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江河教授是著名的朦胧诗诗人,后朦胧诗(第三代诗)时期的重要代表,其诗学观念与创作风格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诗坛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是当代汉语诗歌语言的实验先锋,在哲学层面进行语言的探索与创造,是现当代诗人中富有语言创造力的佼佼者。他的诗作玄思意味深长,富于巫法似的形式感,魔幻般的内在结构,以及音乐性的韵味,成为哲思叙事的诗歌范本。2019年12月1日,他应邀到广西师大做诗学演讲,阐述诗歌写作中私人性与公共性的转化问题,提出了新锐而深刻的见解,并出席欧阳江河诗歌作品朗诵会,受到师生们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诗的发展经过90余年的时间,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诗人们也有不同的主张和探索的实践。从理论上众说纷纭,从实践上看多种多样。对于新诗应该吸收什么,摒弃什么,也应有个相对说法。其后朦胧诗及先锋诗歌群体的出现、存在和消逝也有着它的理由和依据。从现实出发,按先锋诗人们的主张,去创建另种诗体。在多元化中便于新诗的自身完善,也更便于新创诗体的发展,并达到文学的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3.
张枣作为后期朦胧诗的代表作家,其诗歌灵动又充满美感。本文以张枣诗歌作为研究切入点,对张枣诗歌的美学特质进行分析,从诗歌的修饰性、对话性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中研究诗作。  相似文献   

4.
潘岳和陆机都是西晋太康时期的代表诗人,他们五言诗诗风华丽,都体现出太康诗歌典型的繁缛诗风。这两位诗人生活在同一时代,其诗歌风格与成就较为相近,历代并称为"潘陆"。从潘岳和陆机诗歌的艺术形式和语言特点上来讲,这两位诗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究其人生经历与诗歌境界而言,又各有千秋。本文主要对潘岳和陆机两位诗人五言诗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分析,以进一步了解他们诗歌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18世纪中后期,俄罗斯涌现出一批杰出诗人,杰尔查文是这些诗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他的诗歌关注现实、富有色彩、对生命的奥义有着哲理的探索、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俄国后世诗人特别是普希金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之为"俄罗斯诗人之父"。本文将从多彩风景与丰富情感、讽刺元素与公民精神、哲理诗三方面分析杰尔查文诗歌对普希金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盛唐的绝大多数诗人都是通过进士考试脱颖而出,一般研究者都认为科举考试给士人们打通了入仕门路,因而其时代精神是乐观昂扬、积极进取的。本文从诗人心态的角度切入,发现诗人们的科考心态是淡定的,中第后的现实处境也颇多坎坷,盛世的官场并没有给进士们多少大有作为的发展空间。所以诗人们摆脱贫贱的动机远多于建功立业的抱负。进士考试本身并不能造就优秀诗人,而进士诗人在希望与失望的复杂情感交织下,伴随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才写出了最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文学历史的发展,朦胧诗派的存在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发展史上最具价值的研究课题之一。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顾城一生写作了丰富的诗歌作品,在其离世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对其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和探讨一直在持续。顾城以及朦胧诗派的发展改变了国人单一的直线思维模式,为思维的发散性和多样性奠定基础,符合人类内心复杂多变的模式,也使社会本身的不确定性浮出水面。本文将从朦胧诗及朦胧诗派入手,分析朦胧诗派所传达的思想内容,通过对朦胧诗艺术特征表现的分析,挖掘其存在的审美价值与历史意义,分析顾城及朦胧诗派的时代影响。  相似文献   

8.
"打工诗人"郑小琼从2005年开始发表诗歌,她的诗歌有大量"打工"叙事以及工业符号,同时存在不少自然叙事,其诗歌中工业的机械、冷酷与自然的和谐、浪漫形成极强的、对立的张力。工业与自然在拉扯的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当今时代工具理性化的反抗,对于异乡漂泊的焦虑,以及对于主体生命在被工业机制裹挟时能否完整保有心中"诗意"的思考。郑小琼的诗歌也表达出现代工业文明和自然、生命的矛盾,展现出对于当今时代的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9.
郑敏是"九叶诗派"的重要女诗人,她的诗作多涉及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在作品中,她直视死亡,将其作为诗歌母题延伸,形成具有诗性的"死亡观"。这种死亡观不但凝聚着郑敏对生死问题的认知,也展现出诗人在诗歌书写技巧方面所做的努力,是郑敏诗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诗人与死》,从"诗人"身份、死亡定义和形成原因归纳郑敏的死亡观,力求发掘其蕴藏的文字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红颜写作"是2010年诗歌评论家李少君、张德明提出的诗歌概念,用来指代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潮流。从诗歌现象的出现到引发争议,从回溯词源到全新意涵的阐释,这样的命名似乎呈现了悖论特征。诗人的身份认同和批评家的学术评价共同阐释着"新红颜写作"的诗学特征与美学倾向,这种诗歌样式本身也推动了21世纪诗歌运动的发展,展现了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于文  Yu Wen 《文化交流》2008,(3):49-51
2007年是我国的文学巨匠苏东坡970周年诞辰,作为苏东坡的第二故乡杭州,于今年元月26日在灵隐永福禅寺为这位文艺巨星举办了"纪念苏东坡诞辰970周年暨天心禅音诗歌朗诵会"。纪念会由浙江省作协诗人之家、杭州市历史学会和苏东坡纪念馆主办,省作家协会主席黄亚洲出席致辞,会上还即兴朗诵了新创作的诗歌;省民族宗教局局长、杭州市历史  相似文献   

12.
唐诗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其活泼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灵动的语言无一不让后人叹为观止。其中,"花"作为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媒介之一,被唐代诗人广为应用,意蕴隽永。本文从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撷取出"花"这一笼统的意象作为鉴赏对象,而不区分其种类,通过归纳"花"意象窥探唐代诗人敏锐的生活触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娴熟的诗歌技巧,从而领略唐诗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13.
金素月在朝鲜/韩国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是朝鲜/韩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以民谣诗歌和伤感风格著称,通常被称为"民谣诗人"。一般对金素月的研究着眼于他的创作手法和诗歌的艺术性,但金素月诗中体现出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爱国情怀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一直隐藏在诗人的心中,随着诗人的经历一点点被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4.
孟庆梅 《文化学刊》2023,(4):106-109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关照,结合文本细读就诗歌《老虎》与《鹰》的意象语言进行文化与审美价值阐释。在伟大代码的破译下,诗歌《老虎》与《鹰》都扎根于《圣经》,与《圣经》意象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关联性、互文性、共通性。两首诗歌都映射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诗人极其唯美的诗歌创作艺术与超越时空有限性的丰富想象力。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借物抒怀,找寻形而上慰藉的心灵独白,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从杜甫中年长期生活的京城长安入手,分析了杜甫诗歌中"中正气象"的具体体现,即杜甫在面对重大历史问题和事件时,表现出有别于其他诗人的不偏激的中正态度,呈现出一派巍峨形象,形成了杜甫诗歌中的"中正气象"。笔者认为,杜甫诗歌中的"中正气象"与长安城的兴衰更迭和长安文化的多元化等影响密切相关。提出长安的帝都文化、世俗精神、盛世文化及长安城独有的方正结构特征都对老杜诗歌的中正气象产生影响,挖掘其间的深层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诗歌创作杂谈吴天明中国的诗歌,多数是抒情诗。诗人的感情,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感情强烈型的,如特别高兴、愤怒、悲哀、沉重等。其二是感情委婉型的,只是心灵的海洋上略略起了一点涟漪,或者在平静的海面之下涌动着感情的暗流。与此相对诗人们作诗的方法,大体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撒拉族诗歌中的"家园""孤独"与"死亡"主题为中心,考察撒拉族诗人的家园意识与精神家园的建构、生命个体与民族命运引发的孤独感以及死亡与生命的联系。笔者认为,撒拉族诗人对家园、民族历史的回顾,是其对民族记忆的重新印证。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写作派"推崇西方技艺与"民间写作派"推崇肉身的诗歌主张触及了新诗发展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西方与传统之间如何建立新诗自身的审美规范."知识分子写作派"与"民间写作派"必然面临哪些写作困境.学习西方或照搬传统都无益于拓展新诗想象力的空间.现当代诗人为找回汉语诗的诗味作了哪些探索.  相似文献   

19.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文辞优美,并且形成了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其中《橘颂》"或可视为中国文学传世作品中今见第一篇比较典型的咏物之作"。对于诗歌批评理论而言,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的一大创举,其理论主要针对诗歌,旨在对诗歌文本本身进行批评。利用英美新批评理论,可以对《橘颂》从能指和所指两方面进行更深入地阐释与解读,诠释《橘颂》不同于《楚辞》之外其他作品的文学性,挖掘《橘颂》所蕴含的隐喻、张力和非个人化传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华莱士·史蒂文斯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诗坛最重要的现代派诗人之一。《最高虚构笔记》(Notes toward a Supreme Fiction)通常被认为是他有关诗歌本质探索的最伟大诗作。诗人在其中探讨了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尤其是“最高虚构”(Supreme Fiction)的诗歌创作理念。该理念不仅指引了他终生的诗歌创作,也对后世其他诗人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该文拟结合史蒂文斯的艺术创作经历,从“第一观念”与“最高虚构”的关系、诗歌变化本质对“最高虚构”的影响,以及史蒂文斯有关“诗人作为最高虚构创造者”的诗人概念等角度,结合《最高虚构笔记》中诗歌对“最高虚构”理论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史蒂文斯的诗歌理念和创作实践,并为人们通过诗歌“最高虚构”为现实世界赋予秩序与意义的尝试提供一些灵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