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鹿璐 《北京档案》2015,(2):41-43
现在北京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办传统的庙会或花会,主要有地坛的文化庙会、白云观的民俗庙会和龙潭湖的大型花会,还有厂甸庙会、大观园庙会等等。各个庙会虽然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创新,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内容,但是它们依然保留了传统特色,像地坛庙会有“祭地”表演;白云观庙会有“摸石猴”、“打金钱眼”等传统节目;厂甸庙会还保持着庙会的最初形式,不售门票等等。劳碌了一年的人们在春节里会好好地庆祝一番,老百姓在节日里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逛庙会。  相似文献   

2.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其渊源可追溯到古老的社祭,是中国市集的形式之一。因庙会有聚众的作用,亦称“庙市”。北京的庙会最早出现在辽代,到明代已很兴盛。北京庙会大体分三类:一是每月定期轮流开放的庙会;二是行业庙会,即各行各业都有祭祀祖师爷的定例,每年一次,大都在祖师  相似文献   

3.
我国庙会文化的研究在学术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当然,研究的难度也很大。因为它不但要求研究者具有深广的田野作业,即亲临实地的科学考察,而且要求研究者对相关的文献典籍非常熟悉,特别是要具备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和地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庙会文化所蕴含的一系列密码。 20世纪初叶,西方人文学科传入中国,关于庙会研究也曾经出现过一度的热潮,如二三十年代对北京的妙峰山、河南的太昊陵、山东的东岳庙,都引起过学者们的关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来讲不能说令人满意。其主…  相似文献   

4.
顾颉刚在1920年代观察妙峰山庙会的时候分别有两个矛盾的判断,一边说庙会将要消亡,一边说庙会将有重要的未来。后来的社会进程先是显示庙会与香会的消亡,后又迎来它们的复兴,再后来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明确证实庙会和香会的未来都有保证,因为它们被认知到是地方社会的建构者和北京文化的代表者。  相似文献   

5.
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专有名词,学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至今没有形成共识。文章着重从文化空间的概念内涵、文化空间与节庆庙会、文化空间与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文化空间的保护等方面,梳理国内学者对于文化空间的研究,以期厘清相关概念,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庙会在北京盛行多年,何为庙会?"庙期之会集也",庙会的内容有宗教、商贸、文娱、观光等内容.庙会,还要有会,不仅是游人的集会,还包括"花会"和"香会",花会是民间的业余文娱表演,是纯属公益性质的活动.他们分文不取,只是义务表演,大多是农民、艺人等.各花会在庙会期间相互竞争,甚至在路上就表演,总有行人追着观看,鼓掌叫好!  相似文献   

7.
<正>庙会主要是以祭祀观音、土主、城隍、文昌、关公、如来、三清、土地等神佛为目的的群众自发性集会。旧时昆明庙会有10多个,现在仍然兴盛的有正月初九耍金殿、三月三耍西山、观音山庙会、官渡古镇庙会、盘龙会等。金殿庙会农历正月初九金殿庙会,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爬鸣凤山、摸福、赏茶花"是金殿庙会的传统项目,在昆明家喻户晓。2013年11月25日,金殿庙会被列入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8.
江南庙会除了受到政策管制之外,还面对诸多现代化的挑战。本文以上海青浦区金泽镇香汛和浦东新区三林镇圣堂出巡为例,来探讨当下江南庙会面临的转型压力。金泽香汛虽然还保持着较大的规模,但存在香客老龄化、低学历等现状,地方政府成为了"秩序维护者"。而在三林圣堂庙会的案例中,地方政府成为了主导者和实际组织者。出巡仪式的主体不再是信徒,而是"代理仪式专家",出巡仪式出现了"意义空心化"。近年江南地区的庙会出现了明显的"国家赞助人"制度。急剧的城市化、仪式的表演化和景观化,以及其他一些未曾预料之现代化后果,例如乡镇的人口空心化和老龄化,都对庙会构成了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甘肃泾川地处古代丝绸之路北线要塞,汉代即有西王母庙。自宋碑记载始,庙会已经延续了1000多年。当今西王母庙会传统的历史记忆在海峡两岸的民众中传承和构建,海峡两岸民众通过对泾川西王母信仰文化的认同,表明其文化同根同脉,这不仅是西王母文化的历史存续,而且促进了当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王母庙会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秀峰 《文化遗产》2013,(2):121-127
明清以来,浙江缙云一带一直沿袭着奉祀陈十四女神的三大庙会,尤以张山寨"七七"庙会为盛,活动辐射浙南闽北及东南沿海多个省区乃至台湾部分地区,历时三天,规模盛大。庙会在陈十四信仰的文化底层之上,集中展示了区域性民俗传统的内在活力,既是一种历史记忆的仪式操演,又充满了祭祀神灵的神圣与世俗生活的狂欢。本文通过对这一庙会的考察,力图呈现其多层次的文化意涵,并由此揭示其背后的民俗社会的构造方式。  相似文献   

11.
《津门杂记》云,庙会为四月初六日、初八日。自朔日起至初十日,香火纷繁。搭造席棚,或三或五,两庙相联,灯彩陈设华丽,文玩字画、鼎彝尊罄相映生辉,俱系大家所藏者,皆壮观。两庙戏台纯用灯嵌,晚间请有十番会同人,在县庙戏台上奏古乐数曲,随有昆曲相唱和,皆旧家读书人也。府庙后楼罩棚亦有戏台一座,于正会之次日有祝寿会,演戏一天,为神祝寿,灯彩尤精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北京的庙会     
刘鹏 《北京档案》2008,(1):40-41
庙会是北京千百年来的社会活动之一.庙会始于古代的"社祭",社祭的时候,百戏杂陈,百货云集,有来看社祭的(来看戏);有来看杂技的;有来买百货、生活必需品的,所以社祭又叫"社会"."社"是什么?就是古代的土谷祠(土地庙),故称"庙会".北京的庙会,从地区上可分为城区和郊区;从性质上可分为定期集市、小型物资交流会、小型商品供应站式和以进香敬神为主的庙会等.  相似文献   

13.
庙会是一种社会风俗,它就像一面镜子,展示着当地的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太昊陵民间传统庙会节庆体育活动依附在庙会祭奠有关的宗教仪式活动中,渗透于庙会众多的游艺中,反映着当地的民俗、民风及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体现着娱神、娱人、自娱的活动特性.作为一种体育性质的文化娱乐活动,延续已久且富有生命力. 一、太昊陵民间传统庙会节庆体育活动历史源起及变迁 相传淮阳是远古时代东夷族部落首领太昊伏羲氏的都城,远古时代人兽共存.  相似文献   

14.
专讯     
纸老虎首届图书庙会销售图书200万元本刊讯 (记者化兵)春节期间,纸老虎在金源MALL 举办“文化盛宴,论斤答谢”图书庙会活动。现场的上百万册的图书全都是正规出版社的正版图书,虽然是论斤特惠的销售,很多出版社都拿来了他们的长销和畅销书。这次庙会成为读者与刊社交流的好机会。也有个别读者表示,用卖菜的方法卖书,是对文化和读书人的亵渎。  相似文献   

15.
庙会,俗称庙市,它往往与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清代庙会,最富有北京的民俗特色。北京的庙会民俗在《雪桥诗话》是如何体现的呢?《雪桥诗话》对北京庙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如何解读的呢?一、《雪桥诗话》对北京庙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理论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是两个重要领域,在我国图书馆学史上这两方面的研究相互交叉和影响.文章认为应辩证看待两者的功能并促进二者皆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私立华北学院是由蔡元培等人创办于北京的私立大学,诞生于动荡不安、灾难深重的北洋政府时期,先后经历私立华北大学、私立华北学院、私立华北文法学院等时期,在北京(北平)艰难办学。抗战期间,私立华北大学是为数不多的坚持在北平办学的大学之一,北平和平解放后,该校并入来自解放区的华北大学及其他学院。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前身之一——来自解放区的华北大学,其历史资料丰富,研究论文和著作颇多,但是关于私立华北大学的历史资料相对欠缺,相关研究匮乏,甚至在一些文章中有将这两所大学混淆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根据CNKI数据,国内迄今发表的近700篇以“数字人文”为主题的论文中,来自图书情报档案领域的文章超过60%。对比国外,Web of Science(Core Collection)收录了1,590篇以“digital humanities”为topic的论文,其中Inforam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领域的文章约300篇,占比不到20%。这两组数据显示了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学科来源的巨大差异。这说明什么呢?虽然我们并不认为国外的比例就是数字人文知识版图的“完美”配方,但我们的比例一定是不合理的。人文学科的数字疆域,第一批居民主要来自图书情报领域,怎么说都不能让人服气。这其中固然有国内图书情报学者更喜欢追新的原因,其实也是国内人文领域的学者尚未觉醒、尚未充分准备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主旨在从宗教认知人类学的理论视角来探讨庙会如何陶铸当地人的精神气质。具体地说,本文意图论证:特定庙会传统中最富于感官刺激性的仪式情景和物件,如何可能会召唤并强化某种认知倾向,从而培养出当地人独特的美感风格和行为定势,并进而扩散到庙会之外的其它生活领域。为支持上述论点,作者检视了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的庙会中最为关键的"出菩萨"仪式,进而分析此一庙会仪式如何陶铸了自上世纪末以来流行于当地的一种禳解法。  相似文献   

20.
曲艺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源自民间,素材多取于民间传说、故事、小笑话以及身边的真人真事,都是贴近百姓生活的事.语言通俗滑稽,地摊、茶馆、庙会皆可成为其表演的舞台.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小品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