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分数加减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对今后继续学习分数四则计算将起重要作用。我校一位教师上这堂课时,通过编题引趣、变式探新、演示明理、归纳总结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参与法则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思维的发展。1. 编题引趣  相似文献   

2.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最大的内容之一。如何解决这个教学实际问题?我认为,从应用题的启蒙教学开始,教师就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着手这个问题,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做一做”、“画一画”等实际操作,帮助他们理解题意,初步了解数量关系,认识应用题的结构和掌握一般较简单的解题思路,为正式学习应用题打下扎实的基础。一、动手操作,理解图意,初步了解数量关系。根据教材的编排,在第一册教材中,认识“3”的教学完成后,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减法计算。从这时起,教师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师必须考虑学生自身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实世界以及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出发,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笔者就小学数学的加减法教学给出示例,解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小数与整数加减法的关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4.
<正>在之前的教学中,我一直认为小棒只不过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工具,我并没有格外重视使用小棒,因此,在以前的课堂中,学生算和摆小棒是两层皮的,算是算,摆是摆,学生在摆小棒时就是为了摆而摆。以前在学生的计算是机械化的,我对小棒的认识不足,导致学生脑海中并没有数学模型的影子,学生会算,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对加减法仅仅是了解到合起来是加,去掉是减,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加减的意义。刚开始试讲的时候,学生大多数喜欢运用计数器,而不是  相似文献   

5.
<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数学,应当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好学乐学呢?一、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估算"时,我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你们逛过  相似文献   

6.
数学第五册     
珠算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算盘,掌握正确的拨珠方法,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口诀,正确迅速地进行珠算加减法的计算。教学时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要让学生理解每旬口诀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要着眼于打好基础,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一、整体把握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教材的内容是按十几减9、十几减8、十几减7……的顺序,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遵循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认知规律安排的。全单元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十几减9,十几减8的计算。教学程序是在完成准备题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以边操作边计算的形式,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算减法,想加法”的直观表象,领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而过渡到“想一…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计算能力。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9.
实践活动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摆一摆、想一想”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实践活动内容.在学习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大小比较、加减法以后,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课具有重要意义。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进一步巩固理解数概念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甚至是“数学思想”)十进制、位值制:  相似文献   

10.
注重学生参与,促进思维发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片断平罗具城关三小陈永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分数加减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并正确计算,对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将起重要作用。我在上这堂课时,通过复习旧知、编题引起、引探新知...  相似文献   

11.
1.怎样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教材是通过情景图来阐述加、减法含义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到加法是指把两个数合起来,减法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尽可能地通过演示、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并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和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形成概念。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加、减法,故首先通过情景图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设形象的情…  相似文献   

12.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小学一年级数学尤其如此.小学一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较弱,做题时他们常常是凭猜测,而不是根据加减法的意义去列式.为了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能根据其意义列出正确的算式,在教学中我使用了“说、练、画”相结合的方法,对提高一年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小数加减法》是在整数加减法、小数的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的难点是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减小数。什么是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是整数运算,并明确"满十向高一级单位进一"或者"从高一级单位退一当十"。因此,算理可理解为:加减运算的意义,小数概念背后所蕴涵的十进制、位值制思想,运算的性质与定律,运算之间  相似文献   

14.
仇飞舟 《江苏教育》2022,(89):61-62
<正>计算教学不仅是“数与代数”领域的核心内容,而且与其他领域也密切相关。如何让学生掌握算法的同时,更好地理解算理,做到算理和算法的和谐交融,从而让深度学习在计算教学中自然发生。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设计。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一定的数学模型思想,并逐步体会数学建模过程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重要体现。笔者在引导学生"探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时渗透了数学模型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算法,构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模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一、100以内加减法口算常见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析1.学习前期口算时基础不扎实10以内和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是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甚至以后学习三位数加减法,也需要经常用到。但是由于前期学习的口算基础不够扎实,中间又隔了其他几个单元的学习,对口算出现了遗忘和混淆。因此,严重影响了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2.新授算理时理解不清晰计算新授课大多从操作开始,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不仅要学生知道得数是多少,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么算。理解算理,明晰算理,并且把操作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是整节课的核心部分。但是在教学中,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学生的操作时间不能保证,一些理解能力稍弱和注意力  相似文献   

17.
蒋磊 《广西教育》2013,(29):38-38
发展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对小学生计算能力也提出了要求:1.口算方面:要求熟练掌握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2.笔算方面:要求熟练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位数(或者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计算。由此可知,小学生必须过好计算关。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小学生常常会注重算法而忽略算理。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算理和算法并重,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一、讲清算理,让学生理解并遵循计算法则  相似文献   

18.
<正>口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的。1.摆一摆——引导学生在表象中理解算理。好奇、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这一特征,我在教学中采用寓学于乐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从直观、形象的操作中形成表象,帮助理解算理,获取新的知识。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34-8)时,个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正>通过问题提出开展教学是当前数学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尽管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引进了问题提出活动,但对于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提出任务,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还缺乏足够的研究。本文针对“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单元开展了问题提出任务的整体设计,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加减法的运算道理。一“、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单元分析本单元是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