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开富的名字是和“徒步重走长征路”分不开的。这一新闻活动最早的策划开始于1982年9月,当时《经济日报》正筹备创刊,罗开富提出了重走长征路。最初的主要想法有三个:一是他在云南记站,但过去是个军人,自1964年从事新闻工作后,采访中接触了很多老红军;二是发现老红军很惦念长征途中曾舍生忘死支持和帮助过红军的人民群众,希望有人代他们去向乡亲们问个好;  相似文献   

2.
去年五六月份,我作为“长征战场巡访”小分队成员之一,全程参加了整个采访活动。在为期40天的采访过程中,我和战友一起巡访长征战场,着实体验了一把当记者的感觉。苦尽甘来出佳作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当我踏上长征路的时候,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相比70年前红军来说,这点苦已经不足挂齿了,但即便如此,长征路上的苦仍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是体力之苦。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长征路上,路难行走,天气恶劣,我们车步结合,常常是一天下来,有大半天时间用于赶路,只有小部分时间用于采访。二苦肠肚之苦。居无定所,食无定时。在长征路…  相似文献   

3.
汉语里有一个“临阵磨枪”的成语,本意带有一定的贬义,形容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事到临头才作准备。但后来人们为了给自己临时才着忙找借口,在此成语后加上“不快也光”,词义发生变化,带有了一定的褒义。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对我们新闻采访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2006年是中国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长征”也因此成为中国新闻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与之相应,各种纪念活动与策划报道也纷纷涌现,而在众多纷繁庞杂的媒体活动中,“重走长征路”的策划报道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1933年9月,蒋介石纠集近百万兵力,分东、西、南、北四路进攻中央苏区,妄图消灭中央红军,摧毁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加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瞎指导,  相似文献   

6.
陈立生 《传媒》2002,(12):35-36
新闻传播界的“职业规范化”所应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不过我这里主要指新闻的采集、写作(制作)、出版(播出)等过程中的规  相似文献   

7.
8.
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本文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长征精神所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国宣传思想战线正在开展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以及笔者亲身参与"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报道的工作实践,分析总结得失与不足,提出在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媒体人弘扬长征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传播水平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周刊》2009,(48):169-169
租赁.金融业的蓝海 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银行证券和租赁融资可以三分天下。从融资租赁在设备购买的市场渗透率(租赁交易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率)来看,据统计2005年全球设备租赁交易额已达6000亿美元美国的租赁渗透率一直保持在3096左右.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闻工作者,要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坚持“三贴近”,真正地“沉”下基层,深入采访,写出的文章才“鲜”才“活”,才具有思想性、亲和力、生命力,才能让读者、群众、领导满意和喜欢,从而为提高报纸的质量,为报社的发展作出较好贡献。  相似文献   

11.
尽管已经过去将近三年的时间,2003年4月30日对时任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的采访,对我来说仍然是一次最难忘的采访经历。有些新闻工作者认为新闻采访仅仅意味着采访,是为了获取新闻信息而进行的职业行为,但在我看来,一次成功的采访不仅仅停留在采访的层面,还可以上升到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交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由于新闻记者队伍前仆后继对真理的追求,由于新闻记者队伍无私无畏对正义的捍卫,还由于他们对人们关心的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客观公正的真相报道,所以,新闻记者队伍,在人民大众的心目中,是一个高尚的群体。因此,人民大众送给了记者们一个“无冕之王”的雅号。老百姓送给记者这个称谓,按照常理来说,记者们必定是个个都诚惶诚恐、兢兢业业,惟恐玷污了“无冕之王”的雅号和亵渎了人民大众的信任。遗憾的是,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些记者,对“无冕之王”四个字错误地理解为记者的头衔是一顶王冠。有了这顶王冠,便可以无法无天,…  相似文献   

13.
历时4个余月的“寻访长征路”采访结束了。回想那刻骨铭心的120多个日日夜夜,我是异常兴奋和激动的。在寻访长征路的采写工作中,我尽可能地抽时间记日记,有时实在顾不过来,就改作写周记,下面是“寻访”结束后整理的其中的几段。  相似文献   

14.
历时4个余月的“寻访长征路”采访结束了。回想那刻骨铭心的120多个日日夜夜,我是异常兴奋和激动的。在寻访长征路的采写工作中,我尽可能地抽时间记日记,有时实在顾不过来,就改作写周记,下面是“寻访”结束后整理的其中的几段。  相似文献   

15.
实践证明,要使新闻报道更具思辨性,更有厚度和引导作用,学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用于新闻采访的全过程是一条有效途径。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学会用哲学思想锻造一双“新闻眼”。  相似文献   

16.
李军 《新闻三昧》2006,(5):53-53
在清高者眼里,谈名利是庸俗的。然而纵观芸芸众生,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大多数人一生都离不了“名利”二字,有的为了得名声,有的为了得钱财。新闻工作者每发表一篇作品,名字就出现在作品里,还能得到一笔稿费,似乎更是“名利”中人了,然而鉴于新闻工作的特性,新闻工作者的“名利”却别有一番滋味。先谈新闻工作者的“名”。有的新闻工作者把自己的名字看得重于一切,他风尘仆仆地到处采访,寻找新闻线索,追奇闻,捕花絮,掏隐私,熬夜写稿子,只求多多发表作品,提高自己的名字在新闻媒体上的出现频率,混个脸熟。然而常常事与愿违,作者本人虽然时…  相似文献   

17.
刘璇 《军事记者》2006,(8):10-12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出版2500期。在这两个数字不同寻常地重叠的日子,军报于7月18日举行了纪念“长征”副刊出版2500期座谈会。中宣部、总政治部、中国文联、中国记协、中国作协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军内外部分著名作家、评论家,在“长征”副刊工作过的老同志以及作者代表等百余人欢聚一堂,庆贺“长征”副刊出版2500期。与会者对“长征”副刊长期以来坚持高品位,弘扬主旋律,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并举的办刊方向给予了积极评价,对“长征”副刊以文学形式反映火热的部队生活、讴歌广大官兵献身国防…  相似文献   

18.
冯洁 《记者摇篮》2006,(10):30-30
有句俗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当然,其中包含对谈话人油腔滑调的贬义,不过,细想起来,也似乎说明“说话”确实存在一定的技巧和艺术。采访是新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同时,采访又是一门艺术。心理学研究表明,“支持性”和“吸引性”是对话语言的特点之一,发言要吸引听者,没有吸引和支持,对话无法进行,又何谈顺利、成功的采访?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事业不断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主持人、记者拿起话筒来到百姓中间,体察民意,了解民情,宣传政策。真正体现新闻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事实的宗旨。那么,手持话…  相似文献   

19.
曹东 《记者摇篮》2004,(7):18-18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新闻工作者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那么,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怎样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三贴近”呢?我在实践中体会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向基层、深入基层,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