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名、字、号     
《出版参考》2005,(12):31-31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I)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  相似文献   

2.
《出版视野》2005,(6):45-45
民间有个习俗,过年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借“福倒了”的谐音“福到了”以图吉利,但从何时起倒贴“福”字,这“福”字倒贴与什么人有关,有怎样的传说?笔者经过多方搜集,原来,倒贴“福”字民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3.
《湖北档案》2008,(9):F0003-F0003
近得一古铜官印,印文为阳文篆刻“驰防指挥使记”,印背阴刻“成平三年八月少府监铸”字样。据考。北宋官印印背阴刻“监”字与今文“监”字同。  相似文献   

4.
品读人生     
人是动物中最聪明又最复杂的高级动物。呵护人生生命之尊,理想之梦,这是杰出人生的共同的元素。是天才的基石,事业的支柱,它将人生演绎得分外璀灿。然而,仓颉老先生在造字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一撇一捺,偏把“人”字造得最简单且平常,仅比“一”字多了一划。由此而想到,人生是什么,究竟是复杂多变还是简单平实?  相似文献   

5.
“好”字考     
“好”字在六书中属会意字,从古到今它的结构没有变化,都是由“女”、“子”两个象形字组成。  相似文献   

6.
龚 《大观周刊》2012,(43):363-363
“字本位”理论提出之后,汉语语法研究以何为本位又引起了学界的讨论,本文通过将英语中的“词”与汉语中的“字”在音韵、记录意义的方式、构成形式、语用功能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旨在发现其异同点及其背后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7.
神奇美丽的大兴安岭,这里与“大”字结缘:大森林,大湿地,大冰雪。大界江;这里与“最”字相关:最北的山,最北的水,最北的风土和人情,最北最北处,有神州最北的人家。  相似文献   

8.
“好”,当然是个好词。一个人、一件事、一篇文章,能被评为“好”,不是很容易的。所以“好”字当慎用、惜用,用则正当其时,恰到好和。尤其大众传媒,更应把握分寸,准确使用,决不可随意乱说乱用,要惜“好”如金。  相似文献   

9.
“说”——一个极简单的表述启始字,从呀呀学语的稚童,到尚能言的耄耋之翁,张口即来,似乎没什么可说的。但恰恰就是这一个“说”字,却让我们这些“靠语言表述事实”吃饭的新闻从业者犯难,或者犯“易”:  相似文献   

10.
常华 《北京档案》2004,(4):49-49
在香山鬼见愁的东南面,有峰名蛤蟆者,其山脊处一块巨石巍然屹立,上面刻着2米见方的“梅”字,右下方尚有小字题记,这就是著名的香山梅兰芳“梅”字石刻。与其遥遥相对的是位于香山东侧万花山腰的梅兰芳墓地。梅先生非常喜欢香山,在这里购置别墅,常来小住。1922年春,梅先生住香山  相似文献   

11.
春节的由来     
《出版视野》2010,(1):46-46
每逢新春佳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贴上几张大大的“福”字。但不知从何时起,很多人喜欢将“福”字倒贴过来。对此,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则表示,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  相似文献   

12.
“予”与“预”是两个常用字,均已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但是有些人写稿或编稿时,因分不清两个字的区别,常常出现以“予”代“预”的情况,如将“预先”、“预算”、“预支”写作“予先”、“予算”、“予支”。其实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对于《四库全书》处理“违碍”字问题,学界一般认为,馆臣不但把直接称呼清朝为“胡”、“狄”、“虏”、“夷”的字做了处理,而且把宋元以后的著作中使用上述词语称呼金朝、元朝之处也做了删改。这种认识与事实不符。事实上,《四库全书》只是把明代后期著述中那些直接称呼清朝为“胡”、“狄”、“虏”、“夷”的字做了改易,而对宋元以后的著作中使用上述词语称呼金朝、元朝的字则大部分地保留着,并没有完全删改。  相似文献   

14.
石翼 《军事记者》2005,(7):69-69
“来”和“去”是我们写稿时常用的两个字,但从学员的来稿看,许多同志将这两个字用错了。当然,有些人是由于粗枝大叶造成,也有些人属于不懂得这两个字的不同用法。这里,先举几个来稿中的例子——  相似文献   

15.
校对的"察"与"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校对主体对校样差错“察”与“断”的结合。“断”是“察”的结果,“察”是“断”的前提。“察”就是在校对差错时善于察其源,观其形,识其义,辨其音。  相似文献   

16.
全国“两会”召开,亿万民众关注的目光聚于北京,各地媒体也纷纷派记和评论员亲历“两会”,记录“两会”,通过字、图像和声音,把“两会”的盛况,把与会代表的声音和风采,准确及时生动地传达给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17.
名字,本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区别符号,自古及今,人皆有之,但古之于今,却有区别。在我们今天的人名系统中,虽然仍有“名字”这一概念,但实际上是有名而无字。所以今天仍把姓名之名称为名字,是因为古人(严格地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凡有文化者,几乎都是既有“名”又有“字”。  相似文献   

18.
中国网民在“自杀”、“就业”、“增长”、“代表”等词前加上“被”字:“被自杀”、“被增长”、“被代表”、“被自愿”、“被就业”……这样一个“被时代”究竟意指什么?它的背后隐匿着什么?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字丰富多彩,底蕴深厚。有的一字多义(如“材”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解,“作”字有七解),有的一义可用多词;有的不同字,同音不同义(如师傅的“傅”、付款的“付”),有的同字,不同音不同义(如快乐的“乐”,音乐的“乐”,作姓氏用的“乐”),诸多情况,不一而足。如不仔细领会辨析,很容易发生误用,甚至闹出笑话。现就日常阅读所见,列举一些经常发生的用词用字差错,作些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奉晓政 《兰台世界》2013,(12):21-22
本文以《说文解字》中“玉部”字作为研究的对象,介绍了《说文解字》中所记录的玉的名称、种类、用途以及特性,试图通过分析这些汉字来揭示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展现我国古代发达的玉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