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是否要诗歌标准? 何言宏:2007年12月初在海南师范大学召开的"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四届研讨会"上,陈仲义先生在他提交的论文中,主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提出和讨论了建立现代诗标准的问题.这次会议提出和讨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陈仲义先生的论文,便是这次会议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收获.实际上,诗歌标准之成为问题并且被提出和讨论,由来已久.我注意到,李少君在很多场合中,都曾明确主张"新诗需要树立标准".也有学者曾经就诗歌标准的问题发表过专门的论文.网络上,也有关于此一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于坚,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于坚的诗歌创作关注日常生活,坚持以口语入诗,拒绝隐喻,这些特质是与他独特的诗歌理念分不开的。本文从关注日常生活场景,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入手,结合作品分析,探讨于坚对日常生活的诗意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3.
对生态的书写是于坚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贯穿其创作的始终。诗人在诗歌中展示生态被破坏的严重现实,探索产生问题的根源,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于坚用诗歌为自然与神性建立庙宇,指引人们寻找存在的依托和诗意的家园。  相似文献   

4.
中国神话学要在世界神话学的讲坛上取得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立足于建立自己的观念体系、方法体系,最终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而要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又必须加强与世界神话学的对话。对话就是联系、接触、交流、比较、碰撞、竞争、互补、合作。当然,与世界的对话是彼此的、双向的。通过平等的、认真的对  相似文献   

5.
想和Bob交流你心中的想法吗?发电子邮件到contriprac@gmail.com (请在邮件主题栏里标明“与Bob对话”),或者写信到北京市东城区干面胡同51号《英语沙龙·实战版》“与Bob对话”栏目组收(邮编100010)。Bob已经是大家的老朋友了。这次他和我们探讨的话题是一个人的两个“世界”: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也许你认为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不能让你满意,但是因此就选择逃避也未必是良策。Bob鼓励大学生朋友们一方面保持内心真正的自我,另一方面努力影响外部世界使其做出积极的改变。关于这个话题,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到本刊网站(www.es123.com)发表您的看法,我们已经设置了专门的版块恭候您。  相似文献   

6.
廉文茹 《海外英语》2014,(18):179-180
互文性是文学作品中一种特殊的现象。该文挑选英国著名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思忆》和《歌》探讨其中的互文性,并结合读者的理解和作者的背景信息,完全解读和赏析罗塞蒂诗歌的写作风格和其独特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7.
教学和外语学习一直都在很多研究领域都是一个热门话题,例如教育领域,语言学领域以及心理学领域。很多学生都会同意开口讲外语是一个学习第二语言的绝佳机会,但是同时他们又会害怕在特定情况下犯错误。所以我们总是能发现有些学生很愿意交流,而有些学生则非常抵触开口讲话。但是如果这种行为成为习惯,他们会慢慢拒绝用第二外语交流,而这种拒绝沟通的后果在学习语言中非常严重。因此本文以英国一知名高校的留学生为研究目标,探讨他们用二语沟通的意愿,以试图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改进课堂教学,并且帮助学生在课堂外自主学习语言。  相似文献   

8.
根据诗学三维度,即意义维度、形式维度和理性维度这一理论,重点结合意义维度中的意象及隐喻,形式维度中的结构框架下的节奏和格律以及结构音乐性下的音韵、叠句,理性维度中的拟声词、控制诗行流速等,探讨英文诗歌鉴赏,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英国诗歌鉴赏实践,以期提高广大英文诗歌爱好者的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没有对话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优秀古诗是集语言、意境、情感为一身的语言模块,是语教学的极好资源。古诗教学能让学生在整体感知、领悟、储存这些感性语言模块的过程中,让学生与古诗的作直接对话,从中得到古代优秀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语素养。那么怎样引导学生与“古诗本”对话呢?  相似文献   

10.
于坚诗歌中透露的时间意识,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时间观有契合之处,其诗关注日常生活中“此在”的存在,这种存在又是走向将来的“向死而生”的存在。此外,于坚还善于将日常生活中当下的瞬间组合成为永恒。  相似文献   

11.
2014年这个年份,对于坚这个中国当代诗歌的先知和开路先锋来说,是特殊的一年,他已经整整走过了一个甲子。于坚的创作力一直持续着,而且愈来愈蓬勃。在当代诗坛,写诗超过30年的诗人少之又少,而于坚却老而弥坚,并且从成名开始,一直以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引领着中国当代诗歌向前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于坚本人也一直处在“否定之否定”中,从未停止对中国新诗可能性的探索。文章着重梳理于坚的诗歌创作历程并对其近作及诗歌方向提出自己的认识,认为于坚在继承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变异,并探讨于坚的“大成之象”体现在何处。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危机是现代性危机之一,生态意识是我们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价值观.诗人于坚在他的诗歌中苦心重建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展示着自然的苦难与大地的沉沦,对现代性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展开不屈的批判,开拓出涵育现代人性的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13.
北岛 《大中专文苑》2004,(11A):26-26
  相似文献   

14.
吴桂林 《广东教育》2004,(12):49-49
我的老家有一盏红色的灯笼。每天的夜里,不管这夜是晴是阴,是雨是风,是雪是霜,是夏是冬,那盏灯笼总是悠悠地飘浮在村巷里,飘浮在街面上。家乡偏僻而且贫穷,暂时还没有路灯,在那沉沉的漆黑的夜,那灯笼灿然如一轮红日,浓烈如一团火焰,鲜活如点燃的朝霞,醒目如闪光的星辰。那灯笼便是二叔。40岁的二叔原是村小学校的民办教师。他认认真真地给学生上课,一丝不苟地批改作业,殚精竭虑,提高教学成绩,一茬又一茬地教出了许许多多的好学生。前年春天一场大病,二叔的眼睛失明了,他从课堂退回家里,又还原成了一个真正的农民。二叔已经有了20年的教龄,眼…  相似文献   

15.
16.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17.
裴汉云 《海外英语》2014,(12):173-174
在詹姆斯·乔伊斯的《死者》这篇小说中描述的大量场景、具体事物象征和矛盾冲突都是为表现主题所设计,然而文中描写的各种声音、演奏的音乐同样能够深刻的表现主题,是小说中的重要素材。文章旨在分析文中声音、音乐是如何反映当时都柏林市井百姓"精神死亡"这一主题的。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以来,通过引进和消化国外高速铁路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和在此基础上的再创新,中国高速铁路技术进入了世界前列,并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高速铁路网,大幅改善了中国的交通状况,带动了区域经济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新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发布和"一带一路"及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给高速铁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需要将现代科学的最新进展与高速铁路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的工程进一步结合,通过创新支撑中国乃至世界高速铁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壶蓝天 《华章》2011,(6):51-51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代就存在争议。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操行评语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受到无形阻隔,使评语不能发挥其应有功能.其中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教育者本身的原因.教育者应顺应当代社会关系及师生关系的转变,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从控制、改造学生转变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上来.撰写操行评语应考虑其对话性、随机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