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语文教学课程或者阅读课程,多是把单篇的经典文章或经典作品中的语段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往往又偏重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缺乏对作品文化层面的解读,结果是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也不强。从经典文本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多读经典作品、读懂经典、读活经典,以帮助学生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力。  相似文献   

2.
传统语文教学课程或者阅读课程,多是把单篇的经典文章或经典作品中的语段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往往又偏重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缺乏对作品文化层面的解读,结果是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也不强。从经典文本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多读经典作品、读懂经典、读活经典,以帮助学生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力。  相似文献   

3.
小学是经典诵读的最佳阶段,诵读经典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还能够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保证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确保我国经典文化的不断传承,经典诵读不失为一个理想的教学手段。从小学语文教学入手,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开展经典诵读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语文具有文化的特性和功能,它负载着民族的文化精神,传承着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启示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精神世界,促进传统文化精神的复苏和建构;要尊重汉语言“意象组合”的独特性,引导学生穿透文字符号的表层,去探求其前后贯连着的意义、情趣、意象以及潜流着的思想、信念;要重整经典阅读之风,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学习民族文化的智慧,铺就民族精神的底蕴,使几千年来民族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薪火相传。这是语文教育应当拥有的文化视野和高度。  相似文献   

5.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近几年,随着对经典教育的深入认识和推广,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积极开展经典教育活动,并且各学校开展经典教育的方式丰富多彩。教师应积极推进大阅读和小组合作学习,将经典教育融入班级活动和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现代的学习方式学习经典、感悟经典、践行经典,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经典诵读是最近几年极为理性的话题,同时其主流群体的年龄越来越小,对那些较为经典的文章进行阅读既可以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得到弘扬,还可以有效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经典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对学生系统化学习语文知识极为有利,同时还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而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难度,深刻理解文章。但是,就现阶段情况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效果并不明显,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韦务村 《教师》2013,(10):34-34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传统经典文化已经成为了学习的必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学更应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道路上迈进。本文以我校(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一小学)经典阅读活动为研究主题,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与研究探索来谈谈如何有效的开展语文经典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无论对于哪个学段的学生而言,都是极 为重要的教学,因为语文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同 时也会对学生的日后工作和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 不仅仅是在学生识字和文章理解方面,更包括了人际交流等各 个方方面面。而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是对中国传统 文化中各种文学经典进行阅读和理解的一种行为。通过经典 阅读,学生可以有机会了解到中国各种传统文化,对文化的传 承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语文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本文 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阅读的实践探究”进行探讨和研 究,笔者水平有限,如有错漏及不正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中华经典内容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精神的概括和诠释。在初中教育教学阶段,将中华经典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这不仅对中华经典中的国学文化是一种传承,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初中生通过学习中华经典内容,能够有效地传承民族精神、继承文化意志。而将中华经典有效地融入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中,不但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由于中华经典不仅是对语文学习的一种传承,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塑造学生的文化性格,领悟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鉴于此,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明确提出了初中语文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应用的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经典阅读作品的阅读,对于当代初中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与语文学习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经典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分量,可以使语文学科的本色得到突显,促进初中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标。本文以回归语文本色,重塑经典阅读为题,对经典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复兴的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经典书籍是最有价值、最值得反复品鉴的,它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经典诵读活动,是传播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要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文化典籍,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教给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养成经典诵读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将知识内化,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和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国学经典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有着重要意义。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国学经典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思想教化的载体。通过阅读和理解国学经典,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思想熏陶,培养积极向上、有道德情操的人格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国学经典作为重要的教材内容,对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信仰,也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通过对古代经典诗词的学习和理解,可以进一步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学习和传承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化,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王珍瑜 《考试周刊》2013,(27):39-39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利用经典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的作用,具体分析了经典阅读对学生学习方面的促进作用,以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阅读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环节。阅读不仅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内在文化素养,还能够对整个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经典的文化作品在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后,散发出浓重的文化底蕴气息。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鼓励中学生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课堂将我国国学经典诵读融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国学经典成为学习语文的一个必备教学环节,诵读国学经典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下面笔者就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谈一谈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实践的结合,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红色经典”作品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将其选编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有其深厚的教学意涵和精神价值。基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作品的选编情况和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阅读体验、探索“红色经典”作品课外阅读教学、立足红色资源开展“红色经典”作品教学,将“红色经典”教育渗透每一名学生的心中,使他们自觉承担、继承、发展红色文化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崇的背景下,要求小学语文课堂设计越来越多样化。而小学语文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阅读习惯进行培养至关重要,国学经典诵读的开展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国学经典诵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对国学经典加强理解,增加知识储备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国学经典诵读与课堂融合进行充分讨论研究,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9.
彭秀英 《教师》2019,(2):29-30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所以无论学生处于哪一阶段都要重视对语文的学习。语文看似博大精深,但只要我们细细品读就能领略其中的精彩。要学好语文就要多阅读,尤其是对经典的阅读,其中展现了深厚的语文文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经典阅读带入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经典阅读的乐趣,因此,文章将从实际情况出发,谈谈中职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并提出有效地让经典阅读走入学生心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几千年中,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经典文学的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近几年来,我国传统文学经典诵读在全国中小学乃至大学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可以使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经典诵读,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措施。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经典文学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中华文化的自信,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现代文学作品和现代语文素材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