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师生交往公平是对传统教育中师生交往异化状态的否定。师生交往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和谐性,实现课堂人性化,促进教学有效性。实现师生交往公平的关键在教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避免教育中的成人权力主义。  相似文献   

2.
师生交往公平是对传统教育中师生交往异化状态的否定。师生交往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和谐性,实现课堂人性化,促进教学有效性。实现师生交往公平的关键在教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避免教育中的成人权力主义。  相似文献   

3.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无论是理论定位,还是现实状态,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不平等性,其实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引起师生关系的一场革命,即由人与物的关系,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交往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都以平等的,开放的,真正的人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行动,对话既是教育形式,又是教育情境,师生交往是一种共同实践活动及交互作用,师生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师生交往是一种双向理解,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4.
教育活动是最能体现人与人关系的社会活动;师生关系本身既是人与人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在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既有创造,更有交往,二者相互促进,实现各自的人生。尤其是师生关系的展开和师生交往过程,是学生获得人际体验技能和终生交往品质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建立价值系统的客观基础。师生关系是人所经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教育的全部意蕴包含在师生关系中,教育过程甚至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师生交往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而在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交往。本文拟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探讨在新课改视野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及实现师生交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师生关系与文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活动是最能体现人与人关系的社会活动。师生关系本身既是人与人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师生关系的展开和师生交往过程,是学生获得人际体验技能和终生交往品质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建立价值系统的现实基础。师生关系是每一个个体所经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全部意蕴包含在师生关系中;教育过程甚至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7.
师生交往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而在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问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交往。本文拟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探讨在建构主义视野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及实现师生交往的途径——理解。  相似文献   

8.
教育活动是最能体现人与人关系的社会活动。师生关系本身既是人与人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师生关系的展开和师生交往过程,是学生获得人际体验技能和终生交往品质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建立价值系统的现实基础。师生关系是每一个个体所经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全部意蕴包含在师生关系中;教育过程甚至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石,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当然要素。…  相似文献   

9.
存在主义的教育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活生生的、立足于人的存在,它具有生成性、选择性、感受性和交往性的特点。存在主义的教育观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这种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师生的主体意识、师生关系以及合作探究的重视上。  相似文献   

10.
崔竞 《现代教学》2014,(1):145-146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价值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要改变师生观,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和职能,形成师生交往中所要的对话能力和平等意识,最终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本文通过分析荷兰师生关系特点,取其精华,从而促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1.
谈理解性师生沟通的意义及要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师生沟通是一个老话题,因为一切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师生双方借助于交往和沟通而实现的,没有交往和沟通,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劝便不可能产生。这一点,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予以充分的论述和强调,教师培训及教育实践也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转型,尤其是新世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巨变给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使得教育面临新形势,师生关系面临新问题,因而师生沟通的意义和作用、师生沟通的内涵和要  相似文献   

12.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是教育教学中决定其系统生命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师生关系的建立应是内在生成而不是外在强加的,即应在师生的真正交往中实现。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存在着交往数量少、质量低、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低、课堂缺乏生命力等问题。在交往过程中注重公平、对话和理解,重视交往在建构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是建构新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让师生在真正交往中建构一种和谐的师爱生敬关系,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中学师生关系整体上呈现出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但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不平等,教师依然多采用权威者的姿态和学生进行交往,师生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和信任,情感交流淡漠等。面对这些情况,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它倡导师生之间的双主体地位,主张在交往活动中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情感培养,为中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师生交往从其社会意义上看是一种代际交往,其关系也可表现为一种代际关系。这种关系预示着师生之间有诸多方面的差异,如教师肩负着为社会教导下二一代的社会责任,他们有知识、有能力、也有经验,而学生要获得发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需要接受教师的教育。但是,如果我们把教育和教学提升到人的发展这个高度时,我们就会认识到,这种差距并不能构成师生不平等的依据。因为,师生关系理性的表现应当是人——人关系,或如布贝尔所说我——你关系.  相似文献   

15.
笔者经常听到一些初中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相处,出现师生关系不和谐的情况.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师生交往顺畅,则师生关系和谐;反之,师生交往堵塞,则师生关系紧张.为了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师生交往.师生交往在教育教学上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诚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的许许多多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相似文献   

16.
浅析高校师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慧敏 《培训与研究》2004,21(1):100-102
在教育实践中,师生交往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学校教育价值的根本体现,又是实现这一价值的重要途径。对师生交往及师生关系的研究与探讨,其不单单对今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改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且对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以及实现教育价值和促进教育发展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人在交往中学习和生活 ,师生交往是学校中学习与生活的基本方式。师生交往的深层意义就在于通过交往中的学习 ,使人成为人 ,使人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现实的学校教育中 ,师生交往被窄化为教育或教学的背景、手段、条件 ,从而使师生交往失落了其应有的深层意义。为了实现师生交往的“成人”目的 ,需要在交往中实现真正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教改中大家都把目光投向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等内容上,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本文从建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意义入手,提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的途径有四个方面:更新教育理念是出发点,热爱学生是根本前提,理解信任学生是增强师生情感的关键环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增强师生情感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
师生交往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影响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在师生关系上存在根本的分歧。分析我国的师生关系,可以看到我国的传统师生关系是缺乏人性的师生关系,是科学主义的师生关系,是工具主义形而上学存在论的体现。重建我国的师生关系应在人文精神的昭示下,借鉴人文主义教育师生关系观,建立平等对话、理解、宽容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0.
师生关系是值得重视的教育力量。高品质的师生关系以和谐为总体特征,以师生之间较充分的沟通和了解为前提,以学生尊重和信从教师为表征。师生关系隔膜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存在问题。师生关系的改善,要求以全^理念纠正知识化教育的偏失,以综合素质测评淡化分数较量,加大班级规模控制,提高师生交往频率,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共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