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校的学区也是不同的,而教育体制的要求往往是相同的;家长都有颗爱孩子的心,可仍然摆脱不了从众心理;去除不必要的对孩子不利的“从众”心理和行为.  相似文献   

2.
袁杨 《教育艺术》2020,(3):20-20
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地区,这些学生所处的环境存在着教育信息落后、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使得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浓厚。而到中职院校就读也普遍是因为家长的要求,并非学生的本意,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存在着较强的从众心理,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一、影响学生养成创新能力的原因1.学生缺乏探索精神,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青少年学生一些令人费解的划一行为现象。比如一些同龄人忽然都穿上一色的鞋,理一式的发型,追求一式的穿着等,以致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规范,无形中制约着许多学生的行为。有的学生明知一些事情不对,也要跟大家一样去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从众心理和行为。所谓从众心理和行为,是指个体在团体中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其团体的影响,而在感知、判断及行为上,表现出与团体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社会从众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暗示心理现象,也就是说,他人的行为或行为结果,能够很迅速地引起某一个人不加分析与批判地接受与模仿。从众行为在团体中  相似文献   

4.
蔡锐 《考试周刊》2014,(19):156-156
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少数青少年思想不成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一个群体,极易从众。因此,如何引导中职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克服和避免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从众的副作用,对加强中职学生的道德品质、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友庆 《天津教育》2002,(12):23-25
小学生的从众是指小学生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使自己在观念和行为上改变初衷,而向与大多数同学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在教育实践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也会跟着其他同学干出违反校纪、班规的事,甚至会有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事发之后,他们也说不清为啥会跟在别人后面那样做。这便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当然,由于一些好学生的表率示范作用,也会激发其他同学的模仿行为,从而促进了集体目标实现和个人目标的实现。可见,小学生的从众心理应该在学校,特别是班集体教育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小学生从…  相似文献   

6.
谈谈中学生从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众”是个人由于无形中受到群体影响而在认识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跟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即别人都这么做,于是自己也就这么做,别人都这么认为,于是自己也这么认为了。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是在群体中生活,因此,人必须而且能够接受群体影响,不仅现实的行为具有感染力,而且认识和观点也有感染力,这就产生了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他们的思想、情操、对社会的认识、兴趣爱好、服饰打扮,无一不体现着学生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比如我班某学生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其他同学受到感染,一时间钻研数学风气浓,一些平…  相似文献   

7.
杨春英 《考试周刊》2013,(89):160-160
中职学生思想教育问题一直是困扰中职教师的一大难题.学习成绩不好、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还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偏激、不善于人际交往,还有许多学生常常让老师和家长感到头疼和无奈。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呢?作者从开发心理潜能的角度出发,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2号自我.增强其自信心。  相似文献   

8.
在课堂问答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如果接连有几个同学回答错了教师的提问,而答案又几乎是差不多时,以后站起来的学生就会重复这个错误的答案.这就是受一种从众心理的驱使,造成的思维定向.从众心理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活动,因此,从众行为也就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对学生来说,年级越低,从众行为越明显.学生产生这种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是因为受别人的影响和群体心理的感染而造成的.他们听到多数人的倾向意见后不自觉地把多数人的认识作为自己的认识,把自己与多数人同一起来,以多数人的意见为意见.固然,从众心理也有两重性,在一个具有良好风气的集体里,从众心理将驱使集体的成员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在课堂问答中出现的诸如上面讲的那种现象却是有害无益的.它会使学生  相似文献   

9.
“从众心理”与创造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多角度观察,小学生的从众心理较为普遍,表现在: 行为上的从众心理。如:由于许多学生在助人为乐做好事,于是有的同学也学着人家想着法子去找好事做。 生活中的从众心理。如:中秋节到了,不少孩子打算晚上恭请“月亮婆婆”,有的同学也吵着要父母为他筹备物品,学习别人的做法。 语言上的从众心理。如:跟着人家学说时髦的话语。 审美观念上的从众心理。如:女同学中好多人头上扎了红蝴蝶结,有的同学很快就模仿着做。 学习上的从众心理。如:当讨论一道数学题的解题方法时,同学们已得出了一个结论,而自己还有另外的解法,却不想再表述,去附和大多数人的意见。 从众心理是一种顺从型的心理倾向,也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10.
这里,笔者就中职“招生难”的成因进行简单的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成因之一:管理部门有无奈 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包括学生、家长、领导等社会各个层面,对于中职的轻视、漠视、盲视,这种情况在相当一段时间之内还会长期存在。而普及高中也更多的是指普及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经过激烈的高考,苦读多年的学生进入大学,远离了家长的约束,没有了学习的压力,面对陌生的学习和生活,许多大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从众心理产生了。辅导员、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领导者,要想管理好学生,就必须细心观察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形式,弄清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充分认识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二重性,并找出矫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现实的教育中由于社会的一些因素给中职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很多家长都是以孩子年龄小,不想让孩子过早的接触社会的思想,将孩子送进中职学习,其次才是为了让孩子学一些实用技术,这就在潜意识里告诉学生,上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混日子。从学生方面来说,认为上中职就会低人一等,就是不如别人,这是长期以来思想的一种错误认识。而归根结底想要改变学生和家长的这种观念还是需要从学生身上下工夫,因为学生是直接接受中职教育的人。  相似文献   

13.
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事实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这种从众心理.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具有的心理现象.而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也存在着从众心理现象,本文主要分析教师在物理教学时,备课、授课与教学研讨中均有从众心理表现.通过分析,如果要摆脱千篇一律的从众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有所转变,教师要勇于质疑大胆创新,以求对未来物理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如今给孩子请家教已逐渐成为众多家庭的大事。然而,很多家长表现出浓重的盲目从众心理;在一些家长眼中,请家教还是一种时尚和地位的象征。如何看待火暴的家教市场?有没有必要给孩子请家教?如有需要,请家教有什么好处?如有可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兴利除弊?即使是专家,对家教现象及其影响性质也常常存有截然对立的观点——要么认可,要么极力反对。我们认为,不论人们赞成与否,家教市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总是有它存在的“缘由”,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家长。请家教于家长而言,不仅是情理之事,更是无奈选择。作为理论研究者应有更多实践情怀,而不是一味地在“请家教好不好”问题上争论不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探讨了火暴家教的主体诉求、具体动因、利弊影响和市场走向,出发点是如何帮助家长提高请家教的成效,把“好事办好”。  相似文献   

15.
矫正学生消极从众行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极从众行为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今天,帮助学生克服消极从众心理势在必行。本文对学生从众行为的形成、原因、表现类型、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广西“家校通”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讯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上不上学、什么时候离校回家……这些都是令许多家长头痛而又无奈的事情。广西“家校通”信息服务中心研制推出的“家校通”信息服务系统,为家长解除了这些烦恼。从这个学期开始,南宁市卫国小学的学生进出校门只须将胸前挂着的胸牌往校门口设置的感应式刷卡机一刷,学生家长的手机即可收到学生几时几分到校或离校的信息,让家长少操了很多心。“家校通”不只是做考勤、报平安。学校可以利用“家校通”发通知、布置家庭作业、报告学生的考试和作业成绩、及时向家长反应学生的心理、品行等,与家长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健康水平上。即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小语教材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挖掘其中有利因素,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一、克服从众心理让学生善于独思 从众心理是受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行为等方面与众人一至的现象。这是创新的大忌。在现实中有部分学生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缺乏独立思维,人云亦云,盲从他人,没有自己…  相似文献   

18.
“企业职工下岗了,国家干部分流了,大学生不分了,上学没用了”。时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及各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上学无用论在一些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中悄然而起。虽然笔者未就此事做过细致的统计,但从笔者接触到的学生和家长来看,持上学无用论者已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这不能不应引起有关部门和我们的警惕。许多家长认为,现在上学花钱多,花了钱未必能考上大学,上了大学也未必能分,分了也未必能吃得上饭,上还不如不上,还不如早回家学门技术或者外出打工早挣点钱更合算。很多学生认为,上学,除了几个…  相似文献   

19.
从众心理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所谓“从众”,就是多数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多数人怎么认为,自己也怎么认为。 从众心理在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是由于这种心理是在人们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因而有很大的盲目性。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一些人很容易盲从某些错误的东西,若任其自由发展,可能带来消极的社会危害。二是从众心理又具有在特定范围内企求一致和协调的特征,在良好的外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系统、多元、变化的复杂心理过程,学生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从众心理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只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测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从众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