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扎根大漠干新闻─—记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艾来提·吾买尔易泽根维吾尔族青年艾来提·吾买尔20出头迈入新疆日报的大门,一干就是18年。他常驻南疆阿克苏地区,18年来,扎根闻名世界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于大漠,跑遍了方圆13万多平方公里的阿克苏地区的...  相似文献   

2.
新疆的大沙漠里有一种树叫红柳,生命力极强,坚韧不拔。它不畏风雪严寒,不惧狂风暴沙,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如一日,深深地扎根于大漠之中。这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新疆人也喜欢把扎根大漠干事业的人比喻为大漠红柳。20年前,20岁出头的维吾尔族青年艾来提·吾买水就迈入新闻门槛,干上了省报新闻记者这一行。当时,着实令许多同龄人羡慕。而今已40岁的他正值年富力强,他是(新疆日报)常驻南疆阿克苏地区的记者。20年来,他扎根闻名世界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漠,跑遍了13万多平方公里的阿克苏地区八县一市、12o多个乡场和所有的乡…  相似文献   

3.
本报巴楚5月1日讯记者刘大为、郭复兴报道:"这次我们这儿发生地震后,我亲眼看到了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现在我坚信各民族是心连心的."这是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玉吉米勒克村的农民吾布力塔利甫·买海提自己写的稿件里的原话.  相似文献   

4.
1984年11月底,在首都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新疆日报维文编辑部记者吐尔地·买提尼亚孜作为自治区三名代表之一出席了大会,并被授予甲级奖,奖励他在新闻战线上为党和人民所  相似文献   

5.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个电视报道小组1月20日获许继续留在巴格达采访,其中包括记者彼得·阿内特。其他外国记者已于1月19日被伊拉克下令离开巴格达。(美联社1月20日电)失踪的英国记者布鲁斯·奇斯曼1月25日打电话给他在澳大利亚的父母说,他现在安然无恙,但无法离开伊拉克,因为他没有护照。奇斯曼原与《今日美国》报记者唐纳德·科克在巴格达拉西德饭店同居一室,他失踪后,科克以为他已去安曼,便把他放在房间里的护照带上,前往安曼找他去了。(路透社1月26日电)  相似文献   

6.
优秀新闻工作者万忆萱吉林日报记者部主任王艾生人民日报山西记者站记者方宜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东京记者站记者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尹学尧上海青年报记者冯森龄新华社陕西分社党组书记刘砥中中国日报采访组副组长刘黑枷沈阳日报总编辑刘婉玲(女j 单城晚报记者关涛(女) 河南日报副总编辑全一毛文汇报编委任谷威山西农民报总编辑 ·齐越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李玉鸿人民中国杂志社美术编辑李峰新华社《半月谈》总编辑严荣工江苏江都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杨生栋青海日报编报室主任 。;杨穆俊新华社曼谷分社首席记者吐尔地·买提尼牙孜 新…  相似文献   

7.
周涛 《新闻界》2003,(3):35-36,51
1977年是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鲁尼·阿利奇(RooneArledge)出任ABC新闻部总裁,“由于他的谋略,ABC这个长期处于三大广播公司末流的公司迅速发展、崛起,在新闻报道方面成为与CBS和NBC旗鼓相当的一流电视新闻机构”。①其谋略之一是“把记者、撰稿人、制片人和主播组成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班子。詹宁斯主持晚间新闻节目,特德·科佩尔主持《夜线》(Nightline),黛安·索耶令主持《黄金时间直播》(PrimeTimeLive),巴巴拉·沃尔特和休·唐斯则主持《20-20》节目”。②20多年过去,《美国新闻史》上所提到的彼…  相似文献   

8.
就大多数美国人而言,前苏联的克格勃是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特务机构;可是对于美国记者理查德·瓦莱里亚尼来说,感觉就大不一样,因为在20多年前,他在一名克格勃高级特工的帮助下,获得一则独家新闻,一举轰动美国。下面是瓦莱里亚尼的回忆: 1967年,我是美国广播公司(NBC)新闻部驻华盛顿的记者。那年6月,我顶替休假的驻白宫记者雷·谢勒报道了一个星期白宫  相似文献   

9.
主席:邵强 副主席:黄元才、赵建华、巴图尔·阿不力米提(维)、柴庚存、依德力斯(哈)、傅必铎、艾力·托乎提(维)、柴怀古 常务理事:杨连勇、曹瑞德、苏继常、姜文盈、乌拉尔别克(哈)、尼牙孜·加拉力丁(维)、苏新发、排祖拉·伊敏诺夫(维)、安俊川、王智生、巴生(蒙)、阿不列孜(维)、田玉棉、王德和、王立保 理事:樊兴初、佐如拉(维)、刘卫东、任明志、纳斯肉拉(维)、徐万胜、苏力坦·麻木提(维)、魏军辉、别克博森(哈)、段如增、买买提·吾买尔(维)、其木德(蒙)、汤宗道、赛都拉(柯)、桑作平、热扎克·铁木尔(维)、尚杰、阿不列孜·尼牙孜(维)、李刚、单兴德、阿不拉·肉孜(维)、赵进春、道尔吉(蒙)、王益文、孙连波、吴德海(锡)、  相似文献   

10.
1996年,泰格·伍兹赢得了他进入职业高尔夫界的第一个冠军头衔。赛后,当他走入新闻发布会场时,俯身看一位记者正在起草的新闻稿。 记者问道:“喜欢吗?” “我喜欢,”伍兹一边回答,一边用手指了指记者在文中提到的当场比赛的奖金:29.7万美元。 伍兹在成为职业高尔夫球手仅有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腰缠万贯了,这是因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政治记者西奥多·怀特(白修德)因患心脏病5月15日在纽约去世,终年七十一岁,结束了四十七年的记者生涯。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记者之一。西奥多·怀特也为中国读者熟悉,1939到1945年间他曾是《时代》杂志驻华记者。他当时撰写的《中国外面的雷声》,报道了日本侵华战争,成为1946年的世界畅销书。怀特在美国及国际新闻界享有很高声誉。近三十年来,他报道了历届美国总统大选,并写了五本关于竞选运动的书。这些报道影响着美国人的政治观点,政治家们都把他的书作为重要参考书。美国各报的政治记者也纷纷学习并采用他的新闻报道手法。  相似文献   

12.
1997年初,海热提·阿不都拉因高血压病重住院治疗,当时正轮到他值夜班,报社领导准备临时调配其他部门负责人顶替他,这样将改变编辑部原定的工作计划。海热提·阿不都拉向报社领导要求,仍按原计划由他上夜班。他说:“只要我还没有倒下,就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他白天在医院接受治疗,晚上准时返回报社工作,这样坚持工作了 43天,直到圆满完成值夜班的任务。  海热提·阿不都拉 1952年出生于新疆柯坪县一个维吾尔族干部家庭。从新疆大学毕业后便投身新闻事业,现任新疆日报维吾尔文记者部主任、党支部书记、高级记者。  多年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华盛顿邮报的女总裁──凯瑟琳文达1963年,美国《华盛顿邮报》总裁菲利浦·格雷厄姆自杀身亡,把该报总裁之位留给了他的妻子凯瑟琳·迈尔·格雷厄姆。当时,凯瑟琳已46岁,是4个孩子的母亲。凯瑟琳出身于名门望族,16岁时即着手进入记者生涯的准备,1963年...  相似文献   

14.
1932年1月27日,一位身材颀长、面庞削瘦的美国青年,从上海港步入了这座战争阴影笼罩下的花花都市。第二天早晨,隆隆的炮声惊醒了这位寻找战争的美联社记者。这位美国记者名叫阿奇博尔德·特罗扬·斯蒂尔,1903年生于加拿大多伦多,12岁时随全家迁到美国西部。斯蒂尔家境贫寒,中小学成绩突出,1924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后,进入爱达荷州一家报社做记者。那个时代的美国青年充满幻想,喜欢冒险,作为一名记者斯蒂尔认为只有冲突激烈的地方才会出大新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斯蒂尔开始注目远东,不久,他受聘于美联社,远渡重洋来到上海。在一·二八抗战的日子里,斯蒂尔下战壕、上街垒,出入枪林弹雨,给美联社发回多篇战地报道,他还  相似文献   

15.
你能想象吗?一个三十七岁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年薪竟高达160万美元,成为美国历来薪金最高的新闻播音员之一。他就是黑人布莱恩特·甘贝尔。如今,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中,黑人占百分之十二。然而,能够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黑人工作人员,不是外勤记者就是专门报告体育新闻的,而主要的电视新闻节目几乎仍是白人的天下。但是,布莱恩特·甘贝尔却在美国三大电视网的激烈竞争中,征服了众多的观众,击败了不少白人对手。他在全国广播公司(NBC)主持的《今天》节目,收视率不断提高。一九八五年三月,《今天》节  相似文献   

16.
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史上“扒粪运动”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钦 《新闻前哨》2003,(2):42-43
一、追溯历史:拯救美国的“扒粪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南北战争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空前富裕,进入所谓“镀金时代”。但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结构短期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美国处在一场巨大变动的前夜。就在这一关键时刻,美国新闻界开始的“扒粪”(muckraking)运动却有力地制止了腐败的蔓延滋生,促进了美国社会的改良,使其躲开了一场重大危机。记者林肯·斯蒂芬斯是这场“扒粪运动”的重要人物。他的自传《林肯·斯蒂芬斯自述》对  相似文献   

17.
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战场,有不少记者为了自己钟情的新闻事业而魂断底格里斯河畔。记者伤亡备忘录卡梅拉曼·保罗·莫兰,39岁,受聘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自由摄影记者。3月22日,他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控制区内的库尔马尔村采访时,遭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身亡。与他一同采访的澳大利亚记者埃里克·坎贝尔也受了伤。  相似文献   

18.
卖稿谋生的美国自由撰搞人李希光一我从北京飞抵华盛顿的当天晚上就给我10年前的老师泰德·葛普打电话。今年46岁的泰德·葛普是个美国记者,10多年前当他在《华盛顿邮报》当记者刚开始走红的时候,突然鬼使神差,竟自己申请了一笔基金,从《华盛顿邮报》请了一年的...  相似文献   

19.
刘翎 《军事记者》2001,(4):42-43
职业战地记者之王威廉·拉塞尔 (1820~ 1907),他发自克什米亚半岛的稿件被认为是战地报道的发端。 他不是第一个战地记者,但无疑是伟大的战地记者之一。他就是英国《泰晤士报》著名记者威廉·拉塞尔爵士。   威廉·拉塞尔 1820年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自 1842年起在《泰晤士报》担任临时性的议会报道记者。后一度离开《泰晤士报》以至新闻界去攻读法学,但在新任主编约翰·德莱恩的力邀下重新回到了《泰晤士报》并于 1850年赴丹麦,开始了他在炮火中当战地记者的经历。   拉塞尔所处的时代正是大英帝国开始进入鼎盛的时期。为争夺奥…  相似文献   

20.
身残志坚的马里亚特吉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Jose′Calos Maria tegui)是秘鲁著名思想家、工人运动领袖和新闻工作者。他把他短暂的一生献给了印第安美洲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在秘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开展社会主义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1895年6月14日,马里亚特吉出生在利马一个衰落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财政法庭的官员。他7岁时在瓦乔上学时因膝盖受伤,一条腿严重丧失机能,成了跛脚。他因迫于生活,14岁进利马《新闻报》当学徒,给作家、记者传送稿件。他抓紧时间,勤奋自学,并开始在《新闻报》发表小文章。他的奋发顽强的精神和出众的才华,博得了社长唐阿尔维托·乌略亚的青睐,17岁当上了编辑。敏锐的洞察力,流畅的文笔,使他撰写的政治短评和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