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证了所谓“万历本”《新刻金瓶梅词话》实刻于清初,兰陵笑笑生不是《金瓶梅》的作者。文章认为将《金瓶梅》的作者说成兰陵笑笑生,这不过是三百年前的书商作伪,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兰陵笑笑生考证不过是一场大闹剧,这场大闹剧的演出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大悲剧。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的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兰陵是山东峄县的古称,据此,郑振铎先生判断笑笑生是峄县人。但是,由于三百多年来人们搜遍古书,谁也没有为“兰陵”二字寻到一条旁证,致他歧见异说,层出不穷。比如。谢颐认为是王世贞或王的门人,王仲瞿认为是李卓吾,宫伟镠认为是薛方山或赵南星,孙楷第认为是冯维敏,吴晓铃认为是李开先,英国人维利认为是徐渭,满文译本认为是卢柟,“在兹堂本”认为是李笠翁,而朱星在《社会科学战线》上由断言:“兰陵笑笑生根本是捏造的。”即此可见,笑笑生究竟是何处人氏,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悬案。  相似文献   

3.
对《金瓶梅》的版本进行了梳理,认为现存所谓“万历本’’《新刻金瓶梅词话》实刻于清初;说《金瓶梅》作者是兰陵笑笑生,这不过是三百年前的书商作伪;兰陵笑笑生不可能是《金瓶梅》的作者。  相似文献   

4.
从《词话》中运用的大量带有地域特征的语言(兰陵方言)和大量民俗资料(兰陵习俗)分析作者的籍贯、身份,证明笑笑生是存在了两千余年的山东苍山兰陵镇人。进一步肯定笑笑生绝不是南兰陵即江苏武进人;《金瓶梅词话》是最权威的本子,是若干说书人底本的总汇,由笑笑生总纂、写定,成书时间在明隆庆2年至万历34年之间  相似文献   

5.
有关《金瓶梅》作者的诸多推论,可归纳为3类:“大名士”说起源早,沿袭至今,但难释《金瓶梅》书中的许多疑难;“门客、老儒”说比较含糊;“民间艺人”说至今难以落实。将王世贞家的门人胡忠定为《金瓶梅》的作者,可解开围绕《金瓶梅》作者争论中的众多症结。胡忠善说评话,具有创作《金瓶梅》的能力、精力和各种有利条件,更主要的是胡忠可以解开长期困扰人们的《金瓶梅》与王世贞关系之谜。《花当阁丛谈》记载的胡忠,善“解客颐”,常能引起“座客皆大笑”,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笑笑生”。《胡氏家谱》中的胡忠,与王世贞家的胡忠若为一人,笑笑生冠以“兰陵”亦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6.
兰陵笑笑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倾向充满了矛盾,因而使《金瓶梅》有万千之谜。本文探讨《金瓶梅》文本既反叛“存天理、灭人欲”又张扬“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悖反现象,论证作者主要是“存天理、灭人欲”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对解开《金瓶梅》万千之谜和考定作者真实姓名问题或许有助。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的作者非王世贞莫属。根据有四:①“兰陵笑笑生”中的“兰陵”并非地名,而是运用藏词艺术手法隐含作者姓王,是一个孝子;②弄珠客《序》采用析字格手法,表明《金瓶梅》的创作主旨是嘲弄姓朱的皇帝;③王世贞的父亲王Yu被杀与嘉帝有直接关系,替父报仇是王世贞作《金瓶梅》的主要动机和根本目的;④作品中的明代三个真实人物是王世贞的暗示性符号。  相似文献   

8.
兰陵笑笑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倾向充满了矛盾,因而使《金瓶梅》有万千之谜,本文探讨《金瓶梅》文本既反叛“存天理、灭人欲”又张扬“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悖反现象,论证作者主要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或许有助于解开《金瓶梅》之谜。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说,从吴晓玲正式提出到其后卜键等人的充分证明,应该说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但学术界至今仍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主要是因为"李开先说"缺乏一项较为有力的证据。很多学者都认为"欣欣子"和"笑笑生"是解开其作者的关键,实际上这正是其作者李开先为我们设的一个诗禅,答案就是作者的名与字。作者著有《诗禅》一书,在书中多次提及解谜的方法与技巧,这是作者有意而为的。其他反证作者非李开先者,主要是未能顾及李开先的个人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兰陵笑笑生塑造西门庆形象的用意和《金瓶梅》主旨究竟是什么?从作者思想观念、人生态度和创作上的矛盾来看,《金瓶梅》重在揭露人性的低劣,警醒世人要生存发展,必须去掉物欲情欲上的贪占纵.作者仍是维护封建礼教和“存天理,灭人欲”的.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之《序》、《跋》,为考证作者之“信史”,《序》,言其籍贯,《跋》,射其姓名。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舍。而其余诸说(如“屠隆”说),执其一端,生发于“兰陵笑笑生”之语,对《跋》“《金瓶梅传》,为世庙时一钜公寓言”之记载,竟视而不见。贾三近之名“三近”,字“德修”,号“石葵”,无不与“钜公”比附不悖。贾三近使用过“大史氏”、“外史氏”、“野史氏”诸笔名,晚年取号“石屋主人”,追慕司马迁心志昭昭;其效法太史公,著书立说。《金瓶梅》“克隆”《史记》,明末清初评点者早已点破,所谓“纯是一部史公文字”。拙文以此再证“兰陵笑笑生”、“钜公”为贾三近,力图破译这一古代文学我“斯芬克司”之谜。  相似文献   

12.
兰陵笑笑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倾向充满了矛盾,因而《金瓶梅》有万千之谜。本探讨《金瓶梅》本既反叛“存天理、灭人欲”又张扬“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悖反现象,论证作主要是“存天理、灭人欲”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对解开《金瓶梅》万千之谜和考定作真实姓名问题或许有助。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以《金瓶梅词话》问世以来,迄今已近四百年。它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从题材内容、艺术形式上看,它有别于前三者,成就上也超过前三者。在我国长篇小说创作上是一座新的里程碑。《金瓶梅》是我国长篇小说中第一个以市井人物为主角写世情的人情小说。(《三国演义》以帝王将相为主角,《水浒传》以草莽英雄为主角,《西游记》以神仙妖魔为主角。)它写宋,实则写明。作者通过对土豪淫棍出身的、后又集官僚、奸商、恶霸于一身的西门庆及其一家兴衰的描写,广阔真实地反映了明代世纪末的最荒淫堕落的社会景象。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但《金瓶梅》的作者是谁,至今还是个谜。书中的很多谜亦未解开。我们说,《金瓶梅》是最清醒的狂人之歌。这最清醒的狂人就是“嘉靖间大名士”兰陵笑笑生。兰陵笑笑生是作者化名。过去不少学者为寻出作者真实姓名对兰陵的所属颇争论了一番。如戴不凡先生根据金华酒系浙江兰溪所产就认为兰溪即兰陵;张远芬先生认为金华酒是兰陵酒的别称,从而  相似文献   

14.
从入声看“兰陵笑笑生”的籍贯程泱学术界对“兰陵”地望的研究,角度很多,结论也不一样,不外是南北二种说法,但均无铁证可以确定.笔者拟从语音角度提供另外一些证据。就现代汉语方言来说,南北方言之区别,在于入声之有无.《金瓶梅词话》中大量的同音异写词汇,正可...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创作的主体意识 ,即钱是一切罪恶的基因。唐代张道济在他的《钱本草》中论述了金钱的利与害和人们应该怎样对待钱 ,而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中则以形象揭示了金钱的罪恶 ,二者异曲同工、旨无二趣 ;《金瓶梅》和《钱本草》的两位作者在书文的命名上亦有某些共同之处 ,即二者均含有“金”与“钱”。两位作者的创作主体意识同功一体 ,即在于揭示金钱的利害和抨击金钱的罪恶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是一部集中描写市民“人情人欲”的长篇小说。而兰陵笑笑生对人欲的审视具有二重心态。他既能站在的时代进步的行列宏扬人欲而又视人欲为犯罪之源;既能从时代发展的视角赞许了商人的崛起及其历史意义而又从理性的视角表示忏悔。事实表明,以苟子“性恶论”为核心的“佛教因果观”是困扰制约作家创作的根本。因而导致作者混淆颠倒了变革时期旧矛盾的性质及其因果关系,掩盖了末世地主阶级的腐朽本质,削弱了作品的思想价值及其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初李渔所著《闲情偶寄》“选姿”条中,对女子的肌肤、眉眼、手足、态度等立下了自己的审美标准,这些标准与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词话》中女性美遵循的尺度多有相合。二书的女性美标准,皆为当时男子眼中的女性美,其中病态畸形的居多,但也不乏科学之处。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80年代,大量学者投入对《金》学的研究。有关作者问题,向两个方向分流:1、有人不能摆脱大名士的情结,专门在官僚名士中找导作者,列名者50余人,然此立彼破,足证各文均有破绽。2、先是少数学者据书中前后情节、人物年龄不对榫,前7回、后20回与全书笔力不称,很多字记音不表意;词曲过多,不该唱时也唱;历史、地理、官名记载的大量错误,及全书属俗文学套路……得出结论:此书系为说唱潘金莲、西门庆故事的底本,后经一人写定,最后写成时间约为万历30年前后。将《金瓶梅》的作者和山东兰陵联系起来的思路是对的。  相似文献   

19.
论应伯爵     
明代人情小说中,最出色的要数《金瓶梅词话》,洋洋百回的长篇巨制“不论其思想,其事实,以及描写方法,全都是近代的。……实是一部名不愧实的最合于现代意义的小说。”(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廷玑《在园杂志》中称:“深切人情世务,无如《金瓶梅》真称奇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亦称:“作者之于世倩,盖诚极洞达”“描写世情,尽其情伪”“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作者兰陵笑笑生娴熟地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通过对西门庆一家兴衰荣枯历史的描述,揭露并分析了明朝中后期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展示了广阔丰富的生活画面。  相似文献   

20.
就像急于知道“兰陵笑笑生”是谁一样,崇祯本《金瓶梅》的修改者也成了“金学”研究的热点。不少前贤已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日本学者荒木猛先生从崇祯本《金瓶梅》所引诗词的角度,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用的线索。本文可以说是接着做荒木猛先生的工作,考证馀下的诗词出处,为解决上面所说的问题,提供进一步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