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从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雪域高原拉萨出发,行程4737公里,耗时48小时,来到了江南鱼米之乡江苏省常州市,来到了江苏常州西藏民族中学。这是我工作了近20年的地方,它是创办于1985年的全国首批内地西藏班(校)。它是一个曾多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的光荣集体。一孩子们到学校了,下车的人群中,他,出现了,走在队伍的第一个。多吉,一位来自西藏阿里普兰县边远农村的孩子。泛着高原红的小脸,是那样的青涩。  相似文献   

2.
和往年一样,新年到来之际,我给阴法唐同志寄去了贺卡,祝老前辈健康长寿。没过几天,法唐同志要我们民族教育司帮助他修改1998年8月以他们全家老少三代人积蓄的16万元为基数,成立“江孜县阴法唐教育基金会”的章程。我在帮助修改“章程”的同时,看到和想到了很多,感触万千。阴法唐是深受西藏人民爱戴,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曾经在西藏高原工作、生活多年。五十年代初,他所在的十八军,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命令,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在争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昌都战役时,他在一个师里任副政委,并率部队跨三个省区迂回…  相似文献   

3.
正着迷西藏那蔚蓝的天空、虔诚的转经轮、仓央嘉措的诗句,西藏坐落在世界屋脊和人间天堂中的一个地方,让多少人魂牵梦绕。很幸运的是,有这样一位藏族作家,他将自己的生命根植于西藏那肥沃的土壤中,行走在大地的阶梯上,梳理着西藏的前世今生,展现给我们一个感性、真实、温情的西藏。  相似文献   

4.
一枚军徽     
我曾交过一个笔友,叫李朝军,一个在回州工生土长的小伙儿。18岁那年,血气方刚的他,毅然打起了背包随军到了遥远的西藏,在西藏雪峰下的军营里扎下了根。认识地纯属偶然,初二那年,我迷上了《知音》,那里刊登许多有心人的花絮小语。在众多的人中,我选择了他作我的笔友。从此,南北两地架起了一座友谊的侨粱。地给我讲边陲条件的恶劣;讲他们的军旅生活;讲那里战士们的刚强那是1996年10月的一天,他给我寄来了一权军徽,并给我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他讲的故事里,我看到了:雪,在一片一片地下着,覆盖了山川大地;我还感受到了凛…  相似文献   

5.
《西藏教育》2010,(11):64-64
10月23日-25日,由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承办的2010年全国内地西藏班(校)、内地西藏中职班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会在江苏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新校举行。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巡视员次仁多布杰、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巡视员多吉才旺、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倪道潜以及常州市人大副主任赵忠和、副市长居丽琴等领导出席培训会开幕式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湖北武汉西藏中学以及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的校领导作了交流发言。  相似文献   

6.
西藏灵魂     
一双破旧的靴子上驮着一颗不安的灵魂在西藏寻找着……每一次走进这家赫赫有名的小店,我都会感觉到灵魂得到了洗涤与净化。空气中充满了西藏高空的神秘气息,那是自由的味道,让人憧憬和向往。这家小店已经开业两年有余了,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八里台新文化市场54号,在这不大的小屋里,常常是客流不断,宾朋满座。起初,店主康振宇一次又一次地走进西藏,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在那片神秘的大地上,他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于是,他每年都会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藏,通常是一年1-2次。拍照片,买东西,写游记,看朋友,他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7.
1953年,多吉出生在西藏自治区加查县一个偏僻的山村农户。1974年,这位藏族农民的后代走出父辈们从未离开过的大山,走进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19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走上地质工作岗位,并一直从事他所酷爱的地热地质勘探与研究。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造就了他不怕吃苦、锐意进取的坚强意志。1983年,多吉再次被派到母校深造。经过几年的野外地质工作实践磨炼,他更加如鱼得水,也加倍珍惜时间,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养分,为他的专业理论修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1986年,组织又派他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进行为期一…  相似文献   

8.
多吉才旺,西藏教育厅副厅长,人称“多厅”,更多的人称“多头儿”。“多头儿”自19岁便结缘职业教育,在西藏财经学校从学生到老师再做到校长;36岁从政,先后做过西藏自治区财政厅会计处处长、副厅长,那曲地区行署副专员;2001年重返职业教育的“怀抱”,任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主管职业教育的副厅长。“多头儿”为人师,则乐于授业解惑;抓职教,则开拓创新,带领西藏职教工作者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9.
饶培慧 《学语文》2013,(3):77-77
我们以万物灵长的骄傲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是一件美丽的事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是—种对人间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在生活中到处都能感受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2004 年 10 月 28 日傍晚 , 昆仑山下的一片草场上,随着一阵野牦牛粗壮的叫声,藏族牧民才让多吉一家从帐篷中走出来 ,他们惊讶地发现 : 几个月前曾被百余头野牦牛劫走的 110 头母牦牛 , 如今又被它们友好地送回了草场。 望着渐渐远去的一头头强壮的野牦牛 ,才让多吉和家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多年来 , 他们用自己与生俱来的善良 , 爱护着那些恼人而又可爱的野牦牛。而今 , 他们终于收获了这些冷血生灵的善良回馈…… 守护野牦牛 : 放牧一家人“引火烧身” 1986 年冬的一天 , 才让多吉率领他的家人和 60 多只牦牛 , 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唐…  相似文献   

11.
骆非翔 《小读者》2011,(1):10-11
那一年,他去西藏八宿的一个小乡村支教。在那里支教两年后,他就可以顺利地回城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多吉才旺,西藏教育厅副厅长,人称“多厅”,更多的人称“多头儿”。“多头儿”自19岁便结缘职业教育,在西藏财经学校从学生到老师再做到校长;36岁从政,先后做过西藏自治区财政厅会计处处长、副厅长,那曲地区行署副专员;2001年重返职业教育的“怀抱”,任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主管职业教育的副厅长。“多头儿”为人师,则乐于授业解惑;抓职教,则开拓创新,带领西藏职教工作者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曲折的求学经历多吉才旺出身书香门第,父辈兄弟6人,皆为饱学之士。最著名者为大伯父拉敏·益西楚臣(著名藏文学家)和三伯父恰白·次登平措(著名藏学家)。父…  相似文献   

13.
校长的风范     
校长的风范江苏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在常州教育界,人们都熟悉他,敬重他。结实健壮的体魄,热情豪爽的性格,务实灵活的工作作风,他就是现任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的来产炳同志。一九八八年四月,他奉命调任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党政领导。当时,由于学校开办时间不...  相似文献   

14.
十四年,弹指一挥间,太多的往事已成过眼烟云。但岳阳人民对自己精心培育的1030名西藏学子却仍然觉得那么亲切,那么让人牵肠挂肚。在岳阳的5000多个日日夜夜里,藏族师生天天享受着岳阳市一中领导和师生的爱,时时拥有着岳阳人民的情。正如藏族学生多吉群配、迷...  相似文献   

15.
<正> 1 每个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提起我省作家刘克,人们自然地把他和西藏题材创作连在一起。刘克,安徽合肥人。1928年生,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毕业于西南人民艺术学院文学系。五十年代中期跟随部队进驻西藏,在西藏高原生活了整整十七年,亲身参加了平息叛乱,民主革命、建设新西藏的全过程。1971年回到安徽,现任合肥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三十年来,刘克倾注了全部心血,在藏族生活题材这块丰厚的矿床上,不断拓展深掘。早在五十年代,他就创作了中篇小说《新苗》(《西南文艺)、话剧《1940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事情,慢慢来就来不及了。我一个年长的朋友,自从青藏铁路通车后就计划和妻子坐火车去一趟西藏。59岁那年,他对妻子说,再等一年我们就去西藏,就凭我这身板,喜马拉雅山即便爬不到顶也能爬到半山腰。  相似文献   

17.
于永强,一个普普通通的山东青年教师,为了西藏的教育事业,抛妻别子在雪域高原整整奋斗了两年,赢得藏族师生的由衷赞誉:“格拉,亚古都!”于永强病了1995年8月26日。波音747客机自东向西,在飞越了几乎整个中国大地后,带着巨大的轰鸣降落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一拉萨机场。弦梯上走下于永强等25名山东省援藏教师。受援地日喀则地区教委的负责同志迎上前来,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这手握得很长,很有力。一方仿佛握住了西藏未来发展的希望,一方则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和信赖。汽车行驶在境蜒的公路上。窗外,蓝天、白云、雪山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8.
海子是一个渴望精神安定,抗拒繁乱现实世界的一位诗人,他所向往的是简单而质朴的生活。这些反映在他的诗中,就形成了原始质朴、植根大地、神秘与深邃这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19.
种树的男人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是品行出众,你得花数年的时间,还要有好的运气和机会去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的行为没有私心,动机无比慷慨,心中没有存着求回报的念头,而且他还在大地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那么由此认定他是一个品行出众的人,基本错不了。  相似文献   

20.
提起小多吉这个极为普通的名字,在青藏局乃至全区公路养护系统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都把他与两次获得中国工人阶级“大奖”,即1995年“全国职工模范之家”和199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那曲公路段31工区联系在一起。小多吉就是这个工区的工区长。在没有资金、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从1992年开始,他组织工区职工靠捡牛粪、卖牛粪起家,到2002年底,已通过发展“三产”,累计创收近90万元,17名职工人均创收4万多元,人年均创收50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