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作为一张县报如何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笔者认为创造一种比较好的环境和条件至关重要,而这又需要报社自身从多方而作出努力。一、批评必须完全准确,批评错了报社要勇于作自我批评。新闻报道讲求真实。批评性报道特别要注意这一点,不仅基本的新闻事实不能有差错,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要讲究准确性,来不得半点含糊。一次,我们报纸刊载了一篇读者来  相似文献   

2.
前些天,我们报社要求每个记者都报5个“走转改”联系点,说是要上报给主管部门.大家都在QQ群上议论,到底如何报?是不是报几个平时经常联系的村啊?报社为此明确指出,基层不一定指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厂矿车间,也不一定是指条件艰苦的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并不完全是个地理概念.准确地说,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走近群众,就是走近基层.这样一说,大家才明白,就是报最近你认为最应该接触的、普通群众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所在地.只要我们能够真正走近老百姓的生活,真切感知他们的内心,我们也就走到了基层.  相似文献   

3.
省级卫视究竟该如何定位?要让观众在众多且雷同的卫视群中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那张“脸”?总结省级卫视大变脸的2004年,作者认为找到一个定位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在激烈竞争之中也不可盲目跟风,乱了阵脚,还是应该静下一心来苦练内功。2004年,江西卫视坚持走“综合频道特色化”之路。高举“服务”大旗就是从这一理念出发而作出的定位选择。  相似文献   

4.
每每见到报纸上署了三五个作者名字的新闻,通讯(更有甚者,一张新闻照片竟也署了几个作者,真不知他们是如何合作共同拍“摄”的),总是疑虑重重。新闻界不是每年都评选好新闻吗?倘若这样的作品被评为“上乘”,试问,哪位作者是当之无愧的获奖者呢?倘若这篇作品出了大差错,又试问,哪位作者应当受到谴责和负“文责”呢?倘若人事部门要物色干部,参阅这些作品会不会张冠李戴呢?这种三五成群集体署名的作法,其弊病是很多的。说它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恐怕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5.
“高薪养廉”之说也感染了我们新闻工作者。有一篇文章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要根治有偿新闻,也需要“高薪的方法”,“就是对新闻采编人员实行高薪养廉的政策”;认为“如果新闻采编人员薪水太低,生活过于清苦,就不容易抵挡金钱的引诱力而搞有偿新闻”。 按照作者的意思,是否可以这样说,新闻界所以出现一些搞有偿新闻一类的腐败现象,是由于工资太低,人们生活贫困所致,如果大家都拿了高工资,就可以“养廉”,就不会出现有偿新闻了。 真是这样吗?如果此说成立,那李效时、孙树兴、蔡原江这些原新闻工作者所以大搞有偿新闻,甚至接受贿赂而犯罪的原因,就是工资低而不是道德问题了?相反,有些工资未必有这些人高的记者、编辑、总编为什么却能清廉如水泥?可见,“高薪养廉”说,只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6.
我们常说:“作者要下去,作品要上来.”“下去”就是观察积累生活,有了生活积累,才有“上来”的文章.什么是观察?观察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观察使  相似文献   

7.
刘立志 《青年记者》2016,(30):12-14
提起党报理论版,很多人的印象是:文章四平八稳、长篇大论;版面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种印象不仅一般读者有,就连许多理论版编辑也有,甚至认为理论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应该说,这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理论版并没有硬性的文章模式要求,没有具体的文体要求,也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谁也没有说过党报理论版的文体和内容必须如何如何,但是时间长了,就无形中将以往的文体和内容、形式等固化、程式化起来,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成为一种束缚.记得十几年前我正准备入行做理论版编辑时,身边就有热心人问我;理论文章还有人看吗?委婉一点的就说:理论太“曲高和寡”了吧?老实说,当时我自己也感到含糊.  相似文献   

8.
建立舆论监督科学观的重要性一、问题的提出。早些时候,新闻界传出一种见解,认为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的讲话表明舆论监督降温了,笔者不敢苟同这种含糊的见解。笔者认为,中央领导同志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共产党要接受监督”这一观点的阐述是深刻的。笔者认为,与“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相比,作为舆论监督重要内容之一的“批评与揭露”虽占“次要方面”,但它也必须讲究原则性和科学性。中央领导同志所说的“新鲜经验”、“讲求方法”、“把握分寸”、“一个值得研究和重视的大问题”等等,说的正是这  相似文献   

9.
一选题,是出版社打算出书的题目。在一般情况下,书籍的出版是选题的实现;出版社出书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它的选题工作质量。有人说,出版社工作主要是两件大事:一是订选题,二是找作者。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某种意义上,选题的制订,比找作者还要难。因此,也可以说选题是“编辑工作的基础”,“出版社的基石”。任何出版社、编辑室都要抓选题,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抓法?如何抓得得当?则大有研究的必要。在三十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  相似文献   

10.
读罢艾丰同志的《首先拿出合格品来——一个编辑的感言》(见《新闻战线》1992年第1期),受益匪浅。作者既是个资深记者,又是个编辑里手,他从记者和编辑两个方面对不合格的新闻产品产生的原因所作的分析,可以说是切中时弊。尤其是作者对“为什么记者不能拿出合格品来”的分析,认为是放弃了“启动”和“收尾”两个重要环节,更是说到了点子上。他认为“拿出合格品”是一个结合部,有业务、思想、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问题,也是不错的。但是,如何抓住“启动环节”和“收尾环节”,如何做好“结合部”的工作?作者似阐述得不够充分,也许他是较多地从编辑的角度看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键是“人”要出新怎样提高出版物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当前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编辑的新时代素养》一文的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观察与解决这一问题的新角度。在业者焦急地探讨如何寻求资金来源、技术装备更新、业务操作方式改进之时,该文却从九个方面全面阐释了编辑“人”的素养的提高。这并不是说其它方面不重要;而是说资金、物资、技术、业务的操作,首先必须要由“人”来进行,其操作的方向、质量、规范、进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在于人的素  相似文献   

12.
1993年3月,王华清从县委组织部调任县档案局党支部书记、局长的时候,就暗下决心:“事在人为,我一定要重塑干部形象,铸造新的辉煌!”近10年来,王华清把“群众印象”改变得如何?1999年被四川省人事厅、档案局所授予的“全省档案系统先进工用每平方米仅230元,每户节约近万元。办公楼、大门、消防通道、院坝的费用,也是低得不能再低。许多干部群众说:“王局长搞基建不仅没捞到一滴油水,反而不知多流了几身汗水!”在平时工作中,王华清也不含糊:在经费审批上,建立了差题、新困难。王华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靠清淡不…  相似文献   

13.
单靠投身新闻现场抓片子,离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能打动人的质量上乘的报道就相差一些距离。如何缩短这个距离?我们要把深入采访、调查研究与用心感受生活深层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人们通常懂得,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多读、多看、多观察、多思考,实际上说的就是“心入”二字。只要“心入”,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新闻摄影报道,都能够准确把握反映  相似文献   

14.
如何办好地方小报的副刊?我们认为,要办好小报副刊,必须坚持“三个为主”,即以本地读者为主、以本地题材为主、以本地作者为主的编辑方针。以本地读者为主。这是我们办好小报的立足点。一张地方小报,如果脱离本地读者,它就失去了自己的立足点。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们的副刊努力做到靠本地的读者“近”些再“近”些。大理被国务院定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之后,本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1894~1988)先生说:“做书店的编辑,要接触各个学科的稿子,要进行审阅,如果学无专长,那么你面对作者的书稿,将茫然无从处理,提不出什么意见。”他认为:“当记者,当编辑,要报道、要知道的东西方面极广”。“我们要做个杂家。唯其杂,才能在各方面运用我们的知识,做好报道,写好文章。”  相似文献   

16.
黄成 《新闻记者》2002,(11):16-17
澄清一个误解———“声音是广播的特色”广播界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 :“声音是广播的特色 ,要发挥声音的优势” ,这是需要澄清的一种误解。特色≠优势 ,我们说广播是声音媒介 ,是区别于文字和画面而言的。声音并不是广播所独有的 ,电视也有声音。声音只是一种传输的物理特性 ,我们同样可以说 ,声音是电视的(或电影 )的特色之一。因此 ,说声音是广播的特色并不准确 ,或者说没有实际意义。那么什么才是广播的特色呢 ?笔者认为 ,“宜听性”才是广播的特色。所谓“宜听性”是指广播节目必须具备适宜听众听觉的特点 ,适宜听众收听的状态。简单…  相似文献   

1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从企业信息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个人认为这个“事”可以解释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而这个“器”指得就是“信息化手段”。那么又如何才能让信息化这个利器有效的为企业所用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谈的“利”的问题,“利”最少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信息化产品本身的功能需要强大而  相似文献   

18.
“现在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报纸走向更开放的市场,还要不要强调政治家办报?”“我们的报是经济、专业、生活娱乐类型的,也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吗?”“讲政治家办报原则是新闻媒体头头脑脑的事。作为一个普通编辑记者也要坚持吗?”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类似的种种认识,我们认为,强调毛泽东讲的要“政治家办报”这一原则,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第三节 备书 为了更好地播讲小说,我们首先要对“小说”这个概念有所认识。也许有人会说,小说就是小说呀。但接下去再问,小说有哪些特点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未必人人讲得清。 我们前面曾说过:按照一般的看法,小说就是讲故事,要有人物,有情节,要有头有尾。这是传统的看法。现如今呢,国内外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国外有一种广泛传播的理论,认为小说不能再讲故事了,讲故事的职能已经历史地移交给电影和电视了”(叶朗《中国小说美学》)。于是有人便主张,小说要写作者的内心生活,写作者的感受情绪,以此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保尔·海泽的小说集,他提出的“猎鹰理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所谓“猎鹰理论”源于卜伽丘的《十日谈》第5日第9个故事前的引语,说的是一个名叫费得里哥的男子,为了追求一位阔太太耗尽了家财,总不能获得她的欢心,从此只能守贫度日。后来那位太太去看他,他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只鹰宰了款待她,她大为感动,就嫁给了他,并且给他带来丰厚的陪嫁。海泽从这段引语中悟出了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每个作者经常要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故事区别于其它成千上万篇故事的独特之点在哪里?”我认为,海泽的“猎鹰理论”对于记者如何提高人物通讯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的记者在采写人物通讯时不妨也这样问一问自己:“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通讯区别于其它成千上万篇通讯的独特之点在哪里?”我想,只要我们的记者能经常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