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德庆是龙母的故乡。龙母信仰融合了古代西瓯先民的崇龙习俗,以龙母庙为信仰场所,是古代岭南龙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唐以来,精英文化地渗入使龙母信仰得到更好地宣传,扩大了龙母信仰的影响。近年来,龙母庙的规模扩大,影响遍及西江两岸及部分海外地区。龙母信仰核心是中国传统的孝道,龙母的"母仪龙德"体现了利泽天下、奋发向上、亲和团结、赤子孝道等具有现代意义的精神,对现代化体制下提倡时代进步思想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蒋明智 《文化遗产》2008,(2):140-146
悦城龙母传说起源于秦汉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神龙崇拜和孝道伦理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龙母信仰,主要包括了图腾崇拜、水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内容。自汉至清,由于龙母一直获得封建帝国的敕封,龙母信仰获得正统地位,促进了它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龙母信仰已同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如今的龙母传说和龙母祖庙已成为华南地区最著名的文化遗产品牌之一。  相似文献   

3.
江西龙母信仰始于唐中期的宜春。宋代以后,又出现分宜、峡江、武宁三地龙母信仰的现象,江西籍仕宦对境内各地龙母信仰的书写时有变化,尤以分宜最明显。分宜、峡江信仰的源头来自于岭南德庆,武宁自成一说。但江西龙母信仰始终带有德庆龙母故事的母题,其原因正是王朝敕封德庆龙母为祖庭的正统地位之故。  相似文献   

4.
李文 《文化遗产》2014,(3):149-156
以庙宇为中心的仪式场合,有利于观察者明了在平常的生活场景下不易显露的社会关系。明清以来,广东德庆县西江边的悦城龙母庙空间格局与龙母诞期的崇祀仪式,实际上反映了西江水系网络下,不同群体间关系变迁的历史。透过龙母庙的空间与诞期仪式,我们看到地方社会宗族间的竞争、分化,以及基于"水缘"关系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两宋时期,岭南龙母传说影响到了江浙地区,但对山东地区影响较小,到了明清时期,江浙地区龙母信仰衰微,小白龙探母故事从龙母传说中脱胎而出,影响到淮河流域,可能沿着运河进而影响到了山东地区,并对山东秃尾巴老李故事主人公由龙母转变为秃尾龙产生了一定影响;清初由于海禁解除,江、浙、粤渔民把龙母信仰带到了渤海一带,岭南龙母传说与江浙龙母传说合并影响了胶州地区的龙母传说;山东地区秃尾巴老李故事中的"黑龙"之名来自东北地区,黑龙战白龙故事也可能来自东北民间传说。总而言之,山东地区的秃尾巴老李故事是在多重外因影响下产生,又在流传中不断变异的。  相似文献   

6.
甘肃泾川地处古代丝绸之路北线要塞,汉代即有西王母庙。自宋碑记载始,庙会已经延续了1000多年。当今西王母庙会传统的历史记忆在海峡两岸的民众中传承和构建,海峡两岸民众通过对泾川西王母信仰文化的认同,表明其文化同根同脉,这不仅是西王母文化的历史存续,而且促进了当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王母庙会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吴榕青 《文化遗产》2015,(2):84-92,158
潮州城青龙(安济)庙在明代之前已经存在,在不同时期庙内有若干种不同的主祀神明。其最底层的本土信仰是蛇神,由原始的大蟒蛇至明中后期衍变为温和的小青蛇;其中间层信仰是宋代闽粤赣边共同得到官方敕封的水神"安济圣王";最后至明清年间,才将其冠冕加在蜀汉时期为国忠勇牺牲的王伉身上,勉强列入官方祀典。有清一代,青龙庙始终游离在民间与官方之间。  相似文献   

8.
老郎神信仰,是民间行业祖师崇拜的产物,它几乎遍及所有的地方剧种。关注此种信仰的生成与运作,具有戏剧史与民间信仰史的双重意义。老郎神信仰,至迟在明代中晚期,已经在戏行兴盛起来。它的信仰模式主要表现为以老郎神的日常崇祀为形式,以老郎庙的建立为从业人员的共同家园和集体组织,以每年两次的老郎会为集中技艺展演和事务处理的平台。事实上,老郎神信仰是一种不成熟的民间宗教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9.
邓璐 《文化遗产》2016,(3):87-94
深圳赤湾天后宫的重建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深圳妈祖信仰的复苏。地方政府与民间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促成了深圳妈祖信仰复苏的重要契机的出现。赤湾妈祖信仰对深圳而言是一个兼具正统性、开放性与灵验性的文化符号,虽然赤湾妈祖信仰经历了政治层面和都市化的冲击,但是这个深层次的文化符号其实一直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改革开放后,政府为发展文化旅游事业,通过运作赤湾妈祖文化,构建城市的文化网络,直接推动了赤湾天后庙的重建。而民间在信仰自觉和信仰需求的作用力下,积极参与赤湾妈祖信仰的建设与实践,促成了深圳妈祖信仰的复苏。  相似文献   

10.
孟萍萍 《大观周刊》2011,(37):27-27
羌族文化与藏族文化互相采取了对话方式而共享共生。在对话语境中,羌族释比以本文化核心信仰与信仰的表达方式为原话语,把认同藏传佛教与本教文化中相似部分作为共享平台,在对话中显示与发展了羌族文化的价值与归约,也成就了羌藏文化和平、和谐、共处、共生、共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经过千年流传的妈祖信仰既体现着中华文化流动与乡土守望的统一,更折射出南方与北方、江湖与庙堂、地域边缘与皇朝中心等不同势力走向和谐共融的进程,见证了中华本土海洋文明的辉煌历史及中国、东南亚沿海城市的形成发展。作为代表中华文化特性的象征符号之一,妈祖信仰不仅有助于全球炎黄子孙的团结亲善,更可对当今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和中西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钟东 《文化遗产》2008,(1):85-90
本文属于广东民间宗教历史之个例研究。文章依据地方文献资料,对广东潮阳县的灵威庙之历史,作了实证性的勾画,考定其始创、历修、功能、信仰等诸方面的史实。分析这一座岭南地方庙而祀中原神(张巡、许远),指出其中所寓含之岭南文化与中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顺德图书馆为例,分析过去数字资源服务存在的问题,总结当前数字资源服务的创新实践,就今后数字资源服务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作为顺德地区公共数字服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顺德图书馆不仅要在服务广度上让所有的市民受惠,也要与其他公共服务机构联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4.
听老辈人说北京有个精忠庙,是古都戏曲文化的福佑地。道光年间,京剧已在北京初具雏形。经过几代帝王的极力扶持和奖掖,京剧逐渐从宫廷发展到民间。精忠庙对戏界的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巴渝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特征,不仅表现在文化传统上,也典型地反映在传统民居中。传统民居具有“起居空间—民间信仰”合一的特点,是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融合。对巴渝传统民居中所呈现的民间信仰类型进行深入调查,量化分析巴渝传统民居的空间属性与民间信仰之间的有效关联,对于探索文化因素融入巴渝传统民居的建造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其表明了文化信仰在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总体布局、材料构造及建筑装饰中均占有主导作用,并深刻影响了巴渝传统民居建造伦理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6.
《文化遗产》2008,(4):138-142
文化叠合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壮族的花婆信仰也表现出文化叠合的特质。论文运用文化叠合理论,对壮族花婆信仰与佛道思想的文化叠合现象进行描述与论证。  相似文献   

17.
王成槃 《兰台世界》2012,(21):94-95
浙南杨府爷信仰,其演化进程渠道不一,多元共存。其中的苍南鲸头杨府爷信仰,呈现出明显的文化生态特征,历史地位颇为重要。当今,苍南文化生态及农村发展已步入一个崭新的关键时期,民间信仰的力量也将得到有力的展示。  相似文献   

18.
侯娟 《山西档案》2012,(4):43-48
关羽的家乡在山西解州常平村。关帝和盐池两个最具影响力的要素在这里结合,书写了这一地方的历史。明中叶之前,常平关帝庙仅是"皆乡民私葺,官不与知焉"的村庙。此后官方开始大规模改创,逐步将其纳入官方体系中。这一过程由地方官员、乡绅儒士主导,村社居民、卫所商人、乡村耆老、关氏族人、在城居民等不同力量也广泛参与。常平关帝庙由村庙变为官庙引发村社结构、差役负担及与外部联系的种种变化,使得信仰超越村庄本身。  相似文献   

19.
碛口镇位于山西临县的南端。清至民初,“口外”经济发展,碛口凭借黄河水运而成为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水旱转运码头,是晋商的发祥地之一。黑龙庙位于碛口卧虎山半山坳,分为上、下两庙,其建制规模基本相同。庙内现存有不同时期的碑刻十通,通过解读碑刻,对黑龙庙的历史、碛口商贸以及当时人们的民俗信仰有相当了解。黑龙庙碑刻不仅是研究宝刹的宝贵资料,更是当年碛口繁荣的历史见证者。  相似文献   

20.
美国民俗学者大卫·哈弗德基于超自然信仰鬼压床的研究案例提出了"经验中心研究法",它是民俗学者在民间信仰研究传统的脉络下,公平对待信仰和鲜活经验的尝试,同时也与宗教学领域的宗教经验研究形成一种呼应。哈弗德将经验本身作为考察对象,认为经验贯穿信众形成与保持信仰的动态过程,并由此提出"经验来源假设",即有些信仰来自于某种特殊的经验,独立于文化的存在而存在。这一观点对传统的"文化来源假设"具有一定的挑战,进而引发了对个人经验与文化传统之间辩证关系的再思考。"经验中心研究法"突出个人信仰经验的独特性,并强调经验知识的重要性,应成为民俗学者探索民间信仰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