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教学大纲指出“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能动地去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我在教学《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认识水具有浮力的知识过程中采用了“导学法”,即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运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  相似文献   

2.
反向思维对比诱导——“钢铁轮船为何浮着”教学谈平乡县老吾庄小学王建勋小学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课后第2题“钢铁在水里要下沉的。可为什么钢铁造的大轮船能浮着呢?”这既是对本课中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的巩固和引申,又是学好十五课《大气的压力和浮力》及...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第三册十至十七课组成一个单元,都是认识力和物体运动形式的共性。后面四课着重认识液体和气体的压力和浮力,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初步认识升力的原理。  相似文献   

4.
《水的浮力》是自然第五册的第十四课,这一课是继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册中认识了浮和沉的现象之后,认识水的浮力的又一课。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水的浮力;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认  相似文献   

5.
自然第三册十五课《大气的压力和浮力》教学中,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具有压力,做好证明大气压力存在的实验是本课时的教学关键。实验方法很好,教学时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除教材、教师用书的方法外,介绍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三例,  相似文献   

6.
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趣进行学习和思考,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渴求。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物理"浮力"一课教学时,为了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笔者先引导学生设想1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6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左右、前后两对侧面受到的压力都处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的状态,只有上  相似文献   

7.
我听了一位老师的一堂自然课,讲的是第三册第十五课“大气的压力和浮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教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灵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失为一堂自然教学改革课。现简介于后。一、提问质疑,激发兴趣。本课在“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大气的压力和浮力。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一开始,教师就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水有压力,空气是不是也有压力?学生议论开了,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但都说不出理由,只好眼望老师,聚精会神地等待了。这时,教师拿出一个注射器,把一个弹簧放入注射器内,再把活塞推入,松开压在活塞上的拇指,活塞马上被弹簧推了出来。“要使活塞不被推出来,该怎么办?”教师问。“用大拇指压在上面”。全班齐  相似文献   

8.
一次去一所学校听课,发现一位教师在教小学自然第五册第十课的《浮力实验二》时,让学生观察系重物的橡皮筋长度(或用直尺量橡皮筋的长度),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变化,间接探测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做实验用的重物体积不大,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也不太大,使橡皮筋的伸缩变化不明显,所以很多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9.
中学物理中,浮力是综合性较强的内容,它包含浮力、重力、拉力、压力、压强、体积、密度等多种知识,涉及面较广,题型多种多样,解题方法也因题而异,讲题时可借电化教学--幻灯机,课前要注意精心绘制图片(必要时画出受力图).  相似文献   

10.
本课是在学习了《怎样认识物体(一)——水》,初步认识水的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的特点。本课又是为第十六课《船怎样行驶》和第二十一课《水力和风力》打基础的。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并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2.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通过揭示物体的沉浮规律,向学生渗透“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  相似文献   

11.
自2012年11月7日至9日武汉“第三届教科版小学科学优质课评选暨研讨会”后,探索“儿童的科学”已经成为广大科学教师的共识。理念如何对接实践?我以“浮力”单元概念教学中的《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对“儿童的科学”的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小学自然课中的演示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的重要方法。下面仅以“水的压力和浮力”(《自然》第三册第十四课)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一、分析内容,确定难点在讲“水的压力”这课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各类事物中,已经使他们接触到:“水是有压力的”这个现象,因此无须进行演示实验,只须用讨论方式即可完成。但是,在进行“水的浮力”这部分教学时,学生中就会出现较多的问题。由于学生看见船、木块、塑料等物体在水面的漂浮现象,以及自己在水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对上节课的目标性测试1.提问:什么叫浮力?它的方向如何?学生答:浸没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起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2.提问: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压力比向下的压力大,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差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3.提问:怎样用弹簧秤测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d、?学牛答:用细线将物体捆住,然后拴在弹簧秤的挂钩上,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在物体浸入水中前后读数之差就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二、关于部课的引人通过观察、实…  相似文献   

14.
“大气的浮力和压力”一课,要求学生自制“孔明灯”,观察孔明灯是怎样升空的,以此来了解大气的浮力。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孔明灯”好做,但要升空很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浮力,  相似文献   

15.
《水的浮力》是小学自然第五册中的第10课,以往我在教这一课时,总是怕学生一上来就瞎做,乱动了半天毫无所获,所以在用木板、塑料、泡沫、气球、小皮球等做实验时老师反复强调,分别把这些材料示范后才让  相似文献   

16.
看了贡惠珍老师教学的《水的压力和浮力》的后部分《水的浮力》的实录,受益甚多,结合自己的教学,有一点看法。前半课的课堂结构不够合理 a、教学开头就让学生体会浮力(我们亲身体会水的浮力),接着出现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宛如学生已知浮力的似的;在途中又出现:“那么什么叫浮力呢?”此两处矛盾。造成  相似文献   

17.
[进入中年级,认识事物的共同特征,认识事物的性质,发展学生抽象、概括、推理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怎样使上述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是中年级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发衣这篇教学实录,旨在提供一个教例,作为研究资料,结合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家共同切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们没有义务教育自然教科书《水的浮力》一课的教学实录,这个实录是过渡教材《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的一部分,这一点是在讨论时要考虑到的。建议大家用《水的浮力》一课的教学实例来说叽自己的教学主—张,我们等待着教过这个课以后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物体在水里、溶液里浮沉规律,关系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十分重要。自然第三册十四课《水的压力和浮力》是在实验小结物体在水里的浮沉作用之后,要求学生自己用各种各样的物体来试验,尽可能去发现物体浮沉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小学《自然》三册《大气的压力和浮力》一课,教材是通过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管口,使活塞拨不出来的实验,来说明大气压力的存在的。由于儿童对“压力”的理解,往往是从直观的习惯性的认识出发,以为只有自上而下的作用力才叫“压力”,所以,对注射器活塞的拔不出来,都认为是活塞是被什么东西“吸”住了或“拉”住了,无论怎么启发,学生也认识不到大气压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六年制小语第七册第14课《捞铁牛》是一篇将科学知识融于故事的课文,根据本课所渗透的“抓住事物重点”的重点训练项目,本课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是用什么办法巧妙打捞被洪水冲入水底的铁牛,了解水有浮力的科学知识,认识人们可以利用水的浮力做很多事的科学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