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22年来,篁岭乡村旅游聚落用地空间格局的演变,经历缓慢上升、迅速增加、扩展回落三个阶段,由古村“点状式”扩展演变为古村“填充式”、新村“团状式”和外围“外延式”扩展;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比例大幅降低,向“居住—旅游—商服”多元复合型功能演变,在空间结构模式上分别表现为单核点状式、多点线性式和多线块状式。其演变过程受到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多种内外因素驱动,并存在一个有规律的闭环式驱动机制。篁岭乡村旅游聚落仍然存在活态文化缺失、聚落景观城镇化、空间耦合度不协调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强聚落空间科学规划、创新乡村土地政策、丰富用地功能类型、强化用地乡村属性,吸引原住民回迁居住生活、乡贤返乡生活创业、外乡人前来旅居生活,以满足旅游市场高品质需求和乡村旅游发展高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2.
3.
朱平 《地理教育》2005,(2):21-22
一、乡村聚落的内涵 乡村聚落,是指各种乡村居民点,既包括乡村中的单家独院,也包括由多户人家聚居在一起的村落(村庄)和尚未形成城市建制的乡村集镇,还包括建于野外和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站以及城市以外的别墅区或度假村.为了更明晰理解乡村聚落的内涵,还可从如下概念的区分中进行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赣南乡村聚落城镇化的现状是水平低、发展快、困难多、压力大、质量差。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聚落规划不科学、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水平低和政策制度不完善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科学开展城镇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区域移民、提高农业人口素质、改革政策制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方传统聚落特点及其GIS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方传统聚落的起源有干栏居、洞居两种,东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聚落空间形态、民居特色、文化内涵有明显的地域分异。前者以纬度地带性为主,后者以垂直地带性为主。以GIS技术为支撑,设计和制作南方传统聚落信息系统,初步建立了数据库,以及对有关的文本和图形、图像等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分析,可以服务于人居环境研究、历史考古研究、环境演变研究、建筑学、旅游经济活动等,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乡村聚落千姿百态,风格各异,仿佛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聚落地域差异显著,类型多样,其影响因素也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温州3A级景区村庄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2019年、2021年相关数据,分析了温州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17—2021年温州3A级景区村庄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增速变缓,各县(市、区)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不均衡。(2)温州3A级景区村庄,由低密度的“面状”向中、高密度的“片状”“团状”演化;“东北多,西南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初步形成。(3)运用地理联系率分析温州3A级景区村庄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总体来看,各因素对3A级景区村庄发展的影响存在波动性,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而政策环境对3A级景区村庄发展的影响有待增强。  相似文献   

8.
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一直以分散居住的小规模散村占据主导地位.文献记载所见汉唐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集村,是经过长期发展、扩大或官府强制合并而形成的结果;现今北方地区集村为主的乡村聚落面貌,是在清中期以后才形成的.南方地区散村向集村的发展,只是局部地区和部分村落的现象,没有普遍性.散村是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原生方式,集村则是长期发展或演变的结果;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立基于自然与经济需求的分散居住的原始倾向逐步被放弃,主要立基于社会、政治与文化需求的集中居住越来越成为主导性的倾向.在集村状态下,村落构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而在散村状态下,则以若干自然村落组成的地域区块构成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一直以分散居住的小规模散村占据主导地位。文献记载所见汉唐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集村,是经过长期发展、扩大或官府强制合并而形成的结果;现今北方地区集村为主的乡村聚落面貌,是在清中期以后才形成的。南方地区散村向集村的发展,只是局部地区和部分村落的现象,没有普遍性。散村是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原生方式,集村则是长期发展或演变的结果;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立基于自然与经济需求的分散居住的原始倾向逐步被放弃,主要立基于社会、政治与文化需求的集中居住越来越成为主导性的倾向。在集村状态下,村落构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而在散村状态下,则以若干自然村落组成的地域区块构成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乡村振兴工作中乡村资源无法精准识别和精确定位、乡村振兴信息展示效果差、查询统计难等问题,利用GIS技术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构建乡村振兴管理数据库,搭建乡村振兴管理系统,实现乡村振兴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表达、乡村振兴项目精准管理等功能,极大提高了乡村振兴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城市空间结构问题一直是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城市空间结构处于不断演进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要受到众多驱动力的推动作用。自然资源、交通、承载力、政策引导、土地“效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六个方面影响着东北地区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13.
湘南农村依山成村,聚族而居的生活状态,决定了湘南农村的冲突与纠纷的解决,主要应当依靠地方性资源,即民间规范来解决。而解决这些冲突与纠纷,又必须有国家权力及时、有效的介入以及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湘南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大人断事”与“政法小组”调停为主、民间调解与司法程序互相协作的农村纠纷和冲突解决机制,极具地方特色,为我国新时期农村法制建设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范本。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需要具备交通区位优势、政府认同、国家政策支持和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等条件。同时,从西部农村城镇的实际出发,构建城镇化的原动力、驱动力、带动力、核心力、保证力等基本动力机制系统,加速推进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其生存和发展呈现出与现代社会的高度不适应性。通过对福建省永安青水乡的实证调查,从其空间形态变化获取其演变的轨迹和独有的特征,归纳出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困境,如区域经济定位不明晰,特色优势无从发挥;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风险度较高;新技术、新理念推进缓慢;生产和销售体系难以适应市场化要求等。针对这些问题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进行思考,要发展传统村落经济,必须为其署切实可行的、富有特色的经济战略,进行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指导,加快观念更新,尝试新技术,并为其提供生产和销售的市场化的辅助和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现状而言,其仍属于一种转型期间,正在逐步从简单的乡土社会向一个复杂的社会迈入,利益主体及其价值观的多元化,因此需要我们重新把握新形势下的多元化矛盾,积极追寻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解纠机制。本文通过分析对当前的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及不足,提出构建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必要性,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进而积极主动维护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纠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纠纷解决机制则是社会调整与治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纠纷呈现的特点,应在诉讼这一纠纷解决模式之外选择更为合理有效的模式,以实现纠纷解决模式的多元化和互补,满足社会主体的多样需求,切实解决农村社会的矛盾和纠纷,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认为开发农业、民营企业、比较利益、生态旅游、政府推动是石台县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各动力在城镇化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所起作用的大小、方式、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宅基地制度经过了私有和有相对完整的使用权时期、集体所有和有相对受限的使用权时期、集体所有和使用权严格受限时期、集体所有和使用权松绑时期四个阶段.宅基地制度的演进,对国家发展战略、政府职能有明显的依附性.宅基地制度的设计曾服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赶超发展战略以及与之相伴的政府职能.随着系列条件的变化,国家发展战略正发生转变,政府的生产性职能在淡化,服务性职能在增强,宅基地制度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20.
乡村制造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对乡村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在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考察中国乡村制造业结构演进特征的基础上,对乡村制造业结构的环境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了对外开放水平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制造业结构的环境效应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且集聚速度与其环境效应绝对值呈反比;制造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之间存在基于对外开放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当对外开放水平处于[6.8178,7.3232]之间时,制造业结构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绝对值最大;中国加入WTO对乡村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改善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制造业结构的环境效应。因此,乡村制造业应及时转向以生态文明导向的国内空间资源开发,朝着贯彻“两山”理念提高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方向努力,构建新型产业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