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微媒介"为基础的"微时代"是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情境。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微时代"的影响。研究发现,微博、微信等"微媒介"虽然方便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但并不必然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其过度使用会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现实世界依然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和指向。"微时代"下大学生人际关系建构,需要大学生提高自控力,控制"微媒介"交往时间,避免过度依赖网上交往,加强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互动;提高"微媒介"好友与现实好友重叠度,加强人际关系深度;融合"微媒介"交往与现实世界交往,拓展人际关系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将以上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2.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和自己、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他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等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他们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他们经常把自己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力图从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要求自己,以追求完善自我。其次,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增强。大学生既能借助一定的社会体系评价自己,叉能不完全依赖别人的评价,表现出较明显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信心。再次,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大学生大多数都能够根据所学专业和以后将从事的工作要求来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加强自我锻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不仅能维持好其自我结构相对稳定,而且能够在新环境或新经验的基础上,对自我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就业的本质是社会对求职者素质的需要和认同。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大学生如何成功就业:一是教育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气质并在此基础上择业和就业。二是诚实守信、自信心、变通性、适应能力对于成功就业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大学生培养就业成功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以及面对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国际形势,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身份认同是由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共同构成,并相互作用。要重构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就要教育学生在社会关系中建立恰当的自我评价机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根本上建立自信向上的高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宿感。  相似文献   

5.
"同年会"和大学校友会是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群体进行社会交往、互动的重要组织,但二者在组织性质、目标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明显不同。知识分子在社会中得到承认和认同,必须经常与自己的听众进行交流,和自己的同行维持交往,同年会和大学校友会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相互交往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功能。本文通过比较科举时代的"同年会"与现代大学校友会,试图从中发现历史记忆中可能较容易被忽略的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压力,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认同理论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埃里克森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认同问题进行研究,尤其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塔基菲尔的社会认同理论为认识不同群体及群际冲突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应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压力,并从个体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角度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探寻新的策略:1.从自我认同的功能出发,认识自己、完善人格体系;2.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3.从社会认同中群体互动的角度,增加群体间的互动,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认同的良好氛围;4.从家庭和学校等社会基本单元着手,通过大学生责任意识、择业观念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阳光心态"的培养途径是多方向、多元化的,其途径主要有:引导大学生全方位认识自己,做好就业准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良好性格并发现性格中的积极力量;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识地积累积极情绪;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与解读,增强就业自信心。  相似文献   

8.
“三进”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认同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认同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个体生命的呼唤。厘清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理想信念和宗教信仰的区别,弄清"三进"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认同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三进"工作,从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来理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从而达到从生命层面和终极层面上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9.
"沉默"是"被人看不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美国"非本土"的女作家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和谭恩美的《灶神之妻》两部作品中,沉默主题背后所掩藏的是两性之间、种族之间及文化之间的矛盾。它表明女性仅仅依靠打破沉默、敞开心扉,通过交流来消除误解和矛盾是有局限性的,还需要建立女性主体,树立自我与他者之间相互主体性的观念。女性需要了解和认识自己以达到与男人、白人及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之间的平等的、成功的沟通。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的,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材是契合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树立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起着衡量一个时代是非得失的标准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通过宣传、制度设施、情感认同,从而在大学生中建立由"知"到"守"达"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范晓萍 《福建教育》2005,(6A):50-51
自我表现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形式。自我表现能力是个体展示自我才能博得他人认同,从而增强自信心的一种重要能力。幼儿不仅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有较强的表现欲,展现自己的能力,是他们客观地认识自我价值、自我能力的需要。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幼儿在家里自我表现很好,可是在幼儿园集体面前就不敢也不会表现自己。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自我是教师在作为学生和作为教师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起来的对自己教师身份的认同。漠视教师内在自我的激发与建构的校本改革或者区域教育政策,会误导教师进行外部自我认同。内在自我是教师发展的发起者、维持者和加速者。教育改革需要个体从内部入手,从改变自己的内在经验入手开始。在当前的教育情境中,认识和重构自我需要在关系中进行:改变教师与自我的关系;确立师生之间的"帮学"关系;重建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重塑学生与环境的关系;创造个体与领域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活动目标】1.帮助学生通过"自画像"和"自我反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独特的一面。2.让学生能从他人的评价中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3.通过活动,学生能了解每个人存在的独特性与价值,并进而肯定自己、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新媒体领域,当代大学生享受着信息传递带来的便利和幸福,同时,自我认同也面临着虚拟角色与现实角色的混淆、虚拟世界中的自我迷失和人际交往中的网络依赖。在新媒体时代下想要深入了解大学生自我认同,就要求我们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和新媒体的特点,从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媒体主导思想的引导、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高校英语学习者"自我认同"的变化与英语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147名英语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英语学习能够引发学习者自我认同的变化,其中,积极性的变化较为明显;自信心强和附加性变化明显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6.
敖文 《考试周刊》2014,(15):71-71
很多情况下,人的自信通常来自比较。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除了来自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外,还来自其社会交往中的角色行为。小学生往往以别人眼里的"我"评价自己。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此可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他们在自信中提升,在成功中发展.自信心指个体相信自己的才能,相信自己有力量和能力去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的心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指学  相似文献   

18.
"微时代"下,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网络上意见领袖众多。本文通过调查分析,试图证明作为大学生的辅导员应该也有能力与时俱进,深刻认识和把握"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特点与规律,充分发挥个人影响力,在"微媒体"上对大学生进行多方面引导,成为大学生中的网络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19.
加强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信心是大学生发展的原动力,自信心不足困扰很多大学生,缺乏自信导致大学生失去发展的内在动力.影响大学生自信心的思想基础是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大学生可以通过树立"你行我也行"的认知观念打牢自信心的思想认识基础,通过实践教育不断强化自信心,还要让大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提高自信水平.  相似文献   

20.
微时代背景下,各类社会思潮通过微内容定制、微媒介助力、微权威加盟以及微情境渗透等路径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传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及践行。对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做以下应对:构建微话语,将其落细、落小、落实;建好微阵地,进行传播环境的优化;培植微队伍,形成传播的多方合力;提升微媒介素养,促进大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认同,从而构建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培育体系,有效提升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抵御能力,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