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顺屯堡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首先史证应“调北征南”之需,安顺四境即屯田设堡,但安顺屯堡的形成并非一次完成,也不会一成不变。其次论述安顺屯堡的三大优势,是为屯堡文化形成和传承的重要原因。再次说明安顺屯堡的变易性和阶段性,特别申明以“咸同之乱”为界,应分为传承和演进(如云山(屯土)和本寨)两个阶段或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安顺屯堡史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首先史证应"调北征南"之需,安顺四境即屯田设堡,但安顺屯堡的形成并非一次完成,也不会一成不变.其次论述安顺屯堡的三大优势,是为屯堡文化形成和传承的重要原因.再次说明安顺屯堡的变易性和阶段性,特别申明以"成同之乱"为界,应分为传承和演进(如云山(屯土)和本寨)两个阶段或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屯堡文化     
《教育文化论坛》2014,(2):F0002-F0002
屯堡文化是位于“喀斯特王国”贵州腹地、黄果树瀑布之乡——黔中安顺一带的人文奇观。在安顺周边一带的三百多个村落里,居住着数十万明朝屯军后裔——屯堡人,由于屯堡妇女身着与当地汉族后续移民、少数民族所不同的以大襟、宽袖、长袍为主要特征的服饰,屯堡人往往被误认为是少数民族“凤头籍”、“凤头苗”,而其实他们是汉族,他们也自谓为“老汉人”或“南京族”。  相似文献   

4.
黔省西南地区自战国迄于西汉为古夜郎国境.夜郎之得名,《安顺府志》以为其境有夜山、郎山.夜山为南、北盘江之分水山;郎山即老郎山,在郎岱西北盘江畔.今人汪应梁、史继忠先生认为夜郎乃越语“於骆”之音译.系“於骆越”种族称谓.①换言之.夜郎人即“於骆越”.合考二说.各得本末,即以越语呼之为“於越”,以汉字异书之为“夜郎”,再拆而名夜郎人所居之山.则有夜山、郎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安顺市自古就是贵州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被称为“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安顺属于国家区域经济规划重点发展的“贵阳一遵义—安顺”黔中产业带,是发展潜力较火的新兴工业城市。作为安顺市3所普通高等院校之一的安顺广播电视大学,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培养急需专业人才的办学思路,多次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安顺地戏属于傩戏,这似乎是不可争议的定论,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1991年8月在安顺虹山宾馆召开的“中国军傩研讨会”上,湖南学者将安顺地戏与湘西傩堂戏类比,认为地戏不具备傩堂戏的诸多特点,因此认为地戏不属于傩戏。最近在《安顺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上,又读到了相同观点的文章。我认真研究过  相似文献   

7.
《易传》作为《易经》的传注,大致包含两种内容:义理的阐发,文字的训释。作为先秦重要训诂文献之一,《易传》中有一些文字训诂所采用是形训的方法。这里所训之“形”可分三类:象形之形,会意之形,形声之形。形,所以表意也。所谓“会意之形”,是说会意字字素跟字义的关系是与形声字形符与字义的关系相当的,既然形声字的“形符”又叫“意符”,那么会意字的“会意”也就是“会形”。下面对《易传》的形训作一些粗略的分析。一、象形字的形训这是据象形字的字形训释该字的字义。“屯”是个象形字。《易传》训诂:“屯者,物之始生也”(《序卦传》);“屯,则柔始交而难生”(《彖传》。“屯”象草木出土.“始生”而又“难生”。就“始生”言,“屯”字与“生”字字形很接近。故《说文》云:“生……象草木生出土上”;“屯……象草木之初生。”就“难生”言,“屯”字与“生”字有一个本质区别;“生”表示已经出土,且很顺利,故其茎直;“屯”表示尚未出土,且很艰难,故其茎  相似文献   

8.
明代的军屯,若根据地区和战守需要来分,有边屯和营屯两种类型。顾炎武说:“屯田有边屯,有营屯。边屯,屯于各边空间之地,且耕且战者也。营屯,屯于各卫附近之所,且耕且守者也。”若从屯田的劳动者来考察,其生产组织也可以分两个类型:从现役军人进行耕屯,即所谓之“正军”,是在服役期间,拨到屯田上进行生产的,实  相似文献   

9.
今天 ,在贵州安顺方圆近百里的地域内 ,分布着 30 0多个屯堡村寨 ,在这些屯堡里居住着一群至今仍保留着明代江南汉族习俗的人群———屯堡人。他们的住居、服饰、戏剧、饮食及妇女的妆扮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据《平坝县志》记载 :“屯堡者屯军驻居之地也……”《安顺府志》记载 :“屯军堡子 ,皆奉洪武敕北征南 ,……散处屯堡各乡 ,家口随之至黔。”当地居民的大量传说以及若干家谱也印证了屯堡人是明初屯军的后代。今天的天龙屯堡居民是陈、郑、张、沈屯军始居姓氏的后裔 ,从老人的传说和陈、郑二姓家谱来看 ,四大姓始祖是同一时期随军征…  相似文献   

10.
大屯契约文书,见证清至民国安顺屯堡社区民间契约的规范化,体现清代“屯田”在屯戍制解体后成为高税田,而从永佃权到"一田两主"的顶田契约及其他杂契,作为藏于民间私家的乡村档案,对明清以来到20世纪50年代的安顺屯堡村落,尤其是废除屯戍制度后的安顺屯堡村寨的赋税、地租、生产力、生产关系、土地交换、家庭遗产继承、乡亲寨邻的人际关系等情况提供了研究的资料,对国内专家学者对研究屯田制度及其解体后的安顺屯堡村寨的研究以及中国契约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较为难得的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1.
正明朝初年,朱元璋在西南地区设屯立堡,屯堡人将先进的中原文化移入安顺,使汉文化在安顺扎根并沿袭传承。屯堡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就出了有名的理学家、教育家——"陈法"。  相似文献   

12.
沈庠是明孝宗弘治年间任职贵州的一个官员,他的<普定山寺>一诗描绘了安顺圆通寺的多彩景致,是众多讴歌圆通寺的诗作中较为著名的一首.圆通寺建于元至正十一年,明、清时经过多次重修:成为安顺城内最著名的寺庙,有.黔境第一山"之誉.  相似文献   

13.
新、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关于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的一段记载中,分别讲到:“南衙、北门兵”与“南衙、北门兵马”。此处之“南衙”为“番上宿卫”的府兵,即南衙禁军,“北门”乃指北门屯营之兵,亦即戍守玄武门的左右屯营之兵。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中华书局本新、旧唐书标点者均在“南衙”与“北门”之间加了一个顿号,则显谬。  相似文献   

14.
《贵州民族报》、《贵州政协报》、《布依学研究》、《安顺工作》、《安顺信息》、《安顺日报》先后发表了“花山,呼唤发展”、“花山,需要培育”、“花山,也在呼唤”等文章后,我和众多观注花山问题的学者甚为兴喜赞赏。特别是《安顺工作》编辑部对安顺区域内花山片区的社会经济作了全面调查研究后,提出的发展思路更是催人奋进。同  相似文献   

15.
放纵食恶果     
在吉林省长白山县一个偏远的山沟里有个发财屯,这里住着20多户平头百姓。其中有个叫毕能发的男人,因为“文革”期间成份不好,直到“摘帽”后才讨上老婆。  相似文献   

16.
安顺屯堡人是汉民族中的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同它毗邻的少数民族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同时又与其它汉族具有显著的不同特征。按照清代和民国所编的地方志书的记载以及综合考察现当代学者们的主要观点,安顺屯堡人主要是对明代卫所屯田制废弃后,生活在西秀区,平坝,镇宁,普宁,长顺等地明屯军后裔的专称。  相似文献   

17.
“浑沌”一词的释义各种版本多是意向性的,玩味其释义的依据常人则更无可确知。加之典籍所用文字,仅有已经多次变化之语义缘故。本文从“军”声、“屯”声人手,从字族角度对“浑沌”一词自然语义作了一番试探,得出从“军”声字有“圜围”义,“屯”字本义即“难”,“难”义废。又“屯”或作“纯”,由“纯”义引申出“聚全”义。与《集韵.混韵》所释“浑沌”,“元气未判”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古牂柯问题,是贵州上古史至今未能解开的大疑团。古安顺一带为贵州的腹心,早在几十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从考古学家在普定穿洞、白岩洞和平坝飞虎山等古人类遗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古人类用火的遗迹,可以证明远古时期的安顺绝非蛮荒不毛之地。探求古牂柯问题,无论是对贵州历史发展的定位,还是对安顺历史的定位,其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牂柯问题成为了史学家争论的热点。对于"牂柯",贵州史学界或认为是国名,或认为是地域名、种族名。  相似文献   

19.
海龙屯位于遵义县高坪镇龙岩山,海拔1354米,其关屯之内面积为1.59平方公里。海龙屯,是贵州境内,乃至西南境内最为宏伟的土司城堡  相似文献   

20.
<正>“北看长城南看屯,千年戍边一日览”。海龙屯,一座建在悬崖上的“紫禁城”,始建于1257年,曾是一座不可撼动的军事堡垒,末代土司杨应龙时代,成为播州杨氏政权的首府,亦是南宋时期播州抗击蒙古军的古堡,“平播之役”中海龙屯连同播州杨氏725年的政权一同毁于战火。海龙屯遗址与养马场、养鸡池、炮台坡、打眼岩遗址等配套完好,是集军事防御、土司行宫、军事训练和给养为一体的军事堡垒体系,是亚洲保存最完好的军事城堡,同时也是中国52个世界遗产名录中仅次于长城的军事遗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