1928)、《江南晚报》(19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