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原语中心论的影响下,追求译文完全“忠实”于原文的传统思想长期占据翻译理论的中心位置。因此,误译常常被斥为“劣译”。随着国内翻译研究范式的逐渐转变,译者的创造意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误译,特别是文化误译也具有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试图从接受理论、哲学阐释学等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误译的不可避免性,并以霍克思译《红楼梦》出现的部分文化误译为例证,阐明了文化误译与译者的再创造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是翻译界的一个难题。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应该在了解原诗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行工作。分析吕叔湘先生编注的《英诗唐人绝句百首》中英美人在不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及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情况下的误译现象,包括错译、漏译、时态错误等,可以说明原文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并揭示一个翻译工作者所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及工作态度。  相似文献   

3.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针对目前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误译现象,基于权力话语理论,提出文化的有意误译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并且译者主体的能动性必然受制于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4.
以安德鲁·切斯特曼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具体的文化误译示例进行分析,发现译者对于不同翻译伦理模式的合理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学作品中文化误译现象的出现,因此提出译者应当摒弃对文化误译的传统偏见,理性客观地评析译文。翻译伦理为翻译研究者评价文化误译现象提供了动态的多维视角,同时也拓宽了翻译研究者对于“忠实”这一传统译论标准的认知视野。  相似文献   

5.
从改写理论看林纾的有意误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的翻译在我国翻译史上是一个特殊现象,一直以来,他的译作受到很大的争议。传统的翻译批评强调译作对原文的忠实对等。认为“林译小说”有很多误译,不忠实于原作。以翻译学文化操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为框架来分析林纾译作中的有意误译现象,可以看出其有意误译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的"文化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翻译被看作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用其分析翻译中的文化误译现象可以发现,充分照顾到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有意误译,使得译文读者只需付出很少的推理努力便能找到原文与其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译者也应发挥主体性与创造性,避免无意文化误译的产生,并充分运用有意文化误译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翻译,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各个民族文化的特征.翻译作为一种创作性文化活动,植根于两种不同的异质文化,成为误译的发生场所.文化间性强调文化间性特质,关注意义变异现象的研究.文化间性作为透视文化的新视角,使误译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不可避免性.文化间性实际对自我和他者进行辨证思维,误译作为文化现象得到辨证的解读,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误译在翻译实践中是不可避免的。有意误译是译者有意为之的一种翻译策略,是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文化角度考虑,意识形态操纵了翻译策略,译者为特定的政治立场服务而有意政治误译。文化过滤为有意误译提供了文化理据,成为原语文化被译语文化接受的有效途径。有意文化误译的手段有文化形象替换、文化信息的丢失、省译和删节。  相似文献   

9.
林译小说中有大量的增补、改译和删除等形式的有意误译。林纾和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也不例外。根据传统的翻译理论,该译作被视为不忠实的翻译。然而,这部译作在晚清却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翻译伦理却能为此提供理论支持:林译小说中的有意误译具有不可避免性;有意误译中包含着忠实性的因素;有意误译实为一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是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一个民族引入异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译,特别是在涉及到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词时,误译现象尤其明显。这其中,有的是因为译者自身在异域文化某些方面的知识欠缺,有的却是译者苦心孤诣的劳动成果。本文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以核心概念"前见"为哲学依据,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识误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有意误译"的忠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文学翻译和日常口语翻译中常见的译例,探讨了译者的有意误译这一方法的具体原因及其价值。通过对误译的分类并具体分析的语言、文化及时代背景,认为应把“有意误译”视作可供译者选择的翻译方法之一,它是译者经过谨慎考虑之后作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侯彬 《考试周刊》2015,(36):30-31
一个城市的形象与公示翻译息息相关,特别是对旅游城市来讲,公示牌可以说是城市的窗口。作者以著名的旅游城市烟台的城市公示语翻译错误状况为例分析,经过暑假期间大量调查和实地走访,从而得出几个解决公示语翻译错误状况的方案,致力于发展和促进城市公示语翻译。首先,在理论层面就公示语的内涵和功能进行阐释。其次,分析烟台市公示语翻译的状况,以及存在的语法、词义、文化等问题。最后,针对目前公示语翻译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提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也是翻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英语中有大量含有动物形象的习语,它们和英语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风俗习惯和社会实践等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动物习语有的意思明显直露,有的富于含蓄,意在言外,可引起丰富的联想.在本文翻译批评角度分析了英汉动物习语翻译过程中的误译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尽管忠实是衡量翻译的的重要标准,然而由于两种语言在社会风俗、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方面彼此迥异,因此误译现象的存在极为普遍。误译分为有意识误译和无意识误译,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受母语的干扰常常出现语言和文化现象方面的无意识误译。本文介绍了误译的概念及分类,并用具体实例对英语专业学生在实践中产生误译的原因进行细致地剖析,有助于提高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或者称曲译,往往源与其背后的深刻文化根源。具体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特定翻译目的,目标读者接受能力的考虑,译者的翻译风格和个人经历等。通过译者自己对译本或翻译的阐述可以看到这一过程中译者的个人经历、动机目的、知识背景、社会期待、价值标准、文化类型等等因素是如何进入翻译文本的。  相似文献   

16.
从符号学分类出发,指出各种分类都重在意念功能。同时,能指和所指的任意性是误译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译者解释项或意念的误导所致。这种错误意念由教育程度、接受心理、接受环境、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导致;提出了重视翻译理论学习,尤其是符号学中意念部分的学习,根据正确意念或心理图象进行翻译,而非字面相等进行翻译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7.
姚育红 《海外英语》2011,(14):196-197,204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信息转换过程。由于单个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涵义的不同,翻译中不能只顾词语的表面意义而忽略文化内涵。翻译即译意。缺乏了文化意识的译者可能只顾到字面上的转换而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问题,对文化差异处理不当,从而造成翻译错误。该文主要分析英汉翻译中的误译产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成因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食物名称语言精练,结构富有特征,文化信息丰富,这给译者的翻译带来了困难。本文分析研究了《红楼梦》杨宪益和Hawkes两个版本中食物名称翻译中的错误,考证了这些食物名称的中英文含义,探讨翻译错误的类别和错误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语言错误主要体现在原文具体名词的理解错误、原文结构的理解错误、译文表达的错误、修辞手段的误译,文化错误主要体现在文化信息的误译。纵观这些翻译,可以看出出现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翻译者对原文理解错误和翻译过于简单化以及目的语文化内涵与原语相差甚远等。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原语到目的语的翻译活动不单单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还必然涉及到对原语文化的传递和移植。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固有差异预设了误译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将误译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有助于评判误译的价值,挖掘其特殊的文化意义。本文主要针对佛经翻译中的误译现象及其文化性质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认为佛经翻译中的误译现象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渗透打上了烙印,标记了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对外来文化的同化,表现出文化融合中的斗争和妥协。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书中描述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和习俗,其中有很多章节涉及到了饮食文化。在《红楼梦》俄译本中,译者凭着扎实的翻译功底和技巧将其准确地译成俄语,保证了原文文化内涵在译语中的等值传递。但是由于中俄饮食文化存在着差异,导致译文存在一些误译现象,文章拟就其中的翻译技巧及误译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