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宇宙流浪者     
“警报,警报!地球的外层空间出现巨大的外星飞碟!” 这条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地球总统立即召集军事专家,研究对策。 “怎么办?”地球总统问,“如果外星人发动袭击,地球就危险了!” “我们可以启动‘全球导弹防御系统’,”一位黑皮肤的专家建议,“这是地球上最强大的防御网络,如果它都不能阻止飞碟,那么我们就束手待毙吧。”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除了以数学知识为主的内容外,还由浅入深地渗透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社会知识,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地球知识“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人类是地球的主人。教材通过对地球知识的介绍,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爱护环境。如:!.写出根线上的数:地球赤道的周长是民a蔓Ld枯拉匹千米。(第七册)2;地球表面移的头是海洋,剩下的是陆一’”-”””””””100“’””’”’”“’”““”地,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几分之几?《第九册)3.我国第一大岛台湾面积约357to平方千米,第H大岛海南岛面积约32Th平方…  相似文献   

3.
“地球运动”部分一直是初、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之一。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关于地球运动有这样一条标准“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建议又指出“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模型。深入领会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常常采用地球运动的“假设”情形,形象演示地球运动,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但据笔所知,在一些老师的教学及一些教辅书中。关于地球运动的某些“假设”存在误区,致使误导学生思维。在此仅举如下一例与大家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月亮一边自转,一边绕地球公转,而且永远是一面朝向地球,另一面永远背向地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案很简单:因为月亮的自转周期和绕地球的公转周期完全相同。这个答案看似简单,不少同学却琢磨不透。做完下面这个实验,你就会一清二楚。做法在一张纸中间画一个圆,在圆中间写上“地球”二字,将画圆的纸放在地上。在另一张纸中间画个“×”,用胶带贴在墙上。面向贴有“×”的墙壁,绕“地球”二字转一圈(图1)。转过身,面向“地球”二字再转一圈(图2),看看有什么结果。结果当面向贴着“×”记号的墙壁绕“地球”二字转动时,身体的各部分都有机…  相似文献   

5.
文科综合高考大纲中,“宇宙中的地球”部分有“地轴、纬度”、“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难点内容,涉及高深的天文知识,教师在高考复习指导中对该知识的拓展深度极难把握。本文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应用数学上“无穷远”的简单原理,将上述难点内容轻易突破。  相似文献   

6.
古夫 《今日中学生》2006,(30):22-23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摇篮,常被人们称为“地球母亲”。“地球母亲”的“年龄”到底有多大?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的“年龄”:46亿岁。这是怎样得来的?从很早开始,许多勤于思考的科学家就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推算地球的“年龄”。17世纪至18世纪期间,有人试图通过测算海洋的盐度来推算地球的“年龄”。这种方法的依据是:假定在地球形成之初,海洋中的水全部是淡水,经过后来漫长的演变,陆地上的河流携带盐分流入海洋,从而逐渐形成含有盐分的海水。如此一来,只要知道了海洋中盐分的总量和河流每年能把多少盐分带入海洋,就能估算…  相似文献   

7.
地球是我们“人类之家”(图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应当认识这个“家”,了解这个“家”,熟悉这个“家”。  相似文献   

8.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其教学目标为:介绍有关地球的知识,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理的写作方法。扣住题眼,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课文标题后,教师在“只有”一词下加上着重号,并问学生:标题中的“只有”一词说明什么?(“只有”说明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层层剖析,步步深化教师先出示彩色地球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课文是怎样描述地球概貌的?请结合第一自然段中的具体词句加以分析。(文章运用“晶莹透亮”、“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等词语表现出地球的美好、可爱。同时,作者还把地球比作“人…  相似文献   

9.
文科综合高考大纲中,“宇宙中的地球”部分有“地轴、纬度”、“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难点内容,涉及高深的天文知识,教师在高考复习指导中对该知识的拓展深度极难把握。本文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应用数学上“无穷远”的简单原理,将上述难点内容轻易突破。  相似文献   

10.
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概念,随后的2009年1月28日,IBM的CEO彭明盛向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抛出“智慧地球”战略。随着应用范围和深度的扩展,“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快速地推进到了“智慧物流”、“智慧湖泊”、  相似文献   

11.
Ada 《初中生学习》2014,(1):57-57
众所周知,地球自转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称为“地极”,北半球的称为“北极”.南半球的称为“南极”。  相似文献   

12.
一个月光温柔的夜晚,我来到了公元2107年。这个时候,人类已经发明了长生不老的超神奇药丸,地球上的居民越来越多,于是,科学家克隆了“地球二号”、“地球三号”和“地球四号”。有一天,我乘飞船去了“地球二号”,那里青草依依,白云朵朵,美极了。可就在当天晚上,  相似文献   

13.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纪念活动的主题是“善待地球”。其实,善待地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提出“善待”,就是发生过“不善待”或破坏地球生态环境的行为,其结果只能是自讨苦吃,自毁家园。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地球稀有气体同位素的研究后,我国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吐气和纳气并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维系生命的专利。整个地球甚至沉积岩、海洋都存在类似呼吸的吐纳状态。所不同的是,生物呼吸时,吸入的是氧气,吐出的是二氧化碳;而地球的“呼吸”,则以喷出和凝聚宇宙原始气体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地质研究人员在中国大江南北的许多地质考察中,均发现了地球“呼吸”的证据。他们把地球“呼吸”的现象称为“脱气”现象。造成地球“脱气”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地球在形成过程中,凝聚了宇宙原始星云中的气体;二是地球等行星的形成过程,是核反应运动…  相似文献   

15.
专家称一旦撞击地球迹象出现,科学家会立即采取措施将其“干掉”。有消息称,一颗体积较大的行星正向地球飞来,“有可能”于2014年撞击地球。这究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危险警报,还是又一次杞人忧天的推断?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厚任表示:即使小行星等飞行天体的运行轨道真的“有可能”与地球交会,类似地球毁灭之类的“可能”悲剧也不会发生。长期以来,有关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传闻总会在不经意间“风生水起”,那是因为在火星(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与地球之间活跃着几十到一两百颗近地小行星。潘厚任说,由于这些小行星的体积较小,所受…  相似文献   

16.
哎呀!真糟糕!地球妈妈得了许多病,真令人心痛! 以前地球妈妈多健康呀!“头发”(树林)浓密,“血液”(水源)纯净,“皮肤”(土地)湿润,可是现在怎么会得这么多病呢?打开地球妈妈病历的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两个大字——“脱发”(树木减少)。哎!地球妈妈的  相似文献   

17.
古夫 《今日中学生》2006,(26):24-25
地球是我们“人类之家”(图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应当认识这个“家”,了解这个“家”,熟悉这个“家”。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对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有吸引力,即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有“重”。用秤称出的“重”实际上是物体的质量。那么地球本身“重”几何?其质量是多少?很久以来,“称一称地球有多重”一直是科学家们探索的课题,但是,直到万有引力定律被发现以后,这一科学难题才有了破解的钥匙。在传说中,有一次物理学家牛顿(图2)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时,一个苹果砸在了他的头上,这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万有引力定律被发现了,地球与苹果之间的引力使…  相似文献   

18.
古夫 《今日中学生》2006,(10):22-23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摇篮,常被人们称为“地球母亲”。“地球母亲”的“年龄”到底有多大?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的“年龄”:46亿岁。这是怎样得来的? 从很早开始,许多勤于思考的科学家就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推算地球的“年龄”。17世纪至18世纪期间,有人试图通过测算海洋的盐度来推算地球的“年龄”。这种方法的依据是:假定在地球形成之初,海洋中的水全部是淡水,经过后来漫长的演变,陆地上的河流携带盐分流入海洋,从而逐渐形成含有盐分的海水。如此一来,只要知道了海洋中盐分的总量和河流每年能把多少盐分带入海洋。就能估算出地球的“年龄”。但事实证明这种办法是行不通的。一是不能肯定海洋在形成之初就全是淡水。二是海水中的含盐总量和河水携带入海的盐分谁能估算出来?更不要说地球在漫长岁月中的巨大变化。因此.此法行不通。  相似文献   

19.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要撬起地球,除了杠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支点”,如果没有“支点”,是不可能把地球撬起来的。那么,什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呢?  相似文献   

20.
"地球概论"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先行的专业基础课,但当前教学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具体探讨了“地球概论”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实践,提出了“地球概论”课程走出困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