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提出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责任是培养出理论深、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为此,其课程取向以突出学术性、职业性和应用性为特色.其课程门类和结构包括将学生导向学科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的学术理论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两大类.其课程逻辑遵循两条线索:学科理论教育课程依据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专业必修课程依据工作任务流程中程序性知识的逻辑顺序编排.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责任是培养出理论深、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为此,其课程取向以突出学术性、职业性和应用性为特色。其课程门类和结构包括将学生导向学科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的学术理论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两大类。其课程逻辑遵循两条线索:学科理论教育课程依据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专业必修课程依据工作任务流程中程序性知识的逻辑顺序编排。  相似文献   

3.
"学科+"课程改革是以学科融合理念为基础,以某一门学科为逻辑起点,推进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和生活与技术等方面的整合。"学科+"课程校本实践的探索主要通过建设课程基地、倡导学科融合和开展综合实践等路径展开。未来,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基于学生成长需求架构"学科+"课程体系,基于学科特点开展"学科+"课程实践,基于教学实践需求建立"学科+"课程平台。  相似文献   

4.
关于构建高职教育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实践只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从而被置于理论的附属地位,实践导向课程模式课程围绕工作任务展开,理论课和实践课从分离状态逐步走向整合和服务的关系.具有课程内容遵循工作逻辑而不是学科逻辑,专业课排列顺序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我国近12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的量化分析发现,中国特色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聚焦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与教学研究、教师成长与教育、德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国际经验借鉴与本土化、教育信息化与"互联网+"等领域;政策导向与学术导向两大逻辑主线互相作用与有机组合,形成高政策导向-高学术导向逻辑、高政策导向-低学术导向逻辑、低政策导向-低学术导向逻辑、低政策导向-高学术导向逻辑等具体的逻辑演进路径,多类型演进逻辑驱动下的教育科学研究体现着学科进步与实践诉求相互促进、重点聚焦与全局关注齐头并进、时代回应与历史梳理相得益彰的研究特征。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小组社会工作"应体现"基于服务性质、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理念。通过对课程目标、课程理念、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进行梳理,探索了"基于服务性质、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小组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7.
运用"三维六类"分析框架可以扩展课程思潮的研究空间。"学科—活动"维,分为"学科中心课程思潮"和"活动中心课程思潮",前者重知识,主张以知识的学科逻辑来组织编排课程,后者重知,强调以学生的心理逻辑来组织编排课程;"人—社会"维,分为"儿童中心课程思潮"和"社会中心课程思潮",前者主张课程为人的存在而存在,后者注重课程变...  相似文献   

8.
杜威的课程哲学是其全部教育哲学的核心,而杜威的儿童课程观是其全部课程哲学的基础。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学科逻辑与心理经验的关系问题。学科逻辑本身不是儿童课程,但它与儿童心理经验具有内在联系:二者属于同一个实在;都具有经验性质;倘若提供恰当环境和条件,儿童心理经验可以生长为学科逻辑。儿童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构成教学过程的"两极",由前者发展到后者,是经验的持续改造。儿童课程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构成:儿童当下经验中的学科要素;学科的"心理方面"。儿童课程的种类划分可依据"学科是从社会生活逐步分化"的原理来进行。学科逻辑"心理化"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课程开发艺术主要包括"解释"与"引导"。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杜威的儿童课程观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代核心素养导向下,课程内容研究不仅要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更要研究“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结构最具教育价值”。以此检视课程内容结构的现实样态,主要有知识逻辑型、儿童活动型和整合型三种课程内容结构类型,同时存在以教育功能消散为症结的知识价值迷失、学生学习活动松散、一体化设计缺失的问题。新课标通过课程内容结构化强化课程内容的育人功能:编制学科核心概念加强学科课程的育人逻辑,倡导学科实践以优化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形态,增设学习经验以精制学生主体活动的微观结构。课程内容结构化背后的育人逻辑是引领学生主体发展的课程内容结构最具教育价值,即明确知识的教育立场是课程知识育人的逻辑前提,学科课程的实践逻辑赋予学生强有力的知识结构,主动学习是学生主体精神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课程的逻辑组织方式。学科课程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为出发点组织课程,以成人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编排、组合、传递。经验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经验或活动为逻辑展开课程,提出了教材的知识逻辑与儿童的心理逻辑相统一的论点。依据皮亚杰和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我们可以反观儿童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的逻辑起点就是人在"活动"中产生的"学习经验",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将内容转化为学习经验,构建"经验世界"的新型环境。  相似文献   

11.
课程整合和课程体系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时期遇到的关键问题。为帮助中小学课程管理者和教师进一步厘清课程整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一般逻辑,笔者从政策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做了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分析,梳理了学校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政策依据和政策发展,提出了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构建了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模型。  相似文献   

12.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课程的逻辑组织方式.学科课程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为出发点组织课程,以成人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编排、组合、传递.经验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经验或活动为逻辑展开课程,提出了教材的知识逻辑与儿童的心理逻辑相统一的论点.依据皮亚杰和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我们可以反观儿童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的逻辑起点就是人在"活动"中产生的"学习经验",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将内容转化为学习经验,构建"经验世界"的新型环境.  相似文献   

13.
谢秀莲  丁洁 《甘肃教育》2014,(12):56-57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这反映了幼儿园课程实施整体观的导向。整体性教育需要有整合课程的支持,整合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和儿童中心课程。学科课程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重视课程内容的逻辑组织和  相似文献   

14.
学习领域课程指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工作过程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设计,是对学科体系下课程方案的结构和按照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体系下的重构。在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处理好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场所两大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实施学习领域课程,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应对现代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与以往相比,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育人指向,通过课程目标、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典型的学科实践、学业质量的素养实践表达,以及重新强化教研活动作用,使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落实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这实质上是对历次课程教学改革所积累的问题的突破与经验的总结。在课程改革的整体历史中展开对课程方案与课标修订的理解,可梳理出我国课程改革独特的逻辑脉络与内在理路,体现课程改革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始终遵循课程改革的实践逻辑,不断提高对本土意识的关切。  相似文献   

16.
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要课程建构从单一学科走向"学科+"综合化发展。南京市玄武区从区域整体建构的视角出发,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导向,立足学科课标、教师素养、学生发展,探索和建构了"三维一体"课程整合模型,并开展了多维度的实践研究,为区域课程改革努力适应新时代发展,持续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探索了新的课程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领域课程陷入种种困境:归于学科课程却冠以"前学科"的名号,以知识综合为特征但难以实现真正的"整合",在学科知识逻辑与幼儿心理之间顾此失彼、难以抉择。领域课程走出困境需要"转身"为全面发展课程,其逻辑起点应由教师转向幼儿。作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一个阶段,领域课程在未来必然会被更先进的课程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实践取向"是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主导取向之一,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一种,高师学科专业课程也应秉持"实践取向"。由于学术传统的因袭以及高校评价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高师学科专业课程还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偏离教师专业的实践指向、课程知识与教师专业实践需求错位、课程实施忽视师范生实践素质培养等"实践迷失"现象。以实践为导向改革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很有必要对高师学科专业课程进行一番"实践化"改造,使其课程设置更加符合"教师专业"的实践逻辑,课程知识更能回应教师专业实践的需求,课程实施更加注重"实践元素"和实践路径的开掘。  相似文献   

19.
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职业人格特质、专业知识特质、教育实践特质及学术特质四个方面的集合体,它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结构。"专业素养"导向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逻辑是:以"专业素养"为纲,选择课程内容、整体性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包括:追求博雅的通识教育课程、结合实践的专业理论课程、联系理论的全程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共育的系统化专业技能课程,并在四类课程中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术性特征。各课程模块是一个交叉整合的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20.
针对边境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着重从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拓展教育空间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边境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该课程具有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