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培养儿童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创造能力、关怀能力为目标的儿童哲学课程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一致,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和视角。其中,关怀性思维作为儿童哲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深受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重视。那么,何为关怀性思维、儿童哲学课程何以培养儿童的关怀性思维、如何通过儿童哲学课程来培养儿童的关怀性思维等问题成为儿童哲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现象,分别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2.
关怀建立在关心的关系上,产生于教师的关注与接纳,完成于学生的回应。关怀是学生感受生命教育的途径,是教师所必备的核心品质。文章从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从认识关怀、解读关怀、走近关怀三个方面,来论述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性关怀,直面现实教育中的关怀异化,解读教育关怀中的师生交往,全面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从而实现学生学会关怀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发散性思维亦称“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和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寻求思维的多向性。它避免了考虑问题的单一性,使思维不至僵化。理所当然,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关怀伦理学是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产物,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以及相互关怀。关怀伦理学蕴含着对教师的关怀信仰、关怀能力、关怀实践等素质要求,要求培养关怀型教师。围绕关怀型教师这一新的培养目标,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都应以教师的关怀能力为核心,进行相应的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5.
细细回顾一下,教师的专业技能管理、态度情感管理填满了管理的每个工作日,思维管理却是一个少见的话题。然而,自从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创建学习型组织、卓越团队等培训之后,我们认识到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仅仅依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因为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的、被动的、孤立的、片面的思维方式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步伐。因此,在指导教师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关注教师的思维方式,反思不同的教研方式给教师思维带来的影响,探索一些有效的策略以改进教师的思维方式,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下面几点是我从一个年轻管理的视角所做的思考和尝试。  相似文献   

6.
钱春旭 《教育探索》2000,(10):63-64
思维是人类理性地把握现实对象,进行精神生产的重要环节。教育现代化要求每一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习惯,积极培育现代化教育所需的思维品质,以形成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师的思维方式。 一、现代化教育突出了教师现代思维的指向 当今教育改革的性质决定了教师恩维方式的基本类型。现代化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其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素质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目前教育界对现代化教育的探讨已从其定义、意义的思辨研究阶段转向对其如何实施的实证研究阶段,这意味着原有的教育方法、课程设置、教学手…  相似文献   

7.
论教师的关怀素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师关怀素养是指教师所具有的能敏锐体察学生的情感变化,知觉他们的需要,善于与学生对话与沟通,同时具备关怀知识和关怀信念,并能以适当的方式积极主动的关怀学生成长的个体素质和修养,教师关怀中还包含着责任、希望、理解与尊重。教师关怀具有生产性、关系性、具体性和情境性、情理交融性等特点。教师关怀的实现包括淡化职业意识,提高关怀素养;与学生建立关怀性相遇关系;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提高人际智能,掌握与学生对话和沟通的技巧。教师关怀的实现要遵循三个原则:对人的忠实;教学中的忠实;教学研究中的忠实。  相似文献   

8.
师生间相互性关怀的缺失乃教育之沉疴,其原因在于等级制的价值思维方式以及统治逻辑,女性主义理论为走出这一困境提出了独特的视角,它力倡教师运用女性"圣杯式"的思维方式及以女性所特有的关怀人之心性关怀他人、他事、他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培养学生具备这一思维方式以及具备关怀他者的能力,以形成共容共生的师生关系.进而为建构和谐共生的教育世界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9.
从"素质关怀"到"生命关怀"——教师教育的伦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关乎人的生命的活动.教师教育是关乎教师生命并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师教育应内在地关注置身其中的教师之作为"人"的生命属性与价值追求.实现教师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提升,是教师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根本旨归.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教师教育的伦理精神和伦理特质,探明教师教育的生命向度,寻回教师教育的生命意义,实现教师教育从"素质关怀"到"生命关怀"的超越,使教师教育成为富于人文关怀并有益于教师幸福人生的伦理实践,是教师教育走向纵深发展之必然.  相似文献   

10.
教育技术培训中教师戒备性思维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戒备性思维影响教育技术培训中教师之间有效的交流与协作,阻碍深层次学习的发生,但由于其内隐性和顽固性,通常不被人们认识和关注.通过课堂观察和调查,在分析培训中戒备性思维具体表现、产生原因及对培训的影响的基础上,从培训的管理者、培训者和受训教师三个方面,提出建立和提高教师归属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使冲突远离个人、聘用高水平的授课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参与五项策略,以消减培训中教师的戒备性思维,提高培训绩效.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教师继续教育充满人文关怀的亮点与现实中人文关怀缺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继续教育的人文功能缺失入手,探究实现人文关怀的基本策略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关怀主义教育哲学从师生关系、课程中的教师角色、教师素质、教师德育能力、教师关怀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丰富而独特的教师观,从而影响了教师教育领域内的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初任教师培养模式等方面,成为当今教师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预设性思维方式和生成性思维方式是科学完整教学思维的两翼,是有效教学的双基。预设性思维方式的整体特征是二元论与预成性,生成性思维方式的整体特征是差异性、不确定性、创生性等。二者虽然相互对抗排斥,但各有自身的适用域,新课改呼唤二者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各自在适用域中把握好使用度和发挥自身优点,在科学完整教学思维统筹下实现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提高二十一世纪高校教师的思维素质。高校教师的作用是激励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育以追求知识为最高目标,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应是未知领域的探索者。为适应高教事业的发展,教师的思维方式必须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应当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不能将所受知识赋予绝对真理的色彩,而应在开拓未知领域中积累新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知识是思维的结晶,高校教育中传授知识和引导思维并重,教师必须既掌握“教材序”,又掌握“探索序”。任何探索,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已知和未知的矛盾统一体,教师既懂“已知”,又熟悉“未知”,才能将学生引向学科前沿。如何选准引发问题的生长点,要求教师既有学科知识又有“问题逻辑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技巧。科学知识是在一系列谬误中实现的。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是排除错觉,误解的过程,教师要告诉学生的“何道可以得是”,又要告诉学生“何道将以成非”,必须研究谬误。  相似文献   

15.
建构性数学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建构论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建构性数学思维方式,数学的史学形态是建构性思维方式的渊源。建构性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求真性思维方式、模式化思维方式、审美性思维方式、对极性思维方式、拓广式思维方式、同构性思维方式、整体性思维方式和变异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复制性的,也就是说,以过去遇到的相似问题为基础。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这样想:“我在生活、学习及工作中学到的知识是怎样教我解决这个问题的?”然后,我们就会选择出以经验为基础的最有希望的方法,排除其他一切方法,并且沿着这个明确界定的方向去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的进取性的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所特有的能动性,是打开音乐教师教育智慧的“金钥匙”。课程改革呼唤音乐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思维,而探索音乐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则能帮助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落实新课程理念。使新课程为培养一代新人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师压力是近期教育研究工作热门的论题。教师压力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师工作、教师个体、教育系统、社会四方面。人关怀是减轻和消解教师压力的有效途径,可从三个方面对教师实施人关怀:影响教师压力的因素;人关怀对消解教师压力的意义;人关怀教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思维方式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深层次、根本性因素,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实现专业成长,必须从转变思维方式入手。教学思维范式是教育者对教学实践活动认知、思考的模式,具体体现为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和师生观等。当前,教学思维范式从预成性教学思维转变为生成性教学思维,基于此,教师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思维方式转变的内在机制,即思维冲突——教学理论启蒙——教学实践反思,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激发自身自主发展,积极转变意识,养成生成性教学思维。  相似文献   

20.
声乐教学因为教学对象身体条件、嗓音条件的不同以及音乐感觉、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声乐教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调整不同思维方式提高积极思维意识和优化思维方式是本课题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