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齐兵  徐继先 《大观周刊》2010,(46):106-106,79
蚕在饲养过程中易遭受病原微生物、有毒物质的侵害,引起蚕病发生,造成单产低,质量差,严重影响蚕农养蚕积极性。为提高蚕农识别常见蚕病的能力和普及蚕病防治技术,本文在对蚕病发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蚕病防治的对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胡明 《兰台世界》2013,(19):113-114
<正>湖州是江南地区著名的丝绸产地,早在三国时期湖州所在的"吴"就因为盛产"吴绫"而闻名。宋代伴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湖州蚕桑业获得迅速发展,"湖丝"更是"遍天下"。与蚕桑生产相伴的是蚕农对蚕神祭祀的兴盛,蚕神成为湖州一带蚕农祭祀的最重要神灵。湖州蚕神的传说就是各种传说的结合,传说内容的变化反映出湖州蚕农通过改变蚕神身份的界定,以此来推动湖州民间蚕神信仰向国家祭祀体系融合的过程,通过这  相似文献   

3.
红花染是温州地区明清时期重要的染织方式之一,由妇女在春夏之际花开季节广泛开展鲜花研汁施染的家庭作业。由于红花种植和施染的技术性较高,形成了红花染的神灵崇拜、厌胜巫术、操作禁忌、勤勉精神,使物质生产习俗富于精神信仰内容,构成信俗。  相似文献   

4.
谢忠强 《文化遗产》2015,(3):100-109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沪上进步民众在《申报》上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旧历年俗的热烈讨论。其讨论内容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既有对旧年俗的批判,也有对新年俗的提倡,更有对改革年俗途径、方法及成效的总结。关于旧年俗的弊端,沪上进步民众集中针对年节期间的赌博现象、压岁钱的问题、旧历年节期间的迷信仪式、待客方式、燃放爆竹、饮食及春联内容等展开了批评与讨论。在对旧年俗弊端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推动旧历年俗改革进程及成效,沪上进步民众更是注意提倡一系列新的年俗内容,如提倡新的娱乐方式、提倡新的庆祝形式、提倡年节期间进行体育锻炼、提倡新的礼仪、提倡节俭过年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中的旧历年俗改革之议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不仅从舆论氛围的角度有力地配合了上海市政府对于民间习俗的改革,同时也为当今的民俗传承提供了历史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礼出于俗,俗化为礼”。学习涉外礼仪,不仅需要掌握国际文往惯例,而且还必须对各国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否则,就会使“入乡随俗”、“客随主便”、“相互尊重”等国际交往的一系列惯例成为空谈。  相似文献   

6.
<正>风俗,亦称"民俗"、"民风"、"习俗"或"习尚"等,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民族共同的人生观而化成的一种具体行为,并久相因袭而形成的生活习惯,既有其相同性,亦有其特殊性(地方性),正如《晏子春秋》所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德州区域为齐鲁之邦、燕赵之邻,其文化习俗具有多样性、兼容性的特点。清兵入关,特别是八旗兵驻防德州,将其民族习俗也带到了德州。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湖州辑里村蚕农通过改良蚕丝生产工艺,提升蚕丝质量,使得辑里丝迅速赢得了国内外市场,成为湖丝中最著名的品牌。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辑里丝的由来、辑里丝的生产技术及其在国内外销售情况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8.
王钢  葛亮 《湖北档案》2022,(2):40-42
<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一场祀神祭祖的仪式,饱含辞旧迎新的期盼和祈福纳祥的祝愿,也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难以割舍的乡愁。历经千百年的积淀,武汉春节习俗异彩纷呈,流布在市井街衢百姓人家,见载于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今撷取不同历史时期各具代表性的文献资料,从不同侧面揭示武汉年俗源远流长的历史积蕴,以多元主题反映武汉年俗文化的绚丽多彩,呈现千百年来武汉春节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相似文献   

9.
何研 《文化遗产》2023,(4):9-15
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龙舟文化蕴含的民间信俗和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现实意义。此外,龙舟文化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塑造龙舟体育精神等现代文明建设方面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去年金秋十月,正是二秋蚕茧的收购旺季。我国著名的蚕桑生产基地——江苏如东县的十多万蚕农却在伤心地流泪。去年(1992年),省蚕种公司计划调拨给该县饲养的8万张纸二秋蚕(每张纸约出幼蚕2万只左右),除了4000张传统的“苏三元”如期上山结茧外7.6万张首次大面积饲养的“新四元”在比正常的30天饲养期多吃了近6天桑叶后,大多通亮透明,却化成了一滩滩脓水。受灾蚕农捶胸顿足,各级领导  相似文献   

11.
"妈祖信俗"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产生的新名词。伴随着此概念的应用,"妈祖"开始取代"娘妈"、"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称谓而成为标准化的名称。以"信俗"代替"祭典"、"皇会"等,则凸显了这一信仰的民俗性本质。作为中国首个信俗类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确立了"立德、行善、大爱"的信仰内涵。以湄洲岛妈祖祖庙为最高组织机构,以各地的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各种不同的祭拜形式,以及相关的传说故事和习俗等,构成了"妈祖信俗"的核心内容。妈祖信俗的重新命名与再定义,不仅证明了传统民间信仰的自我更新能力,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语境中迅速走向制度化和组织化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2.
新书推荐站     
《国别礼仪金说》金正昆/著定价:29.80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7月"礼出于俗,俗化为礼"。学习涉外礼仪,不仅需要掌握国际交往惯例,而且还必须对各国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3.
粤西地处中国南部边陲,远离中原,由于特殊地理位置的原因,当地目前保留"春分"祭祖习俗。在春日祭祖的时间安排中,有别于其他地区春分到清明期间祭祖的模式,粤西一些地区客家民众民俗显示出较为严格的春分当日祭祖的传统延续,这种习俗现象在其他一些客家地区也有零星分布与流传。本文在对粤西春分祭祖习俗进行田野调查及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认为此俗乃是古代春分高禖崇拜文化在当代的遗存,粤西地区春分祭祖习俗是中国传统祭祖文化的一部分,探析"春分"祭祖习俗具有"礼失而求诸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宏艳 《兰台世界》2017,(11):84-87
在历代文献和诗歌文本中禹庙"梅梁"故事不断繁衍,萌芽于东汉,盛于宋元,明清以后渐稀,"梅梁"典故的传播地域主要在浙江。禹庙"梅梁化龙"俗信反映了宋代浙江地区的农业生产信仰民俗。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多发的旱灾使得民众的丰收意愿不得已转向对神灵的崇拜与祭祀,而越地自古以来崇祀的民间文化也渗入到这一信仰之中。在与民间俗信的融合中,大禹完成了从圣王到治水英雄再到民间俗神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广阔、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各地区、各民族都拥有大量的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文献资料和文化传承;俗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充分说明了在一个地区就会出现很多的不同习俗,人们会以文献记载、口传身授等的形式传承着这些习俗,并影响着当地的地方文化,它们体现着当地的经济、  相似文献   

16.
(一) 1992年10月28日下午,我刚从外地出差回到编辑部,习惯地要通了市供销总社办公室的电话,想打听一下新棉收购进度。秘书徐海云急切地告诉我:“如东秋蚕出大事了,你知道不知道?”小徐的话一下子把我惊住了。我匆匆赶到市供销总社办公室,两位主任告诉我:“如东二秋蚕几乎全死光了,供销社已无茧可收,蚕农情绪激愤,有的开始伐桑,有的准备去省里上访,情况十分严重……。”如东蚕连续十年高产稳产,总产量在全省居领先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遗产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福建有七项世界级非遗项目,12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64项省级非遗项目,数量之多居全国各省前列。其中,还不乏闽台共同成功申报的文化遗产,如"妈祖信俗""闽台东石灯俗""闽台风狮爷信俗""闽台抢孤习俗"等。穿越千年闽越的历史长廊、追寻八闽大地的文化印记、讲述民间艺术的传奇故事、珍藏世  相似文献   

18.
色彩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社会礼制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全面探析明清时期色彩的演变发展、思想流变及其文化内涵,对弘扬传统色彩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明清时期的4本典籍文本为语料,提出一种基于文本挖掘进行明清时期色彩知识探究的研究方法,通过实体标注、实体关系抽取、色彩演变分析、色彩与社会阶层关系探究,探索明清时期色彩的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其文化内涵。与传统方法相比,文章通过量化的方式更加清晰地展现了明清时期色彩的演变特征;通过分析文本内容,进一步发现明清时期色彩等级随着政治、经济、染色工艺的变化,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分析结果得到历史学、艺术学相关研究资料的佐证,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广东有悠久的出版历史。早在唐宋时期,广东已有官私刻书。迄至明清时期,广东的刻书业更臻鼎盛,名播全国。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的东渐和传播,现代印刷出版活动也由东南亚、港澳地区进入广东,是为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端。广东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留下了丰富的出版史料。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广东总是中国革命宣传出版活动的突出地区,书报刊阵地的争夺也异常激烈。以《广东出版史志》辑刊为代表的一批史料编撰、整理成果,展现了广东地区的出版历史与成就,为大型史志著作的编写以及当今的出版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墓祭之俗起源于史前时期,盛行于殷商,西周时期逐渐少见。经过秦汉至隋唐的发展,于唐代前期,民间形成寒食扫墓习俗。宋代以后,墓祭则在清明节。墓祭是清明节中最具民族特色,最能牵动中国人的情感,也是最能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