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是一位精思、明辨、博学、多产的哲学家,是北宋以来儒家文化和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白鹿洞书院因朱熹的修复及经营,其影响传播海外尤其是东南亚一带,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  相似文献   

2.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南宋江西婺源人。他于19岁中进士后,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做过十年的地方官,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完成者。他的学说与思想影响了后世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并波及海内外,至今未已。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冬,他重修庐山白鹿洞书院,聚徒讲学,传播文化,教育士子,是他一生中振兴理学,开创和健全书院制度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早在唐代九江就出现了书院的最初形态,民间讲学授徒、传播文化的活动已相当活跃。白鹿洞原是唐代李渤隐居求学之地。…  相似文献   

3.
徐丽琴  刘超 《江西教育》2004,(15):91-92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南宋江西婺源人。他于19岁中进士后,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做过十年的地方官,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完成者。他的学说与思想影响了后世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并波及海内外,至今未已。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冬,他重修庐山白鹿洞书院,聚徒讲学,传播文化.教育士子,是他一生中振兴理学,开创和健全书院制度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宋初,其时曾得到朝廷敕赐,但规模尚小,生徒不多,办学时间甚短,影响亦有限。白鹿洞书院成为海内最著名书院,实自朱熹兴复始。一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三月朱熹以秘书郎差知南康军来南康,不久即出榜征询有关白鹿洞书院遗址等情。同年秋,朱熹亲自察看了长期废坏的白鹿洞书院遗址,决定加以修复。随即发谍分派军学教授和星子知县筹措兴复诸事。  相似文献   

5.
修复书院振兴理学--朱熹与白鹿洞书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为后世所宗,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学者。他对南宋和后世书院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兴复白鹿洞书院,为书院确定方针、建立制度、置田建屋、延聘名师、充实图书,并亲自参加教学工作,和学生一起质疑问难,不仅为南宋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树立了榜样,为其后历代书院所遵循,甚至对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朱熹将理学引进书院,书院弘扬理学,理学家自己办学,弟子又办学,书院以扩大理学为范,在理学的指导下,发展更快,其他书院亦效仿之,从而推动全国书院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6.
白鹿洞书院始于北宋。仁宗皇祐末(公元1054年)毁于兵火。一百二十五年后,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由朱熹兴复。全祖望在《答石痴征士问四大书院帖子》中讲:“自金源南牧,中原板荡……岳麓、白鹿以张宜公、朱子而盛,而东莱之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各家之徒偏天下,则又南宋之四大书院也。”朱熹兴复或者说重修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白鹿洞自此以中国教育史上最著名书院的形象树立起来,对后世学校教育,特别是书院的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之始末,本文  相似文献   

7.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微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世称朱子.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弘扬儒学思想,是孔孟之后又一杰出的儒学大家. 公元1180年左右,朱熹出任“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南康镇),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重建“白鹿洞书院”,亲自讲学,制定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这份学规充分体现了朱熹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成为了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700多年书院的教学模式,是众多教育学者研究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白鹿洞书院建院一千零一十周年,在国家教委积极支持。江西省教委、省文化厅资助下,我院主办的“朱熹与白鹿洞书院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六年八月三日至八日在庐山秀峰和白鹿洞举行。来自全国十八个省市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讨论会。江西省副省长、省教委主任陈癸尊,江西省文化厅厅长晏政到会祝贺并讲了话。会议共收到论文及手稿七十余篇,贺电、贺信四十余封,冯友兰先生特为讨论会写了贺联。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白鹿洞书院和朱熹陈列馆、书院陈列馆,考察了书院碑文和其他历史文物。  相似文献   

9.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座落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是中国古代最早成为讲学场所的书院。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宋淳熙年间,朱熹在此讲学,并为书院确立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此后数百年各家学者兴办书院时所效法的模...  相似文献   

10.
樊利华 《陕西教育》2009,(6):125-125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开始萌芽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它集学田、藏书、奉祀及关注时事为一体。我国书院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众多的书院中白鹿洞书院被誉为四大书院之首。南宋淳熙年间,白鹿洞书院还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白鹿洞书院的前身是庐山国学,在白鹿洞书院的形成过程中李渤与朱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五代到现在白鹿洞书院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为悠久、影响最大的一所学府。最早建立在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年-943年),称为“庐山国学”,距今己一十馀年。南唐政府委派国子监九经教授李善道担任洞主,执掌教授,还购置了学田数十顷。宋大祖建隆二年(961年),南唐元宗(嗣主)李途经庐山,专程到该学视察。入宋后,该学仍称“白鹿国庠”。此后,屡经兴衰。宋朝南渡后,呈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理学大师朱熹知南康军,访求白鹿洞书院遗址,重建屋舍,并上疏请赐高宗手书《石经》和《九经》注疏;购置学田;招收生待入学,…  相似文献   

12.
白鹿洞书院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白鹿洞书院素被称为海内名书院,由于朱熹的兴复,更成为此后数百年中各家学者兴办书院时所效法的榜样,影响深远。白鹿洞书院在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凝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丰富经验。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改革,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白鹿洞书院遗址位于庐山五老峰东南,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境内。唐初,此地隶属洪州都督府(后改总管府)所辖江州浔阳县,又改隶江南西道江州浔阳县。它是一处河谷小盆地,周围高而中间低凹,从立体的俯视的角度看,很像一个洞。据陈舜俞《庐山记》等史书记载,唐德宗贞元间(公元785——805年),洛阳人李渤(曾任太子宾客,故有时称他为李宾客)与其仲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关于李渤在此隐居、读书这件事,《旧唐书·李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办学的重要形式。庐山白鹿洞书院,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这里,背岭临溪,古木森然,环境极为静谧幽美。 白鹿洞,最初是唐代李渤及其兄李涉的隐居读书处。宝历年间(公元825—827),李渤任江州(今九江市)刺史后,便在自己的旧居之地兴建台榭,广植花木,使之成为庐山一景。至于白鹿洞这个名字的由来,并非这里真的有个什么洞。传说李渤在此隐居时,养一白鹿自娱,这白鹿非常驯服,平时李渤走到哪里,白鹿跟到哪里,形影不离,因此,人们称李渤为“白鹿先生”;而李渤居住的这个地方,四山回合,形状似洞,故称“白鹿洞”。  相似文献   

14.
朱熹与书院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据说还在朱熹四岁时,父亲教他学说话,指着头上的天空说:“这叫天。”小朱熹接着问了~句:“天之上是何物事?”让其父大为惊奇。这种对自然界的好奇和疑问持续了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白鹿洞书院在我国书院史上所占的地位非常突出。与此相联系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虽然仅有432个字,但其中的"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等内容却集中体现了朱熹的德育思想和修身理念,它是此前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即便在当今社会也仍然不失它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鹿洞书院揭示》不仅仅是一个书院的一般教约,重要的是,它因集中反映了制者朱嘉的教育目的和人才思想,而成为后世书院学规之榜样。  相似文献   

17.
元代白鹿洞书院的情况,已知的很少。文章在现有资料之外,补充了泰定元年的一次修复、书院山长和相关人物七个、还有陈澔的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8.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于 12 4 1年作为御颁的“学规” ,成为全国各类学校及书院共同遵行的教育指导方针。它不仅对我国宋末及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有过深刻的影响 ,而且对邻国日本的教育也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江户时代 ,日本所有讲授朱子学的藩校和乡学都奉朱子《揭示》为圭臬 ,每天早晨上课前全体师生齐诵朱子《揭示》。这种传统至今在日本一些学校还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9.
在朝鲜历史上,“书院”二字在新罗末年就出现了,此时正当我国唐末五代之际。《三国史记》卷四六《崔致远传》:“崔彦为年十八入唐游学,……四十二还国,为执事侍郎瑞书院学士。”但它是掌管国家机密的事务机关,与后世的书院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朱熹与浙江书院的交往,认为朱熹讲学促进了浙江书院的发展,分析了朱熹频繁出入书院,积极讲学于浙江各地的原因,以及朱熹如何利用书院达到他的政治理想,最后,探讨了朱熹留下的遗迹对书院发展的影响和朱熹对书院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