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依附论的理论图景——以卡诺伊与阿尔特巴赫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附理论与现代化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一起合称当代三大发展理论,教育依附论是依附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教育依附理论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卡诺伊和阿尔特巴赫的思想观点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育依附论的方法论、概念工具和核心观点,勾画出了教育依附理论的基本轮廓,同时,对于深入认识当前不平等的国际知识生产格局,进一步思考中国高等教育摆脱如何依附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阿尔特巴赫的依附论出发,阐述了依附论的产生、理论的迁移和“中心—边缘”思想,并以依附论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分析了依附论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同时为中国如何摆脱消极影响,走出一条适应国情且有特色的高等教育研究发展模式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依附论是在结构功能主义备受争议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社会学思潮,依附论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和理论渊源,其倡导的“中心/边缘”分析框架也被比较教育界所采纳。本文以依附论的两大代表性人物阿尔特巴赫、卡诺伊的比较教育观为例,着力探讨比较教育研究中引入依附论分析模式的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二战"结束后,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和赶超发达国家,刚刚摆脱西方大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东亚各国在相似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依据本国国情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东亚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东亚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但该模式能为东亚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出路吗?因此,本文将以"依附论"为解释工具,对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成因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并预测该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依附论是一种研究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关系的理论。将依附论分析模式应用到比较教育领域对比较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依附论自身理论上的缺陷,所以依附论分析模式在比较教育中的应用也伴随着众多的争议。不论是依附论分析模式对比较教育的重要意义还是争议,都对探索今天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受发达国家影响较大,建国后,中国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经历了“完全性依附与不完全性依附”苏联的大学教师发展制度模式和借鉴美国大学的教师发展制度模式两个阶段。虽然中国在建国初期的实践中没有摆脱或没有完全摆脱对他国的依附,但这并不证明阿特巴赫的“中心-边缘”论与“依附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指导意义。“中心-边缘”论是建立在发达国家利益上的新殖民理论,为此,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在认清“中心-边缘”论和“依附理论”实质基础上,在借鉴与超越中构建大学教师发展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庸是林语堂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林语堂中庸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语丝时期;论语时期。本文通过对林语堂中庸思想发展阶段的探讨,来弄清林语堂中庸思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省西南地区,位于云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处,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互动于宏观上制约着黔西南教育发展的规模以及走向,同时也建构着少数民族教育的特点,将中心与边缘,作为地方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视角,具有一定启发意义,以往的少数民族研究强调对策性研究,而历史和空间的视角则是一种全新的路径,即从中央与边缘的权力建构来看待前西南少数民族教育的特征,归纳其发展和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等教育依附发展的讨论既凸显了学界对于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热切愿望,同时也折射出中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及缩小这种差距的现实困难。近年来较流行的中国高等教育"依附发展"观点从前提到结论都有可商榷之处,其实质是混淆了高等教育"依附发展"与"借鉴-超越"两种发展道路的根本区别。中国高教强国建设应当在"借鉴-超越"思想指导下,通过文化自觉与自主创新,努力构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王文兵  王铁成 《考试周刊》2011,(11):227-228
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西方学者按照各国现代化启动与推进的时序差异,将现代化分为早发式和后发式两大类,认为早发式现代化是在国际环境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凭借自身力量主动进行而发展起来的。早发式现代化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是其他地区仿效甚至全盘接受的样板。  相似文献   

11.
“和”的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之一,孔子关于“和”的论述又是“和”哲学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本文作者将“和”的哲学理论与现代的比较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重构,文章首先阐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然后分析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最后提出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向.  相似文献   

13.
世界和平问题是每一个关注国际政治的作者都要涉及的问题。追溯和平问题的源与流,康德和威尔逊是两位典型代表。本文拟从人性论、战争观、实现永久和平的方式、现实性程度等多个角度出发,对二者的“和平观”进行比较,从而对二者的思想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加认清把一国政制与和平与否关联起来的观点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工学思维是在对现今教育理论界所存在的"中介论"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出发来分析二者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养成教育思维、构建教育工学、培养教育工程师既是工学思维活动的三步骤,又是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统一的工学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条件,面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紧迫要求,比较教育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宏伟事业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这就要求我国比较教育学科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为达此目的,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在走向世界,积极地从国外优秀文化中得到必要借鉴的同时,还必须注重与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对话,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吸收独特的营养,丰富自已。特别要对“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做现代转换,使之成为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深入发展的条件和方向,也是我们同国际比较教育对话的基本立场。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之于比较教育意义的发现、“和而不同”与全球化条件下比较教育的方向及“和而不同”的哲学与比较教育研究西方中心的终结三方面论述了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16.
"和而不同"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关照。但在研究当中,"和而不同"却面临着理论的困境和实践中的尴尬,比较教育研究追求"同而不和"的局面不容忽视。究其原因,是由于文化殖民的影响导致很多比较教育研究停留在"器物"学习的层面,文化误读甚至是随意解读也妨碍了深层次比较的实现。比较教育学必须从"器物比较"转向"文化比较",加强研究者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才能真正实现"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7.
"比较历史分析"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渊源,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出发,"比较历史分析"既是传统历史研究法的重新修正和再造,也是对实证和结构功能主义的质疑,并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融合的推进中不断发展。它注重因果分析和历史次序过程、融合多种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致力于系统化和情景化比较,为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比较历史分析"启发比较教育研究者从知识本质观和价值观构筑新的知识观,然而其自身的局限性亦需要全面、辩证、理性、客观地分析,以更好地推动新时代比较教育一流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以《比较教育评论》在1998—2007年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以及在研究地域上的差异,发现:在研究主题上,《比较教育评论》重视宏观教育制度研究,关注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研究当前热点问题;微观教育实践领域的研究日益升温;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探讨起伏不定。在研究方法上,文献研究仍然是《比较教育评论》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不同研究方法的的综合运用成为当前《比较教育评论》的一大特色,定性与定量研究呈均衡态势,两者的结合更能体现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研究地域上,单一国别研究是《比较教育评论》的主体,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尤其关注,大规模的跨国比较研究引人注目,全球趋势和区域研究渐渐增多。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应明确比较教育的研究主题,提升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水平,拓展比较教育的研究地域,创建立体化的研究对象,加强比较教育学术群体的自身建设,深化学科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实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期重大演化,初期发展的墨学、法学实学教育思想强调治国、强国的功利追求,中期与后期的实学教育思想则更明显地体现出抗击外族入侵的民族斗争意识,其发展的趋势呈现出由技术之实到科学民主之实再到革命之实的层层递进。中国与西方的实学教育思想各具特征,融合多元化实学教育资源,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心/外围分析框架是探讨全球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基本理论框架.按照这一框架,中心与外围构成了当今国际教育不均衡格局中对立的两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二者之间构成一种控制与依附的关系.这种不均衡的结构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出路在于走"内生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