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屈原在其楚辞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香草美人的意象,创造了中国传统的独特的审美表现观,并影响了后人诗人、小说家的创作理念。其实,屈原楚辞作品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是运用比兴的手法表达自我心志愿望的一种艺术方式。但是,这种比兴手法被作者寄托情感有了现实性情感性的意义,而脱离了单纯艺术手法的本身。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两篇游记作品和我们常见的一般游记的写法不同,它们名为“游记“,实际上并不是记游,而是通过记叙来阐发作者的见解.将两篇文章作比较阅读,既有利于把握两篇文章各自的特点,也能加深我们对这种“变体“游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李建仓 《红领巾》2004,(4):121-123
<看不见的人>是现代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被誉为一部以现代人寻求自我为主题的现代寓言小说.而蕴含在这部小说各个层面的象征,有力地深化了这个主题.“个人化“的象征体系是作品的最大特征,如结构象征、人物象征、视觉象征、身份象征以及语言层面的诸多象征意象.  相似文献   

4.
高卫红 《红领巾》2005,(6):109-111
意象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说是由无数意象构建成的艺术殿堂.梧桐,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普通的树木,但从意象初创时期的<诗经>一直到清词,“梧桐“意象频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具有富贵、祥瑞、爱情、愁苦等审美意蕴.在反复使用和沿袭不衰的过程中,文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它与其他意象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复合意象群,用来烘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不同的抒情主题.  相似文献   

5.
屈原和毛泽东是中国古代和现代两位开一代诗风,颇有影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都享受着湘楚风物的滋育,深受湘楚文化的影响.屈原<离骚>等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众多作家;毛泽东的诗词是对屈赋的继承和超越,他的<蝾恋花·答李淑一>等作品,开拓了一条用古典形式反映现代生活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屈原的<离骚>,千古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震荡心灵.本文试图从美学特征的比较上探索一下两部作品的美学差异现实精神与浪漫情趣、情景交融与情理结合、粗犷坦率与悲壮激昂.及其形成的根由.从而寻觅到它们迷人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更进一步吸取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有着极为重要作用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在英国文化界,&lt;男人与男孩&gt;的作者托尼&#183;帕森斯近年来非常活跃.他除了小说创作以外,还经常为&lt;每日电讯&gt;、&lt;卫报&gt;、&lt;观察家&gt;、&lt;面孔&gt;等著名报刊撰稿.帕森斯十分熟悉市民的生活,常常从社会和文化守望者的角度来讨论热点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被誉为“具有小报敏锐头脑的大报手笔“.&lt;男人与男孩&gt;出版以后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问世两个月内销售20余万册,随后在25个国家中创下了发行100多万册的佳绩.在英国图书奖评选中,这部小说获得“年度最佳图书“称号,著名的&lt;文学指南&gt;也将其推荐为2001年度春季重点图书.……  相似文献   

8.
刘婷婷 《文教资料》2009,(10):32-33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浪漫小说家纳撒尼尔&#183;霍桑的代表作品,作者以“A”为线索,描写了主人公海斯特&#183;白兰的遭遇。作品通篇使用象征手法,起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本文以“A”的多种象征意义、主要人物名字的象征意义入手研究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9.
学识过人、志行高洁的人,必定受到排挤和打击,这差不多成为古代社会的一条规律。屈原生活在一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的社会,当然也不例外。《涉江》是屈原被第二次移逐江南时的作品。这首述志诗,抓住艺术美中的最主要的审美对象——人格,表现诗人一生在与恶势力的矛盾斗争中的美德。一、运用比兴手法表现人格美比兴,是我国古典诗歌一条传统的美学原则。屈原的作品“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歌》的“比兴”传统,进一步发展为比喻、象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部尊重历史、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作品,也是一部钟情于艺术、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作者恪守历史化立场,返回历史情景,尽可能接近本体,使作品具有史料性。此外,作者具有深刻洞见和独到见解,使作品具有一定学术性。  相似文献   

11.
杨建飞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13-16,30
比兴寄托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诗经》中就已广泛地运用了比兴。屈原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比兴从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起兴的朴素状态发展到象征、寄托或者寄寓的高级状态。李商隐继承了屈原进步诗歌的传统,从屈原的艺术宝库中学习了象征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遭遇的比兴手法更为他所自觉继承。他的无题诗不只是创造一些工于比兴、深于寄托的名句。而是把比兴寄托这种手法运用于全篇。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部反映美国总统竞选过程的长篇小说,是美国畅销书作家斯图亚特&#183;伍兹2000年推出的又一部政治惊险小说.如果你读过他发表在1994年第4期&lt;译林&gt;上的&lt;宦海情仇&gt;,你会惊讶:美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两件头等大事,选举国会议员与选举总统,斯图亚特&#183;伍兹先后都写到了,而且写得一如作者亲历般可信.读过&lt;宦海情仇&gt;的读者更会对一位美国国会议员是怎么产生的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3.
&lt;黑屋吊影&gt;中所呈现的那座黑屋子是真实可感的,给人的感官感受是多方面的.它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坐落在殷实人家住宅区,却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黑不溜秋,已经半朽.它给人以嗅觉上的刺激:“若槻刚往门槛内跨人一步,异臭扑鼻而来……“然而它却又显得那么缥缈,如同噩梦里的景象:疑云笼罩在屋顶,恐怖的阴影在屋内的角落里窥伺.这是怎样的一座黑屋子呢?作者贵志佑介将疑团推到了小说主人公,保险公司职员若槻的面前,也推到了读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14.
艾拜都拉&#183;易卜拉欣早期虽然也写过在读者群中产生一定影响的诗作,但1983年以《三个面包》转向小说创怍,已发表了许多短篇、中篇和《深夜霹雳》、《痕》、《怀心可汗》三部长篇小说。这三部长篇小说均以维吾尔族的历史为题材,爱国主义是它们的主旋律。其中作者成功塑造了部分具有一定共性和个性特征以及高度审美价值的反面人物形象,填补了维吾尔长篇小说反而人物缺少的空白,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反面人物软弱无力的局面。浓郁的抒情性是增强艾拜都拉&#183;易卜拉欣长篇小说艺术感染力的主要因素。本文对艾拜都拉&#183;易卜拉欣三部历史长篇小说以上几个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胡莹 《时代教育》2005,(1):74-75
苏珊&#183;朗格(1895-1985)--美国当代女哲学家、艺术理论家,她以其导师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为理论基础,构建了“符号论美学“,影响至今犹存.《艺术问题》是苏珊&#183;朗格的一本演讲稿合集,这些讲稿以苏珊&#183;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之创造“①这一符号论观点为基础,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艺术本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四世同堂>在抗战背景下,对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这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小说独特的文化视角一方面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效果,同时又带来了一定的艺术局限.  相似文献   

17.
在英国文学史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中,有两部具有截然不同风格的小说作品,一直耀眼夺目.一部是浪漫主义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作品<蝴蝶梦>;另一部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作品<名利场>.这两部风格炯异的作品,立足于19世纪的英国上层社会现实,从不同的角度着力刻画了有着惊人相似命运的两个女性;<蝴蝶梦>中的女主人公吕蓓卡;<名利场>的女主人公蓓基.本文作者力求解释出,英国19世纪社会现实外在的繁华背面有血泪的控诉;女性本身的悲剧命运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一社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美国文学始于本杰明&#183;富兰克林的《本杰明&#183;富兰克林自传》.这似乎有点夸大其词.不过,这倒说明美国传记文学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杰明&#183;富兰克林自传》(1791)的确是一部公认的里程碑式的巨著.虽然在它问世以前,美国已经有殖民时期文学,也有过玛丽&#183;罗兰德森的狱中回忆录《玛丽&#183;罗兰德森被俘和获释的真传》(1682)和乔纳森&#183;爱德华兹描述他宗教觉醒的《前牧师乔纳森&#183;爱德华兹先生的生平和人格》(1765).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美国文学中自传的诞生还是以《本杰明&#183;富兰克林自传》的问世算起.富兰克林在自传中描写了自己勤奋好学,勇敢自信,经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事业成功的艰难历程.这种进取精神恰好符合当时美洲新大陆的需要,促使后来“美国梦“的形成.它驱使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凭借个人奋斗的魔力去创建美洲土地上的“天堂“,使自己成为乐园里的亚当和夏娃.……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长篇诗<离骚>,是流传千古的名篇,由于文字艰涩难懂,篇幅又长,加上文章条理多,线索交错,艺术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紧密结合,学习时,很难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屈原的人格魅力.应从结构入手,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感情发展线索以及屈原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20.
2000年12月5日,俄罗斯文学射出了本世纪的最后一道光芒,这就是名不见经传的米哈依尔&#183;希什金大爆冷门,他的长篇历史反思小说&lt;攻克伊斯梅尔要塞&gt;经过层层筛选,终以绝对优势获得俄语布克奖.与希什金同时进入最后决赛的其余五部作品的作者,都是俄罗斯当代文学的大腕儿:曾三次进入该奖决赛的,来自萨拉托夫的阿&#183;斯拉波夫斯基、莫斯科的维塔利&#183;佐洛图哈、彼得堡的尼古拉&#183;科诺诺夫、现居荷兰的玛利娜&#183;帕列伊和现居以色列的斯维特兰娜&#183;申布伦.颁奖仪式在莫斯科著名的马里奥特大酒店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