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运用自然力、动物和超自然的意象,营造了人物活动环境的氛围,从外部推动戏剧冲突,寓意深刻,形象鲜明,使剧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哲理、心境、感觉等得到清晰、深刻、本质地揭示,使观众能于瞬间领略其中深藏的奥妙与主旨,从而有效地揭示了主题。  相似文献   

2.
对莎剧《李尔王》的传统文学批评大多基于"悲剧性"与"人物性格"等角度。然而,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解读剧本,莎士比亚时代自然与女性之间的紧密关联及其遭受男权社会压迫的悲剧得以彰显,而这悲剧的根源乃是"她们"一同作为"他者"对自身境遇的浑然不知和默然无声。因此,只有构建人类精神生态意识和实现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女性与自然才能获得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3.
《李尔王》作为“所有语言中最伟大的戏剧”,是永恒与普遍的代表,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它的意蕴。在全面把握《李尔王》剧本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刻而入微地剖析剧中的人物形象,对于更好地理解该剧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伦理悲剧。李尔一家四人错误的伦理选择导致了国破、家毁和人亡。这是李尔王室家族成员伦理失范导致的结果。李尔无论作为父亲身份还是国王身份都未能正确行使,其错误的伦理选择是该剧悲剧结果的主要原因。长女和次女在畸形爱情中的伦理选择既违背女儿身份的天良,也破坏了夫妻纲常,更破坏了国家治理的政治规矩。三女儿值得同情,也值得憎恨,其女人身份使其选择爱丈夫也爱父亲,其女儿身份又让她替父报仇,然而她忽略了国家伦理身份,带领法国军队到英国作战,犯下了入侵的错误。莎士比亚这部悲剧令人深思,对后世产生不绝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以其无与伦比的崇高和悲剧美一直震撼着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和读者,当仁不让成为历代评论家的研究焦点。撇开此剧中那些宏伟夺目的主角不谈,弄人一角尽管戏份不多但也发散着无穷的魅力。本文试着对剧中这一堪称是"最神秘的人物"进行探讨,力图从其角色的伪装、神秘性和自然观三个角度入手,揭开其神秘的面具,展示他本来的面目,从而剖析其蕴含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李尔王》中的人物呈现出两组二项对立的功能:下降和上升,恢复和毁灭,它们规定了该剧的主题结构,即个人、家庭、国家和宇宙由秩序堕落到混乱的窘境,再恢复到秩序的状态。这种恢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剔除了杂质和不稳定因素的螺旋式上升,这也是该剧的净化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李尔王》反映了时代剧烈风暴,展现了主人公内心巨大的精神骚乱。在总体意义层面上,《李尔王》表述了秩序的颠倒与重建。剧本起因于“言”与“意”语义秩序的错位,在剧情发展过程又遭遇了“君一臣”、“父一子”伦理秩序的僭越。甚至主人公们只有在“疯癫”、“失明”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之下,才看清楚了一点他们正常状态下所没有看清楚的一些事实真相,以此又对理性秩序来了一次彻底的颠覆。  相似文献   

8.
9.
《李尔王》被视作莎剧中悲剧性最强的作品,然而该剧的荒诞喜剧色彩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也最为浓厚。在《李尔王》一剧中,莎翁通过喜剧性场景的设置、喜剧小丑的安排、荒诞命运的揭示等多种手段拓深其悲剧性,使其达到悲剧艺术之颠峰。  相似文献   

10.
魏丽娜 《现代语文》2007,(12):91-92
纵观《哈姆雷特》和《李尔王》这两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悲剧的主要人物及主要情节中都有"疯癫"一段。评论界对二者的"疯癫"也有过种种解读,本文试图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疯癫话语的分析领略剧本背后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这部伟大悲剧中,刻画了一个父权与夫权的社会,把女人的欲望描写为社会腐朽和罪恶的根源,揭示出男人和女人之间在权力上的根本对立与冲突。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古今闻名的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文章从多个侧面,即悲剧性、人物本性和和谐性等三个方面着手去分析和欣赏这部巨著,浅析了作品中对人性的真、善、美的赞颂,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试图从多角度挖掘出作品内部所蕴含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13.
14.
莎士比亚描写李尔王和女儿们围绕家庭关系障碍展开的主题:父亲的偏爱导致同胞之间勾心斗角,葛罗斯特伯爵和儿子们的关系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莎士比亚通过对家庭关系的剖析,深化了主题——盲目的父爱和毫不质疑的信任会毁掉一个家庭。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李尔王》,论证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在悲剧的摹仿对象、情节、人物性格方面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李尔王》剧中的乞丐式疯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疯癫意象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上最独特的文化向度,乞丐式疯癫更是与当时社会的疯人院和“可怜的汤姆”形象紧密联系的疯癫文化符号之一。《李尔王》中爱德伽伪装成“可怜的汤姆”逃避“猎人”的追捕最终成为正义主持者的情节,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通过乞丐式疯癫这种独特的疯癫样态,借助疯子之喉舌来寻求理性和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使疯癫和理性达到了悖论式的对话和内在统一。乞丐式疯癫的审美是文艺复兴时期疯癫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西方文化学派的操纵理论越来越为译界学者所关注,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翻译研究视角,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原来集中在语言对比和价值评判层面转移到对两种文化的关注上来。该文将在操纵论的理论框架下,以梁实秋和朱生豪翻译的《李尔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操纵论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对译者以及译文的操控。研究发现,二者的译本是译者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影响碰撞后的产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李尔王》双重情节中存在着几种二项对立,包括地位高低、男女性别、口头话语与书信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对立,这不但避免了主次情节的重复,而且使两者成为统一的整体,也使该剧的悲剧意义更为普遍和深刻。此外,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视角出发,该剧情节中最基本的二项对立秩序与混乱规定了该剧的叙事结构,即由于维系个人、家庭、国家和自然界的自然关系的瓦解和重建所引起的从有序到混乱,再到恢复秩序的过程。这也是该剧的主题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