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西方基督教的"经书"--<圣经>,曾被许多作家不断借用到作品中.名字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的剧本<诺亚方舟>也是借用了<圣经>中的情节和人物.通过对<圣经>在<诺亚方舟>中的情节、人物的构建分析,更能全面的了解作家普拉东诺夫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诗歌鉴赏早已有之.但今天所见到诗歌鉴赏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的鉴赏文,应是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离骚>的鉴赏.司马迁对<离骚>这篇作品的鉴赏,首先介绍作者生平;其次交待社会背景;再次解释作品题义;复次探索作者心理;再有分析作品内容;然后总结艺术特色;最后揭示作者与作品之关系、对作者和作品给予高度称赞.司马迁对<离骚>的鉴赏为后人鉴赏诗歌开辟了一条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3.
<苔丝>中存在两种原型结构:圆圈型结构和<圣经>悲剧结构.这两种原型结构的运用揭示了作者悲剧性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4.
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因此,在宋玉作品真伪的研究中,三篇赋的承继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焦点.有人认为宋玉的两篇赋是后人抄袭<美人赋>的伪托之作,更有人认为司马相如<美人赋>是模仿宋玉两篇赋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详细地分析研究了这三篇赋的结构、内容、艺术表现、文化环境和散文赋体的"借用"、"模拟"现象,认为<讽赋>、<登徒子好色赋>在艺术上较之<美人赋>显得稚嫩,在文化信息方面符合战国末期的文化环境,应当是宋玉的作品;<美人赋>较之宋玉的两篇赋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在文化方面符合西汉的文化环境,应当是晚于宋玉时代的作品;<美人赋>与宋玉两篇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是散文赋体创作中"借用"、"模拟"现象的具体反映,司马相如"模拟"和"借用"宋玉赋创作<美人赋>,是赋家创作中的正常的不必惊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试析《红字》的女权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桑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红字>更是受到大家的关注.<红字>所表现出的女权主义倾向多年来也吸引了众多目光.从<红字>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所刘画的一个反抗者的缩影,"一个女权主义的天使",一个期待着男女平等地位的坚强女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作品与争鸣>中对小说<沙家浜>的批判,本文认为小说<沙家浜>的产生,在文学界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它解构了样板戏固化模式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及人物形象的固化;其次,它解构了样板戏固化模式对人民大众意识形态中被固化的社会历史记忆.由于样板戏文学本身存在的裂痕与矛盾,人物在人性方面不可掩饰的空洞,小说在解构的同时所重构的人物关系及其情感纠缠,就显得更具历史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形象都做了深入的挖掘和丰富的阐述,但研究者对此两部作品不是一概论之,就是并列或者个案研究,没有看到这两部作品内在的思想联系.本文试从鲁迅对这两部作品中的"狂人"形象刻画的变化来探讨鲁迅思想的变化,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现实和国民性的一贯思考和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8.
"兴"是<诗经>中重要的一种修辞手法.<诗经>中有很多以草木起兴诗篇,这实际反映了古人因对自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植物崇拜.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杜丽娘慕色还魂>是较为原始的杜丽娘故事的话本,汤显祖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作了艺术加工,创造了<牡丹亭>,突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这一成就的取得当然离不开杜丽娘形象的再塑造,但<牡丹亭>对话本中柳梦梅形象的几点细微改动,对突显作品的主题思想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柳梦梅名字的来源、柳梦梅的身份、柳梦梅的阳则之美及其热衷功名和干谒权贵等几个方面,比较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与<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细微差别,认为汤显祖对柳梦梅的再创造进一步突显了作品"以情抗理"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情至爱"的呼唤和赞美.  相似文献   

10.
唐末罗隐的杂文小品专集<谗书>不仅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还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分别从作品主题、手法、表达方式等层面对其讽刺艺术进行了分析和透视.  相似文献   

11.
在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中,"欧战"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大钊由关心中国利益而关注"欧战",通过对"欧战"的持续关注与不断深入考察,他坚定了民主主义信念,预言了20世纪民主革命潮流,并对俄国革命产生兴趣,通过对十月革命的认真分析与思考,李大钊从思想上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转变。从李大钊对"欧战"的观察与思考中,可以发现其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与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2.
靖东阁 《中学教育》2010,(11):32-35,46
教师行为文化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专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对实然状态下的教师行为文化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价值取向保守,自身角色偏差;教师行为受到其特殊社会角色的束缚;行为孤立,缺乏合作;教师工作激情衰退,出现职业倦怠等。从历史、现实、教师自身和学校方面分析原因,进而提出应然状态下教师文化的理性追求:教师应该更新传统观念,转变自身角色;加强自身"修学"之功;走向开放与合作;学校应该完善教师管理,革新教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巴金的小说《家》中觉新这一人物,在文学史中长期是被作为批判的对象出现的。然而文学史家在批判之余总会显露出种种惋惜不已的心态,这种心态显露出觉新必然有其别样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从觉新对自身命运觉醒过程的考察中可以发现,觉新的这种对"旧"的割舍不断和对"新"的无限向往,使其成为一座由封建传统走向现代性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自八十年代翻译理论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几乎被所有翻译理论研究者奉为“圣经”。本雅明究竟在《译者的任务》中如何触及翻译的本质问题的?他又是基于怎样的“形而上”的语言观来谈论翻译的本质?法国哲学家、翻译家安托万?贝尔曼(Antoine Berman)所著的《翻译的时代》对本雅明做出了完整、丰富同时又深入的解读。本文旨在依据《翻译的时代》所提供的理论视域,指出本雅明对传统翻译观的三个“颠覆”,并试图对《译者的任务》中所针对的翻译本质问题、可译性问题和直译问题有所澄清。  相似文献   

15.
《论语》虽然不是纯粹的理论,但是由于孔子地位和其为“经”的影响,《论语》中对于《诗经》的解读给后世提供了范例;不仅如此,即使与文学无关的一些言语也进入到后世学者的批评中,从而被纳入到文学理论的范畴之内,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xamines some critical accounts of emotional life shaped by neoliberalism. A range of literature concerned with neoliberalism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educational contexts is reviewed. I argue that neoliberal ‘reforms’ in public institutions create an ever-increasing demand for emotional performance. Neoliberals often refer to Adam Smith's The wealth of nations (WN) but this paper focuses on Smith's equally significant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In this work Smith connects competitive 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varieties of challenging emotional experience. I argue that theorists in the present, seeking to understand neoliberal ‘reforms’ in public institutions, should focus on not just WN but both of Smith's major works together. This paper offers new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of neoliberalism, extending and developing the field of historically informed critical work highligh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7.
目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备受文学批评家的关注,但对其作品的对比分析实例还不多。因此,选取《园会》和《苍蝇》为分析对象,利用相似性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两部短篇小说在情节结构安排、人物身份地位以及小说象征手法运用三方面的相似性,从而更好地认识、理解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作为英美法系证据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区别于大陆法系证据法的显著特征之一。传闻证据在英美法庭上是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但是其中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情形之一“违反利益的陈述”却可以作为例外而具有可采性。本文以《加拿大证据法典》中的两个案例为切入点,探讨“违反利益的陈述”的传闻证据为什么可以被采用的原因,进而说明其适用的理论基础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尚书》历史思想研究还远不够深入。《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主体论非常重要,它们主要包括"历史本在""君民同为历史主体"和"民为神主"几方面,这些都与《圣经》等西方早期文化经典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自然主义代表作之一,该小说通过从狗到狼的嬗变将人类文明对自然的摧残刻画得淋漓尽致。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构这部小说,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了作者的整体生态观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