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徐喆 《教育与职业》2012,(12):114-116
为适应高师地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发展的需要,基于多年"中国地理"教学实践,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特点的认识与探索,文章从转变师生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及改进教学方法三方面探讨了"中国地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文章首先说明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特点,然后阐述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思路,最后论述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由于“世界地理”的区域性和基础性特点,历年高考中,“世界地理”是不可或缺的老面孔,也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了解“世界地理”的相关考点和解题方法,掌握其考查方向和动态,无疑能使学生的备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地理学科的两个大特点分别是“综合性”和“地域性”,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地域性”的解释是“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这固然没错,但我以为“地域性”的另一层岔义是小的区域与大的区域的差异性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2004年2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会在巴黎投票表决通过,云南石林等中国八大景观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正式确定推行“地质公园计划”,中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推动该项计划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育》2004,(2):79-79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举办的两届“创新杯”全国地理教研论文大赛中,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并撰写了很多有价值的优秀论文,论文中体现了新理念、新思想,展现了新方法,新探索,这是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在第一线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反思所获得的宝贵经验和可贵的成果,为推动地理教育改革,深化地理教学研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要求,并且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具体教学中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来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确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 “中国的地形”这一节,不仅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其他章节的重要基础。本节首先简要说明中国地形基本特点,之后重点介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等三个特征。内容处理重点是中国地形的三个特征及山脉的空间分布,对五岳、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三大丘陵的分布做粗略了解。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的地形专题复习为例,从四个方面入手构建高效地理复习课堂:关注时事热点,设置问题情境;关注学生参与与互动,提高复习有效性;善用诗词,感受地理课堂之美;设置竞猜活动,课堂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1.
"流浪"是世界性的文化母题,更是深埋人类内心的永恒欲求。"流浪"也总是和"家园""出行""回家"等情愫联系,交织出丰富多样的创作和研究主题。然而,由于地域、民族、文化的不同,"流浪"在母题的共性之外也凸显出显著的差异。以往对此命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著作颇为丰富,但大多是从某个特定地域的人们的"流浪情绪"或者"流浪心理"作以分析。另不少是针对文学作品中的"流浪"、"流浪汉"等意象的总结探究。文章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发现"流浪情结"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之处,并且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亦是纷繁复杂。  相似文献   

12.
代词"之""其"的共性与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的虚词“之”、“其”原本是指示代词 ,它们都指向一定的人、事、物。指示代词“之”、“其”的主要功能是作定语 ,“之”偶尔可作宾语。用泛指、特指来区分“之”、“其”的观点很难成立 ,传统用近指、远指区分“之”、“其”的说法更切合语言实际。指示代词“之”、“其”可以兼表第三人称。作为第三人称代词 ,“之”经常作宾语 ,“其”经常作定语。“其”字还可以作主谓词组 (或称“小句”)的主语 ,“其”不能作主语的说法应该否定。另外 ,“其”在秦汉之际也偶有作间接宾语的用例 ;“其”在《诗经》中用作词头的说法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在广告英汉互译中,思维方式、语言、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都存在着文化差异.通过"功能相似,意义相符"的符号学理论,可作出适宜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探讨“吧”和“呢”在主观真值度、主观关切度和主观驱动度几个主观量平面上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发现在主观真值度和主观关切度上,“呢”要强于“吧”,而“吧”的主观驱动度则高于“呢”,使用二者时主观量的体现是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我”与“吾”的区别,是古汉语语法中时常被提到的一个话题。自从王力先生作了经典性的阐述之后,时有学者加以质疑、商榷、补充和修订。我们认为应当逐一将古代文献中的例句加以索引、统计.然后进行分析,这样的结论才是可靠确凿的。本文以《论语》为语料,首先进行了索引、统计。然后对照王力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评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日语中的授受动词是日语学习的一大难点,作为一种表达人际关系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果不能正确使用,将会导致交际的失败.严格意义上说,汉语中没有"授受动词"这个词汇,日语的授受动词的语法现象相当于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在这一结构中,表示授予者和接受者之间关系的常用动词包括给予动词.日语的授受动词句和汉语的"给"、"得到"句的视点差异,进一步揭示了日语学习中,视点问题的重要性."视点"问题是日语表达中的一大特色,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及日本人的心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日语语言中的"视点"问题,同时又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干扰,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中出现诸多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不仅仅是一种民族观,而且也是一种边疆观。它影响着整个古代社会帝王对国家边陲的治理。可以说,“华夷之辨”是中国古代边疆思想中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8.
1、把0℃的水放在0℃的房间里一定不会结冰吗?分析:我们知道在任何温度下,水都能进行蒸发,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未达到饱和状态时,单位时间内从水面逸出的分子数多于从空气中回到液面的分子数,由于水的温度又和空气的温度相等(均匀0℃),蒸发时无法从空气中吸热,现在水又处在冰点,温度不可降,只有通过部分水的凝固释放的热量来满足蒸发的需要,所以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空气湿度又较小,0℃的水放在0℃的房间里也能够结冰。  相似文献   

19.
"从前"与"以前"是一组近义词,汉语母语的人在使用时基本不会出错,但是非汉语母语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区分。首先,"从前"与"以前"表示的时间距现在这个时间的远近不一样,此外,"以前"的用法较"从前"更为复杂,"以前"的很多用法"从前"都没有。  相似文献   

20.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地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结合环境演变的时间线索,及时补充历史和古文知识;积极利用诗歌等文学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历史地图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空间的概念;切实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强化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