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赛金花是近代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她的个人经历伴随着近代历史的起伏变化,颇具故事性,也成为许多文人笔下的素材。本文以小说《孽海花》为中心,通过分析赛金花的文学形象,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屈服》(The Submission)是美国女作家艾米·沃尔德曼(Amy Waldman)的小说处女作。小说深刻地揭示了9·11恐怖袭击事件给美国民众带来的巨大创伤,细腻地刻画了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以及人们的心理变化。同时,针对美国社会究竟如何才能从创伤和冲突中走出来这一问题,作者也尝试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那就是——对话。  相似文献   

3.
《楚辞》是《文心雕龙·物色》篇论述的重要文本参考及依据,作为典范文本,其对该篇的理论建构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基于该篇所论,由《楚辞》之"触类而长"入手,分析了其感物入兴的心理转向、文辞表现的亦繁亦简,从而彰显其在山水文学创作传统中的突出成就与地位;通过对《楚辞》特点与"贵闲"、"尚简"结论的内在理路分析,亦确证其对"物色论"总结的潜在作用力。《楚辞》写景成就的"被发现",大大助益、深化了《文心雕龙》对物色理论的思考与认识,也是"楚辞学"研究史上的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4.
当代作家徐则臣被认为是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其作品被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徐则臣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系列:"京漂"系列、"花街"系列(或者称作"故乡"系列)、"谜团系列",本文将选取《紫米》这一小说,运用叙事学、文本细读等方法,对小说的文本意蕴与文化隐喻进行细致的解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2005年和2006年夏季,美中两国分别遭受了飓风“卡特里娜”和强台风“桑美”的袭击。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本国发生的自然灾难的报道是很不相同的。本文以自然灾害发生后1周时间内《人民日报》对“桑美”的报道和《纽约时报》对“卡特里娜”的报道为对比样本,通过对两家媒体报道内容构成、侧重点、新闻价值体现、对待政府的态度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来论证新闻文化不同对媒体的报道影响;并基于此对国内媒体的“对外报道”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表示经验功能的及物性系统出发,探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如何在其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中选择及运用及物性系统来揭示布里尔小姐作为边缘人孤独的生存状态以及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通过分析布里尔小姐在故事中三个典型场景中的及物性过程发现:作者通过在第一场景和在第二场景中突显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来展示布里尔小姐作为社会边缘人旅居他乡,处于孤独寂寞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对比第一场景与第三场景中的及物性过程以及所涉及的环境成分发现,造成布里尔小姐这种生存状态的原因或许是充满排外情绪的异域文化和法国小镇人们的冷漠无情。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证《儒林外史》中蘧公孙的人物原型是李本宣,赵雪斋的人物原型是姚莹,并以两人为中心,考察他们周边的人物原型,指出蘧公孙祖父蘧祐的人物原型是李本宣祖父李天祜,蘧公孙父亲蘧景玉的人物原型是李本宣的父亲李弘永;而与赵雪斋交往密切的胡三公子,其人物原型是王材振。通过对这些人物原型的考察,我们可以加深对《儒林外史》艺术构思及艺术创作上的理解,譬如《儒林外史》塑造的人物形象涉及吴敬梓“朋友圈”的问题;在时空处理上,作者采取空间挪移的方式来构建地域场景,并有时间明暗的问题;在素材处理上,采取删繁就简与虚实相映的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形而上学这个哲学概念的理解和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分为形而上学的概念解析、形而上学的时代意义、形而上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三部分展开论述,旨在明晰形而上学的含义,肯定形而上学的当代价值,多角度理解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小曼 《文化交流》2010,(6):34-37
因为《盗墓笔记》,他名声大振:6部书销售200万册……南派三叔,凭什么这么红?2010年全国图书订货会上,南派三叔携《盗墓笔记6》亲临现场。高大、微胖、安静,因为怕冷穿得极其严实;腼腆、内向、语速决还有点结巴。  相似文献   

10.
文化差异和冲突是造成中美贸易战的深层原因。通过"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对比,可以窥见中美理想社会诉求的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理想社会的诉求,例如温饱问题的彻底解决,生活的富裕,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而美国的理想社会诉求来源于宗教使命,多表现为追求物质财富和个人成功,具有个体主义的特点。我们应该更注重发掘"中国梦"的精神、道德、修养、生态、人文等方面的经验,加大"中国梦"的宣传力度,并在更为广泛的跨文化交往中,不断深化对"中国梦"和"美国梦"的理解和认识,以期实现更为广泛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杭州鲁迅"先生二三事》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章回小说的"真假人物"模式,但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人们可以发现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房伟对小说的构思都有创新之处,大致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以"假"的一方为叙述视角与叙述中心,二是淡化"真假"双方的冲突,三是强调"真假"双方共同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2.
《登记》是我国第一部婚姻法出台后创作的一部评书体短篇小说,后被改编为《罗汉钱》搬上银幕和各种戏剧戏曲舞台。两部作品虽有巨大的联系,但由于表现形式不同,因此也有各自的特色。本文就小说《登记》与沪剧《罗汉钱》进行比较分析,以充分展现二者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偏重于审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经济、政治、社会、家庭、精神等方面所遭受的压迫,强调父权制使女性从属于男性并沦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牺牲品。本文拟从父权制的起源与含义出发,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小说《蛙》中的人物形象为标本,探析父权制下"强者"的生存与"弱者"的毁灭,然而,不管是"强者"或"弱者",还是男性或女性,都只不过是父权制的受害者。他们或由于懦弱失去生命和尊严,或在夹缝中苟延残喘,或在饱受摧残后奋力反抗,或在有意无意间沦为帮凶后因内心惶恐而备受煎熬,因此,女性主义研究的重点应脱离性别的二元对立,向超越父权制及其意识形态的领域拓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身体修辞文化角度,解析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割舌筋"情节。在作品中,"割舌筋"具有两个隐喻功能:华裔初涉美国社会时以沉默抗拒语言;作为华裔意识觉醒的标记,寻求文化与种族身份。笔者从身体修辞角度进行文本分析,为解析汤亭亭对种族、文化、身体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提供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向世界讲好中国减贫故事,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面对“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中国减贫故事的国际传播既不能落入西方的话语窠臼,也不能陷入“自说自话”的情境。应对中国故事进行国际化表达,构建中国故事的海外叙事体系,提升中国话语的感召力和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外合作出品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是推动中国减贫故事“出海”的一次有益尝试。该片采用“第三者”叙事,汇聚多方力量讲述普通中国人圆梦小康的故事,通过拓展外宣渠道,创新话语体系,有效助力减贫故事走出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说《芳华》取材于严歌苓的真实经历,向读者展开了一幅20世纪70年代川西文工团的青春画卷。刘峰这一角色的深入描写,从精神分析等角度描写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精神面貌。作者对"人物心理"潜意识、人格等角度进行了细腻描写,表述了刘峰在集体潜意识下的遭遇,以及在集体潜意识下个人对人性的约束、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的心态。  相似文献   

17.
作为首部中国通史,《史记》不仅开创了纪传体历史之先河,也在传记小说、类型化人物描绘等多个艺术层面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新篇章。《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深远,当代读者需坚持辩证原则客观看待,才能同时兼顾对文学艺术的审美和对历史真实的思辨。  相似文献   

18.
《阿拉比》是乔伊斯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阿拉比"由英文名Araby音译过来,具有音译词自身及延伸出的语言色彩,在这篇小说中具有多种含义。阿拉比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代表的"汉写民"小说,试图以汉族作者身份虚拟少数民族视角,构建故事话语层和内容层的整体圆满。然而,迟子建无意识带入的汉族文化视角已然将少数民族故事"景观化"。纠正浮躁,促进民族文化天然融合,才是"汉写民"文学的题中正义。  相似文献   

20.
精神生态批评是生态批评的一个次域,也是生态批评向人类精神领域的拓展。本文试图从精神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从一战带来的信仰的崩塌、美国梦的幻灭、消费主义及人的物化,人与人之间及人与内心世界之间的疏离等方面分析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而揭示"爵士时代"的精神危机,以及给当代人类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