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月,上海新闻界庆贺了陆诒的80大寿,从本期起,陆诒应邀为本刊开辟专栏《报海春秋》,回忆他在一个甲子的新闻生涯中的旧闻轶事,足可给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诸多参考。  相似文献   

2.
他,今年已76岁,两鬓斑白,依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对生活、对社会上一切新事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生活在上海这样一个交通拥挤的大城市,有时,他竟象年轻记者一样挤公共汽车外出采访。他的新闻作品频频见于报端。他,就是我国老新闻工作者陆诒。一本《战地萍踪》,记述了他早在30年代当战地记者时的难忘岁月,令今天的年轻记者读来羡慕不已;他近两年发表的新闻作品,虽然不再有硝烟弥漫的炮火味,但仍然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显示出老一代名记者采访写作的深厚功底。不久前的一天,在上海一条僻静的马路上,我找到了陆诒的住处,在一间布置简朴的书房里见到了正在写稿的陆诒。陆诒谈吐随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要记者陆诒去采访“国民政府”的监察院长于右任。陆诒说:他不会谈什么国内政治的.周恩来同志说;就不要他谈国内政治,可以请他谈谈办报的往事让我们学习学习也好.果然,那次于右任把他在辛亥革命前夜如何办  相似文献   

4.
陆诒(1911-1997),上海浦东人。1930年利用业余时间就读于顾执中先生在上海创办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31年进入新闻报社任编辑。从当记者的第一天起,陆诒就成为一名出没于枪林弹雨的战地记者,在八年抗战中,他约有四年在战地奔波采访。他足不停步,手不辍笔,亲临现场采访,写下了无数记录历史的篇章。历任《新闻报》记者,《大公报》战地特派员,《新华日报》编委、采访主任。抗战胜利后任上海《联合晚报》采访主任。1937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在上海山西路南京饭店成立,陆诒是发  相似文献   

5.
陆诒家中两次巧遇一老翁去年12月上旬,我们正在名记者陆治家中,请他谈谈新闻改革问题。刚谈到一半,门铃响了,进来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双手抱拳,连连作揖:“仰仗大力,仰仗大力,我的私房落实了,我决定回沪定居!”老人走后,陆诒告诉我们,他就是前中央日报经理,姓张,11月份从纽约抵沪,原说只来看看的,订了两个星期的来回飞机票,谁知我们很快解决了他的住房,他又看到了许多阔别几十年的老朋友,现已决定回国定居了,正在申请办手续。从陆诒家中出来,我们议论着,《新闻记者》杂  相似文献   

6.
抗中战争时期,有一次《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到重庆曾家岩五十号找周恩来同志。陆诒说:“最近时局沉闷,新闻很少。报上的新闻报道,读者也不愿看。”周恩来同志说:“这是因为你们没有深入群众,不了解读者要求的缘故。我建议你们除了必要地采访上层活动以外,还要眼睛向下,访问群众。譬如说,重庆街头不是常见到从战区流浪的儿童替人擦皮鞋吗?还有嘉陵渡口的船夫和市内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不是经常  相似文献   

7.
本刊第七期发表了《寻找五十年前的<新闻记者>》一文。谁知“无心插柳柳成荫”,韬奋纪念馆的同志据此找到了久寻不遇的汉口版《新闻记者》创刊号,还从陆诒同志那儿得到不少查找线索。  相似文献   

8.
饭店里端菜送饭的叫“跑堂的”,行商到各地做生意叫“跑生意”或“跑码头”。记者“跑”新闻,说明这是一种忙和累的行当。陆诒80高龄脚上仍穿的是旅游鞋,仍旧是方便跑路的鞋。  相似文献   

9.
陆诒(1911—1997)先生恐怕对许多人甚至一些记都已经陌生了。但他决不应该被忘却,他是抗战期间与范长江孟秋江齐名的三大战地名记之一。《战地萍踪》这本书是作于198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出版的。  相似文献   

10.
衷心的感谢     
《新闻研究资料》创刊至今已整整五年了。新闻界的前辈张友渔、萨空了、赵超构、石西民、王揖、顾执中、王中、陆诒、王文彬等同志为此写来了祝贺信文,并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和希望,这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我们以《祝贺与希望》  相似文献   

11.
为了发动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收集、整理和编写中国新闻事业的史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同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最近在上海市政协联合召开了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座谈会。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徐铸成、马荫良、陆诒、唐云旌、邹凡扬、李龙牧、唐海、刘火子、冯英子等二十多人。  相似文献   

12.
《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孟秋江、邱溪映、陆诒、徐盈、子冈,他们或是"青记"的发起人,或是"青记"的骨干,"国新社"又是在"青记"基础上,以"青记"会员为骨干成立的。"青记"以范长江为纽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江的道路——从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认识长江同志是在1937年抗战前后,当时上海正酝酿组织新闻界救亡协会,开始筹备这组织的有胡愈之、恽逸群、杨潮、陆诒和我,秋江好象没有参加。那时在上海办过《文艺新闻》的袁殊主张成立青年记者学会。后来我们和胡愈老商谈,愈老认为当时一些记者都不能算是青年了,于是  相似文献   

14.
为了发动广大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积极参加收集、整理和编写中国新闻事业的史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同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于最近在上海市政协联合召开了一个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座谈会。出席这次座谈会的,大多数是我国新闻界的前辈,如徐铸成、马荫良、陆诒、唐云旌、邹凡扬、李龙牧、唐海、刘火子、冯英子等共二十多人。他们中不少人已年过  相似文献   

15.
书讯     
《名记者的脚印》《名记者的脚印》一书评介当代中外名记者范长江、孟秋江、胡愈之、恽逸群、金仲华、萨空了、羊枣、子冈、刘尊棋、陆诒和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索尔兹伯里、靳羽西等20多人的成功经验和生平事迹,并具体描写他们采编与写作的特点,材料充实,文笔生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为  相似文献   

16.
时间过去了四十七年,直到如今,我才第一次看到《徐州突围》这本书。这本书是一九三八年徐州突围以后不久,范长江同志主持编辑出版的。打开扉页,看到编委名单,如今健在而我又熟识的,怕只有陆诒同志一人了。将近四十位作者中,我所认识的同志,许多已经故去。特别是这本书的主编兼作者,我所尊敬的范长江同  相似文献   

17.
把解放区的部分真相透露给国统区人民毛主席论“游击战”早在1937年12月,本报星期增刊就登出了名记者陆诒从延安寄出的《毛泽东论抗战前途》和朱德总司令发表的《八路军半年来抗战的经验与教训》等文。次年8月,本报特派记者曹麦萍随赈济委员会工作队前往榆林,路过延安,23日细雨黄昏中,毛主席在一个整洁的窑洞里接见了曹,发表如下谈话,寄登本报:  相似文献   

18.
1988年10月,民盟举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2日下午,我陪伴赵超构、陆诒同志特地去木樨地,悼念原国家出版局局长、民盟中央参议委员陈翰伯同志,慰问他的夫人卢琼英同志。听卢大姐告诉我们翰伯同志逝世的情况。翰伯同志是1988年8月26日凌晨6时在北京逝世的,享年74岁。“文化大革命”期间,翰伯曾遭到残酷迫害。“四人帮”被粉碎以后,复出担任国家出版局局长。他为横遭践踏的中  相似文献   

19.
曾在重庆出版了13年的《大公报》如今已度过了百岁华诞。周恩来曾经多次说过,《大公报》的历史贡献,一是爱国抗战,二是她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很多人才。包括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杨刚、徐铸成、费彝民、范长江、萧乾、蒋荫恩、孟秋江、陆诒、彭子冈等,列入《中国新闻年鉴》“名人”的《大公报》编辑记者有50人之多。  相似文献   

20.
翻开《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在其专门设立辞条的近代以来105位新闻界杰出人物中,有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杨刚、徐铸成、费彝民、范长江、萧乾、蒋荫恩、孟秋江、陆诒、彭子冈等12人,其事业的成就与一份报纸相关联,这便是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于1926年接盘续办、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新记《大公报》(以下简称《大公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