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扶贫成绩斐然,《摆脱贫困》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治国理念和政策的重要窗口。新时期中国发展对汉译英提出了时政先行要求,本文从翻译的基础、本质和价值观出发,分析了《摆脱贫困》英译,总结了在翻译五大价值观的指导下,以忠实性为基础,异中求同、同中存异的新时期中国时政英译原则,以期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夏春鸽  武娜 《海外英语》2013,(15):152-153
《庄子》作为中国经典名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金圣叹赞誉为"天下第一奇书"。自19世纪末其英译本问世以来,现已有20多种译本。该文选取著名学者汪榕培教授的英译本进行分析;强调典籍英译应该重视:词汇增译法,阐释法,灵活多样法和风格神似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政治词汇翻译中的三大原则,即准确、译名统一和政治等效,以"思想"的英译为例分析三大原则对政治词汇英译的指导作用。政治词汇英译要准确把握政治词汇的本意、政治内涵和功能,提高外宣质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相承,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播使者。作为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唐诗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长篇叙事诗,更是展现诗词之“意”“音”“形”三个维度平衡美的巅峰之作;“化境”论是文学大家钱钟书的核心翻译理论,植根并发展于中国传统译论,极具中国特色,对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研究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从“化境”论视角对中国古诗词英译美学的分析研究既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检验和发展,也是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政策的积极回应,通过将中国古典文化推向世界舞台,让更多人广泛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将有益于消除译语读者对传统中国文化美学理解的壁垒,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助力中国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6.
典籍是各民族创造的文明和文化的精髓,典籍的翻译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国际间的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文化图式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英译为例来探讨中国典籍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庄子》作为中国经典名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金圣叹赞誉为“天下第一奇书”。自19世纪末其英译本问世以来,现已有20多种译本。该文选取著名学者汪榕培教授的英译本进行分析;强调典籍英译应该重视:词汇增译法,阐释法,灵活多样法和风格神似法。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典籍英译史上,深度翻译作为一种对原文本所造成的文化空缺进行补偿的有效手段被西方译者广泛采用。然而有些西方译者的深度翻译非但无助于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语文化,反而破坏了原语文化的真实性。这就引发原语文化读者对译者语境建构原则的质疑。基于《孙子兵法》文化空缺英译的个案分析,深度翻译如欲达到其定义的语境效果,译者须忠实于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其所添加的新的语境信息须不悖于原文本读者现时的语境假设,因为语际翻译的译者之阐释乃是基于原语文化阐释者的阐释之上的再阐释,只有原语文化的本地人才有资格做出第一层次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震撼心灵的电影,在全国公映之后,该影片也被推向国际市场。字幕翻译的质量对影片在国际市场的广泛传播有着直接影响。文章通过对《唐山大地震》字幕翻译进行分析后,指出"压缩"和"删除"是字幕翻译所特有的两种重要翻译策略,同时也指出了该片字幕翻译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1.
长篇叙事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迄今已有8种英译版本。其中,国内有5个版本。对国内译者的《孔雀东南飞》三个英译版本展开比较研究后我们发现,国内《孔雀东南飞》英译本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以诗译诗,并且韵体译诗较多,另一个是能归化时就归化,有选择地进行异化。韵体英译《孔雀东南飞》比原诗更美,但美中也有不足。自由体英译《孔雀东南飞》也美轮美奂,但韵散意不能散。自由体和韵体之别不应仅仅局限于押韵与否,原诗压韵译诗自然也应押韵,原诗若不押韵也可通过诗行内在韵律和语言的建构译出诗味浓郁的好诗。译诗优劣之评鉴的首要标准是忠实与否。形也罢,韵也罢,都不能违意而存。得意后兼顾形和韵并尽可能传递原诗风格才算佳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诗词英译的核心在于原文美学信息的完美再现,目的语读者获得相似的审美享受。译者如何适应译语环境,有效再现源语意境,是译者的核心任务。生态翻译观视角下,译者在译语环境下重现源语的"自然",使得这套"自然"系统能在译语环境中得以生存。译者在古代山水诗英译时怎样"选择",才能"适应"译语环境,重现中国古代山水诗意境,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而汉语典籍英译一直是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翻译目的论为依据,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解析汉语典籍英译的目的,进行以目的论为视角的汉语典籍英译方法初探。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文化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若干人文学科中,比较文学是一个刚兴起的学科,而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重要概念。形象学主要是研究同一形象在不同国家的衍变,即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嬗变过程。对比不同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可以知晓不同国家对中国思想体系的理解。本文将以《论语》的英译为例,探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目前一些中国菜名英译为例,阐述了汉语、英语之间存在可译性,但由于语言、文化等的限制,现在的中国菜名英译还不够到位。随着翻译工作者的思维的深化,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增加和接受者因素的强化,将来会出现更加恰当的英语翻译。  相似文献   

16.
典籍的文化经典特性使得英译时如何处理其中的文化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对《聊斋志异》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表明,不同译者对典籍英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显隐原则存在异同性,从中探究其制约性因素和倾向性规律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典籍英译理论和实践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当前的外宣英译实践中一个普遍性问题即是所谓的"中式英语"译文,可接受性低,使外宣效果大打折扣。论文结合南京外宣图书英译实例,探讨外宣英译中句子、篇章层面上的语言表达策略,提出外宣英译在语言表达上如何贴近目的语读者的一些做法。为提高语言表达中译文读者的接受性,译者应熟谙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前提下,表达上采取努力贴近目的语的策略,使译文在句、篇章等语言层次都做到贴近目的语。译文只有在语言表达上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才能使译文达到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王昌凤 《天中学刊》2013,28(2):76-78
山水诗的物质性特征主要是指以客观对象山水的物质属性为依据进行写作,起于山水又终于山水的写作特点。白渔山水诗的物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山水之形写山水之心、从"以我观物"到"以物观我"、从经验性认同到知识性认同和从追求善美到追求真美四个方面。正是这种物质性描写使白渔的诗歌表现出浓郁的科学意识,而这种科学意识提升了读者对山水和人生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文化意象是蕴含特定联想意义与情感体验的语码,极强的文化属性决定其必然具有一定的翻译限度。文章考察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诗词翻译实例,发现文化意象处理主要采用移植、替换、浅显化等手段,导致不同程度的艺术折损。基于此,文章认为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文化意象翻译应采取以“意”为先策略,坚持“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主张,加强国内外翻译界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