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高职专业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枢,但在专业规格、专产互动、人力资源匹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结构等方面存在脱节错位现象。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构建"一体两维深内涵"中高职专业衔接生态结构模型,提出中高职专业有效衔接的五条路径:专业规格上,建立职业教育类专业学位体系解决缺位问题;专业设置上,通过专产结构吻合度指数解决脱节问题;专业结构上,以专业人力资源预警机制与职业发展报告制度解决脱位问题;专业培养目标上,设计"$"型螺旋递进式人才培养目标解决移位问题;课程衔接上,引入"课相"理念解决错位问题。  相似文献   

2.
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衔接体系的建立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中高职学校英语专业共同发展的要求。必须在生态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五年连贯、分段培养”的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教学内容有机衔接的理实一体、能力递进的模块化课程衔接体系;设计关联递进、交叉融合的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教学过程;整合中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以促进商务英语专业职业教育的衔接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在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中,"五年一贯制"是较好地培养高职人才的衔接模式。本文就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进行探究,以期对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高职课程教学衔接在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五年制高职教育更为重要。基于信息时代大背景,针对五年制高职中高职阶段课程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衔接、教学模式衔接和考核评价体系的衔接三个方面,探讨信息时代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衔接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高职教育的紧密衔接、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分析了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借鉴国外的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和方法,对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江文  唐俊 《教育教学论坛》2014,(32):183-185
随着我国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这使得中高职教育衔接、协调发展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课题,而课程体系衔接又是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模块式课程体系,是一种以职业活动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将职业岗位分析归纳出的知识、技能点分别加以组合从而形成课程体系。本文针对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问题,探索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实现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相似文献   

7.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广东省商务英语专业的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全省的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衔接渠道较少、招生名额稀缺、课程设置重复率高、生源素质不均衡等.鉴于此,优化人才培养方式,衔接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化、立体式”的课程结构,探索课程的有机整合;改革人才考评体系,畅通人才升级途径;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确保衔接途径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8.
中高职衔接问题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其核心是课程的衔接。在实践过程中,不同形式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对课程整体优化,探索不同的优化路径。我校积极探索的三种中高职衔接,其课程衔接也各具特点。在"岗位导向,双证融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职课程(中职校)→高职基础辅修课程(中职校)→高职专业课程(高职校)"的课程融通以及"对接国外职业能力标准"的五年一贯制课程设计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相似文献   

9.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它经历了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衔接体系阶段、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阶段,以及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阶段.我国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内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政策要求.  相似文献   

10.
甘阳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5):90-92,101
技术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要素,技术一直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以典型技术为边界划分课程门类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据,以典型技术发展为主线序化课程体系是专业课程体系逻辑化、有机化的重要步骤。以典型技术为主线,以覆盖技术的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结构符合高职课改的基本要求。为此,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及序化,并以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外贸业务综合模拟实训"为例进行课程内部结构设计,说明以典型技术为主线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法符合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特征。  相似文献   

11.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12.
"有夏"的"有"     
"有"的用法很多,其中有一个用法很特殊,即用在朝代、诸侯国、少数民族及一些姓氏名词前,如有周、有狄、有熊氏。有人认为它是词头,有人认为当训为"国",甚至有人认为是动词。如果从其语音、语义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探讨,其用法会有更明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箕子的“子”不是爵位,商王朝没有子爵。“子”是由王族的姓变为尊称的。箕子是中国第一个称为“子”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4.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两课”是教育部规定包括高职学院在内的高等院校的必修课,“两课”课程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必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外,还必须做到“六多”,即多看,多思,多记,多背,多写,多听。  相似文献   

16.
论"有+VP"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有 VP”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有 VP”句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有”的独特的语法语用功能,并对“有”语法化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梁山有大大小小的“山头”,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各利益集团间既相互利用又互相斗争,梁山并非“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梁山的座次,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各利益集团在梁山的实力,反映了各利益集团在梁山的地位和各自利益需求。梁山座次的最终排定。座次本身确立了各利益集团在梁山的位置归属和职掌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利益集团的矛盾。梁山的座次,更多的照顾了以宋江为代表的宋氏利益集团的利益,拔擢自己的忠实拥趸和主张以及不反对招安的官军降将的地位,为宋江最终走向招安铺路。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关系,并对共产主义实质作了科学的说明。然而,纵观这一章,我们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总离不开一个概念一“人”。“现实的人”是他们展开研究的基础,并贯穿他们研究的全过程,“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则是他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反正“人”在这一章中的重要性处处凸现,它成了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是整篇文章的“魂”。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过程中,"异"与"同"矛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异同之间,体现的是翻译的方方面面。对翻译中"异"与"同"矛盾之辩证关系进行论述,分析文化视阈下对"异"的思考。当前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各国间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译者应把握时机,正确对待"异"与"同"的矛盾关系,积极发挥创造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中写了七十七个人死亡,每个人都死得很平和."死人"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刻画了"活人"的性格,可以说"死人"不死.<儒林外史>中的死亡现象与吴敬梓的思想和身世有密切的关系.死亡现象是<儒林外史>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用"死人"写"活人",是一种非常新颖和别致的思想和方法,寄托了作者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