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题材、结构、叙述方式、语言四个方面描述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认为新时期报告文学在题材形态上复杂化,并运用立体思维处理题材,报告文学的结构由微观走向宏观,其叙述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报告文学的语言则是多种文体语言的糅合。新时期报告文学实现了文学与非文学的有机兼容。  相似文献   

2.
:当今 ,报告文学已经是更趋成熟的被国际公众广泛接受的文学体裁之一 ,是社会公众关注、思想含蕴丰厚、社会意义重大的信息时代不可替代的语符载体。仅用“文学的轻骑兵”来阐释报告文学的文学品位与价值已不能表达其文体的美学特征了。但是 ,新近出版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 ,依然沿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文学体裁“四分法”,将报告文学挂靠在“散文”的名下 ;甚至不承认报告文学是文学 ,责难其“缺乏文学性”之声也不绝于耳。鉴于对报告文学文体的误解 ,应该从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思辨色彩和艺术美感相契合、现实性和史诗性的和谐共容几方面认识报告文学文体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百年中国报告文学写作主体的身份特征及其变异,给报告文学文体的面貌及流变带来影响。文章从记者型与作家型写作主体对文体的影响,“一日式”:大众型写作的模式,军旅身份写作主体的意味等三个方面对此作出阐述,写作主体的身份变异使报告文学这样一种以跨文体性作为自身重要规范的文体显示出较强的交叉性与兼容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报告文学的影响力在逐渐下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是根本性的,即数字化时代社会文化对文体的影响.在20世纪报告文学繁荣的时候,报告文学真实性、时效性、文学性的文体特征非常明显.时至今日,报告文学原有的文体特征虽然存在,但已逐渐弱化和转化,并与新的媒介、新的传播形式融合,产生出了新的文体特质.  相似文献   

5.
对于报告文学未来生存的忧虑,源于对报告文学存在价值的质疑.目前,关于报告文学包含于文学之中、报告文学属于新闻还是报告文学是集文学与新闻于一炉等三种观点都存在问题.其实,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立文体与文学和新闻有显著的区别.本文就是基于对报告文学特点和性质的研究,明确定位报告文学的文体独立性,并提出了报告文学发展的若干对策,以肯定报告文学文体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报告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回归文学的本位,与此同时也在逐渐衰落.报告文学衰落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报告文学的文体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转化.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应由真实性、新闻性、文学性转化为真实性、新颖性、文学政论性.  相似文献   

7.
文体属性探寻的历史流变——中国报告文学诗学回眸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之前,多数研究者对于报告文学文体属性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属于文学还是属于新闻,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的"边缘性文体"等问题展开,90年代之后,则有将其视为知识分子、社会良知等主体意志的传达方式,或"独立文体"等属性认知出现。这些探讨和争论,实际上正是逐渐认识和把握报告文学文体本质的一个过程。对于报告文学的文体,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应该寻求新的理论路径和阐释,以捕捉报告文学文体属性的完整而真实的内核。  相似文献   

8.
在报告文学的诸内质中,它的文体特征尤其是真实性是最主要的,长期以来,理论界对这些问题多有争论,但如果对报告的创作史和批评史全面深入的考察,便会发现,虽然报告文学本体理论的体系性建构与创作及创作史研究相比,还相对显得滞后和薄弱,但在报告文学的文体进化中,报告文学已从新闻的依附中走向了成熟和独立,已嬗变为独立的文学样式,理论批评他日臻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主持人语】新的世纪,从中国报告文学的稳中有进,到美国非虚构写作的流行,以及德国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的设立,都表明了这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的时代文体,值得学界对这一文体作深入的探讨。本期推出报告文学研究专栏,表示了我们对报告文学文体发展和理论批评的关注。这里刊发5篇论文。作者大多为活跃于报告文学评论界的评论家,论文的选题大多关涉报告文学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存在。报告文学的理论批评既要守本,维护文体非虚构的写实伦理,强调去虚构是报告文学文体的底线和原则;又要吸纳提炼报告文学新  相似文献   

10.
报告文学脱胎于散文,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处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体裁。报告文学的特性是其真实性、新闻性与文学性。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所在,文学性是其对现实的艺术性反映。二者既有内在的统一性,但又有各自的实质与内涵,共同建构起报告文学的总体骨架和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1.
课程、教师、学生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要素,反映到数学教育改革中,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现象,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认为数学教育研究和改革应落实学术规范与行为规范;数学课程建设应突出数学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数学能力和数学理性精神的培养; 数学教学过程应促使学生对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产生质疑、兴趣和好奇心.改革的关键是:既要解决好教师的数学修养,又要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艺术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骆艳 《文教资料》2005,(20):84-85
影视片名的翻译不仅要符合语言的规范,同时也要具有艺术的魅力。直译与意译是翻译时常用的方法,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如何在此基础上,把这两种方法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无望村的馆主》的众多版本有不同的版本本性,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初版本(开明本)和福建本。福建本对初版本进行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体特征等方面的修改,这导致了作品的语义系统和艺术系统的改变。这些修改既有艺术完善方面的考虑,更受到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新的文学规范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所讨论的雅俗共赏,是一种艺术审美理想与文学批评标准.雅俗共赏的优秀诗词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作用,是诗词创作的最高境界.因此,诗词创作应力求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表达丰厚幽深的意蕴,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文本潜能,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欣赏.这一主张对解决当前诗坛关于诗词创作宜雅还是宜俗的争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宋代楚辞观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楚辞研究呈双线并进的发展新趋势。一方面.宋代楚辞学在文学研究上进一步深入,逐步涉及到对楚辞的艺术手法、楚辞的文体特征以及楚辞的审美标准等诸多内容的探讨;另一方面,宋代楚辞学又呈现出强烈的理学化发展特征,对楚辞比兴手法的内涵、楚辞批评以及编选的审美标准等注入了浓郁的理学价值规范。文学与理学思想在宋代楚辞研究中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宋代楚辞批评的新风格。这种楚辞批评新风格是宋代文学观与理学思潮的巨大发展,也是时代政治需求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徽州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隐含了一定艺术审美、文化思想,它们追求天、地、人统一的宇宙观;宣扬人伦、孝悌、进学的礼制观;企盼福、禄、寿、喜的生存观。  相似文献   

17.
在高等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是一特效的切入点。目前艺术教育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搞好艺术教育,要树立以建设艺术类精品课程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设立艺术类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树立以审美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思想,建设以审美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艺术课程,实施以艺术感受为主体的艺术教学模式,组建可持续发展的艺术课程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8.
要求新诗格律的“脚镣说”是闻一多诗学理论的一个卓越表达 ,其核心内容是遵循艺术规律 ,其美学追求在于诗人征服工具的快乐 ,其艺术指归是在限制中完成艺术创造 ,作用于实践则是提高新诗的艺术水准。新诗运动初期 ,许多白话诗人注重的是“白话”而不是诗 ,其基本主张是“有什么话 ,说什么话 ;话怎么说 ,就怎么说” ,结果造成了非诗化倾向 ,直接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到 192 2年开始陷入中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新月诗派倡导格律运动 ,试图纠正初期创作中忽视艺术自律的弊病 ,最重要的就是倡导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 ,闻一多的诗论和创作起着中坚和示范的作用 ,推动着中国新诗向提高艺术的方向努力 ,并使新诗在 30年代很快发展到成熟的地步。闻一多的“脚镣说” ,无论从其所依托的理论依据、艺术原理方面去考察 ,还是从其所体现的美学追求和创作规律去分析 ,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存在着当时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9.
当代媒介艺术生产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至今,媒介一直是艺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在信息社会向纵深发展的21世纪,构成当代艺术生产力形态之一的媒介艺术生产力已经应运而生。媒介艺术生产实践中的作为艺术生产基础性物质力量和原动力的生产力形态就是媒介艺术生产力。媒介艺术生产力以当代新科技、新媒介催生出来的新型施动性媒介为生产工具,以高科技载体媒介及其设施为其他生产资料,以当代媒介带来的拟态环境或信息环境为重要生产对象,以当代高新媒介技术为主要生产技术,以当代媒介建构的艺术创造力、表现力为艺术生产者的主要生产能力。开展媒介艺术生产力研究对丰富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和艺术生产力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当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刑法规范是规定犯罪及其责任的法规范。刑法规范既是行为规范,又是责任规范;既是禁止规范,又是命令规范;既是假设规范,又是评价规范;既是制裁规范,又是裁判规范。刑法规范的机能不同于刑法机能,它包括评价机能和决定机能,是评价机能和决定机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