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9 毫秒
1.
文章探讨了王夫之的中庸解析,通过与朱子解析的比较,研究了王夫之解析的特征.王夫之首先探讨了中庸是什么.朱子在<中庸章句>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王夫之认同朱子对中的解释,但对朱子"不偏不倚"是未发之体,"无过不及"是已发的作用的说法表示反对.王夫之在未发或已发时,中都是本体.另外朱子说中和之中是本体,时中之中是作用;王夫之则认为中和之中、时中之中都是本体.总之,王夫之主张中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本体.王夫之对朱子"庸是平常"的说法进行了反驳.他说在朱子之前没有"庸是平常"这一说法,而且古文献的庸字都是指作用,所以王夫之认为庸是作用的意思,在其理解上,中庸是中的作用.此外,对于<中庸>首章首三句的解析,王夫之的主张如下:1.命不是命令,是法度.2.性和道是人性与人道,不包含物性与物道.1)物性是以人为中心规定的物性.2)物道是以人为中心规定的物道.3)尽物性是尽人所赋予的物性.4)尽人物之性是在"志可动气、气可动志"限度之内的.3.教是中庸的核心,教的具体内容是礼.  相似文献   

2.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是自发状态中的"性","中节"之"和"是自觉中的"道",以礼节性达于道,是谓"中庸之德".道不远人,就在人伦日用之中."极高明而道中庸",以超越的精神,做日常平凡的事情,也具有不平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晚清张佩纶提出庄子为屈原凭吊者的观点,颇为新颖奇特,发前人所未发.他先通过"考证"得出庄子为楚人的结论.进而,通过比附庄屈之文,认为庄子每作一文都直接和屈原有关,或有所劝诫,或为之鸣不平,或深痛凭吊.其实,在思想主张、处世原则等多方面,庄屈之间都存在质的差异,二者绝不可能成为惺惺相惜的诤友.张氏之论固然流于穿凿附会,但确属有感而发,其中渗透着他的出身与志向,更是对宦海沉浮的委婉诉说.张佩纶的此种言说方式,在晚清非常流行,有所不同的是张氏旨在寄托人生不幸,而非政治宣传.  相似文献   

4.
[考点阐释]   "有创新",是对文章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等方面的要求.它包括"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和"有个性特征".其中的"见解新颖",就是要能"言他人之所未言,发他人之所未发",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现出美来,而不能人云亦云、老生常谈."材料新鲜",是指选材时除了注意材料的典型、真实外,还要力求选择新颖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王栋以其独特的诚意观来纠正心学的流弊,价值很大.他综合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与王艮的"格物之学",提出"诚意修身"说.王栋强调"诚意修身"必须立定主意,把诚意看成是彻首彻尾的修身工夫,特别要求在"诚心"上下功夫.他解诚意功夫为慎独,认为诚意本身就是一种功夫,而慎独也是一种功夫,而且这两种功夫是相通的.王栋认为这种慎独的诚意功夫,不是已发之功,而是未发之功.王栋不仅把"独"字解释为"意",且赋予以不睹不闻,未发之中的本体地位.王栋还针对当时的痼疾,提出"诚意祛病"说,试图用"诚意工夫"来防止现成派的"乱发"之弊的"狂"者意志.王栋认为诚意是为了正心,做到自心自性,自诚自明.  相似文献   

6.
吕金注主张学习魏碑应以清代碑学实践和理论成果为基础,以沙孟海《写体与刻体》为学术背景,强调笔势环节,注重笔法挖掘。在美院魏碑课程教学中把技术性与理念培养融汇于情境教学,行之有效而发前人之所未发。  相似文献   

7.
杨万里主张"师法自然","感物而发、触兴而作","冥搜万象、物为我役"的诗歌创作方法,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重要性,反对"立意"在先的应"赋"之作,更反对"赓和"之作。杨万里的诗歌创作论来源于其丰富的创作实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题目1.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射道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指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对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摘自明代刘基《郁离子》)……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忘了"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本者,根也,万千植物赖以吸收水分和各种营养,发枝生叶,开花结果.当今语文教改气氛十分活跃,新的"理论"、"观点"、"主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法、课型、模式层出不穷,然而溯本求源,探其精髓,不难发现它们都没有脱离一个"读"字.  相似文献   

10.
对于孟子的性命观,唐君毅先生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解读。在他看来,孟子乃"即心言性",以此超越告子以来"以生言性"之传统及其弊端。唐君毅先生更就"心之生"处深入发掘孟子性善说的具体内涵,创发新论。此外,唐君毅先生以义命合一之旨解孔孟知命、立命诸说,新意迭出,创发前人之所未发,于义命分立之说外开出一新的义理世界。  相似文献   

11.
题目1.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射道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指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对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摘自明代刘基《郁离子》)……  相似文献   

12.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胡适发表"书院的历史与精神"、"书院制史略"两篇文章至今,中国的书院研究已经走过了九十年的历程。在这九十年中,相关论文发表2000余篇、专著出版70余部,研究成果堪称丰硕。其中,某些开创新范式、开辟新方向的成果,无一不是独辟蹊径,发前人之未发,导来者之先路,从而成为书院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肖永明教授《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视野中的书院》(商务印书  相似文献   

13.
汉隶札记     
一、弓大■(获)“弓大■”之药名,见于一九七三年甘肃武威县旱滩坡出土的东汉医犊上,木方88正背两面大字标题"治妇人膏药方"下,一面有"弓大?十分",一面有"弓大?十枚".整理者称:"'弓大?'"不见《神农本草经》,待考".窃以为"弓大?"殆即《神农本草经》之"独活".独活异名甚夥,《神农本草经》称"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使者",吴普说"一名胡王使者",《列仙  相似文献   

14.
常羊学射     
徐华 《阅读与鉴赏》2007,(9):68-68,71,72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①,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③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意者,一身之主也。""意,犹帅也。"这里的"意"即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所谓立意创新,。就是要言人之未言,发人之未发,想人之未想,即占据文章立意的制高点,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独特发现和真知灼见传达给读者,让读者的精神为之一振,得到启  相似文献   

16.
黄宗羲基于本体工夫合一论,肯定了尹焞继承程颐思想强调躬行践履和居敬涵养的本体工夫,反驳了米熹基于居敬穷理二元工夫论的指责.全祖望为有心学倾向的程门弟子王苹设立学案并阐明其将洛学传播至浙西的思想史贡献,肯定其人品学问并反驳了朱熹对心学的门户之见.黄百家指出吕、程中和之辩中,吕大临的“求中”说以“中”为万物本性与宇宙本体,其说开启了道南学派“看喜怒哀乐未发以前气象”的宗旨,而且可谓朱陆无极太极之辩中围绕“中”的论争之先声,并引刘宗周的独体之存发论述了喜怒哀乐之未发已发的表里关系,引黄宗羲之说肯定了吕大临以心体之流行贯通未发与已发的观点.全祖望阐明了洛学私淑陈瓘、邹浩的学术渊源并批判了其三教合一论.  相似文献   

17.
坚持到明日     
。产三一、沪吞叫一以"·汤‘李11:l”“工”y。。弓.‘山,‘,答1弃一浮之3矛,.任热.七3亏协以挑 ‘卜乞四娜 夕l‘‘,之瓦内‘泌、二一一’户‘川、-卜减J‘J 主一生荟州、互 口﹄夕臼一护山J.‘‘.....昌叫‘ t协心·以夕3弓‘与叹. 尹一22弓,丫占"一扣7一.叫占·互子l;于cs  相似文献   

18.
稀有剧种"含弓戏",它经历了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几个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末,它走向了衰落.本文拟探究"含弓戏"的音乐,叙述"含弓戏"剧团的创建及其曲折衍变的发展历史,简介"含弓戏"剧目<芙奴传>和<刘二姑吵嫁>,探讨当今时代如何使"含弓戏"重获新生,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涛 《文教资料》2008,(34):66-67
张之洞在清末于广东最早铸造银元,最初以七钱二分重为单位并在"庚子之变"前坚持此议."庚子之变"后张之洞却主张铸一两单位银元,坚决反对户部与绅商七钱二分为单位的主张.这一变化的原因既有反对西方侵略的进步意义,也有维护地方与个人政治、经济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诗家三李论集》包含着余恕诚几十年来对唐诗的一系列宝贵创见.余恕诚之唐诗研究,在艺术造诣、史料价值的鉴识等方面,体现出灵心直凑单微,发前人所未发的特色;在文学史宏观、文献史宏观等方面,则是体现出巨眼见微知著,发前人所未发的特色.这两大特色,既是各具价值的,又是有机结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