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优秀的传统伦理文化至今在广大乡村生成敬畏、获得尊重,自觉规范着村民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贵州高质量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为贵州苗族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转换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苗族姊妹节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姊妹节是贵州最具代表性的苗族传统节日,节日中的姊妹饭、游方、跳踩鼓舞等文化事象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全球化发展语境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应在理解姊妹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姊妹节的现代意义,使这一优秀节日文化得以传承下去,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傩是中国最古老、生命力最顽强的一类文化现象,起源于史前社会原始初民所信奉的驱赶巫术。在万物有灵观的驱使下,融汇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意识形态,在传承流变中滋生出傩戏、傩歌、傩舞等文化形式,形成丰富深刻的傩文化体系。还傩愿属于傩文化支系,是盛行于湖南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酬神还愿仪式,具有明确的仪式主题、庞杂的信仰体系及完整的仪式流程。本文主要对湖南省凤凰县禾库镇龙角村还傩愿仪式进行调查研究,并介绍湘西苗族地区还傩愿的仪式主题和信仰体系,为深入研究傩文化、还傩愿仪式以及湘西苗族地区的区域文化做出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松桃苗族自治县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这一区域苗族人民如今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语言、文化习俗、生活习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外界接触频繁和深入,其婚俗文化发生了变迁。该文目的是探析松桃苗族婚俗变迁的原因,对传统婚姻形式、婚姻程序、婚礼程序和当前的婚姻形式、婚礼程序、婚礼形式等进行了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将传统与现代婚俗进行比较,从而呈现出婚俗文化的变迁。苗族的婚姻习俗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改变,呈现出民族化、现代化和多元化并存的局面,这是内部发展和外部文化交流的结果。该文探析变迁的相关影响,促进苗族婚俗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浙江绍兴是瓷器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越窑青瓷是先贤群体生活的精神体现,表现了当时生活的思维方式、艺术审美和精神意蕴,是祖先智慧的结晶,也建构了人们的精神家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众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越窑青瓷出现的受众区域化、传承队伍老龄化、保护方式单一化等问题,严重限制青瓷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融媒体具有模糊场域、宽广受众等优势,为青瓷文化在信息化时代所遇到的发展瓶颈开拓了全新的传承空间与发展环境,有助于青瓷文化的活态传承发展,使青瓷文化能够多维度、创新性地重归大众视野。  相似文献   

6.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全县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人口36万,其中苗族占78%。北与湘西自治州接壤,西与贵州、重庆毗邻,扼湘、黔、渝3省市交通要冲,素有“湘西门户”和“武陵码头”之称。做为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麻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境内积淀着盘瓠龙  相似文献   

7.
贵州,简称黔,是我国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融合的民俗民风衍生出种类繁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植根于不同民族人民在传统耕作生活中逐渐发展而来,它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人民更好生活的物质体现和精神展示。黔南是贵州省布依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地区,作为多民族聚集地区的黔南拥有丰富的多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包括蜡染、刺绣、织布、剪纸等多元化绚烂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各民族团结繁荣,文化自信带来以传统文化元素为主的文化创新产业逐步繁盛,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鉴于此,该文立足于文化创意产品的理论背景,结合黔南布依族、苗族,以及水族的典型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物质,嵌入黔南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同时结合当下文创产品设计与应用模式,为基于黔南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创新提供设计新思维,从而提升黔南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黔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苏晓红 《文化学刊》2009,(4):148-151
《仰婀莎》是苗族古代爱情叙事长诗,是苗族“最美丽的歌”,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诗歌再现了苗族先民的社会管理方式,反映了苗族的图腾崇拜、婚姻习俗和舅权制度等,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是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利用好这一载体,有利于促进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对构建苗族地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了当前太谷秧歌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以非遗的活态保护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非遗存在的活态传承、保护等问题,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提出了乡村旅游与非遗活态保护融合发展、非遗产业化、构建合理人才梯队、建立文化经纪人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增加政府及民间投入等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新思路,以期为太谷秧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苗族独木龙舟文化是清水江流域苗族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这项文化遗产过程中伴生的独木龙舟龙船棚作为其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也应该得到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贵州是红军长征中活动时间最长、区域范围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具有丰富的长征文化资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融合发展和运用好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对弘扬长征精神、提升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品牌感染力和知名度、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立足于当前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开发的实际,从3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与贵州长征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以贵州长征文化资源为依托,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的多条路径,以期为贵州长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文化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不断尝试使用新的方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便是其手段之一。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研学旅行和传统文化活态传承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方式。首先该文从研学旅行的发展和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入手,由浅入深引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以长乐区龙田董奉草堂中医药文化为例,详细阐述了研学对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意义和作用;最后引用一项调查,分析了当下福建地区非遗文化和研学的关系。综合该文的分析和调查可知,研学对弘扬传统文化而言有着积极作用,研学旅行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传承方式,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针对性不够强等。  相似文献   

13.
遂溪醒狮舞不仅是一门非遗项目,还是遂溪县人民群众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本文在剖析遂溪醒狮舞传承发展价值的基础上,从文化品牌打造、商演模式建立、文化基地打造三个方面对遂溪醒狮舞的产业化发展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4.
杨昀 《中国名城》2020,(4):76-81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着的活态廊道遗产,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运河遗产资源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分析,客观归纳当前苏州段运河的发展瓶颈,并借鉴国内外典型线性遗产廊道的成功经验及发展模式,从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生态环境、统筹规划旅游产品谱系、创建运河文旅品牌、推动产业融合创新等方面,构建苏州段运河遗产廊道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以期为中国大运河遗产资源的统筹保护、有效传承与活态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多彩贵州”是近年来贵州重点推出、着力打造的区域文化品牌,它为推介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冠疫情趋于稳定,贵州旅游业在经历了寒冬之后,依托省内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和宜人的气候条件,不断回温并持续快速发展。旅游产品、商品和服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已成为影响贵州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贵州旅游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保障密不可分,旅游产业知产保护能够极大地发掘其社会与商业价值。当前贵州旅游产业化进程中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着商标抢注现象频发、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审判效能不足等问题,通过提高商标权保护意识、完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挥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引领功能等,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实效,促进贵州旅游产业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体现,亦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映射着民族与地域的发展历程,成为研究传统手工艺的重要切入点。该文从传统文化视角阐述潍坊风筝发展的地域独特性,分别解读其在历史、民俗、符号、娱乐功能层面的文化内涵意义,并以此为前提指出当代风筝的数字化发展策略。推行数字化设计符合青年人喜好,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需求,能为潍坊风筝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发展指明道路。该文通过对潍坊风筝的文化解读及对数字化传承的实践,探讨当代传统文化的活态发展,以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树立文化自信提供创意性策略。  相似文献   

18.
墓志铭是丧葬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维系族群对历史与现实认同的有效手段。以族群为基点生发的家族文学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贵州散文家黎庶昌撰写的墓志铭即揭示了他所在的遵义"沙滩文化"的形成原因,对研究贵州文化发展具有一定裨益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交流》2010,(8):80-80
安吉龙舞文化博物馆最近正式开馆。中国首个民间龙舞文化博物馆的建成,不仅为浙江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提供了表演平台和鲜活样本,更是对发展当地文化产业和充实文化内涵带来了良好效应。  相似文献   

20.
辽宁锡伯族文化生态资源产业化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阳 《文化学刊》2010,(6):124-128
从目前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高度关注角度上看,如何科学地保护和利用好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地域特色,推出地域文化名片,是近年来国内各地都在积极探讨的新问题。辽宁拥有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镇——沈北新区兴隆台镇,是锡伯族西迁文化的源头。锡伯族文化作为辽宁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濒危文化品牌,亟待保护和发展。这种保护既要保护辽宁锡伯族文化的传承链,又要为其原生态生存环境寻求和把握市场化机遇,为辽宁锡伯族的文化资源寻找一条活态传承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