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初去省内一城区采访,该区宣传部长言谈之中深为自己辖区内的宣传报道工作没有起色而苦恼。他说:“部内搞文字、摄影、录像的都有,可就是抓不出好新闻来。其中的原因,我观察了很久,也琢磨了很久。觉得他们应该向记者学习,你们记者也不是什么都会,都懂,关键是会问。”这最后一句话,点出了“记者是杂家”的职业特征,也点到了记者采访的基本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是以客观真实的内容为基础的.所以媒体都要求记者能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可感的再现。不过,这种写作层次上的客观可感不是凭空得来的,必须以大量的采访为基础。对新闻写作而言,没有了采访,就好比建房子没有了建筑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相似文献   

3.
4.
林晨 《新闻三昧》2006,(11):49-49
新闻采访是记者和通讯员进行新闻报道时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关系到后期的新闻写作是否全面、真实、精彩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在新闻采访时不仅要注意方法、技巧,而且在采访过程还要有一股“韧”劲,一股“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劲头。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具有深度和高度的新闻作品。面对被采访者的拒绝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被采访者不合作的情况。这时,采访人不能因为一时的“碰壁”而放弃采访,使原定的新闻报道中途“流产”;也不能一味地胡搅蛮缠,激起被采访者的反感,使采访工作受到更大的阻碍。而是应该依…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是一项讲究技术性、技巧性的工作,在新闻从业人员实施这一新闻要务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记者适当地运用情感因素,会让新闻更加生活化,有助于探寻新闻价值。情感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关系连接的纽带,记者只有把采访中的真情实感融入到新闻作品中,才能让作品更有生气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徐莹 《新闻实践》2012,(1):23-24
在与年轻同行的交流中,常听他们问,怎样采访才能不被拒绝?为什么你的采访对象总愿对你敞开心扉?我的心得是:沉下去,蹲下来,用心听。  相似文献   

7.
杨帅  杨顺初 《新闻界》2004,(1):24-25
我躺了二个半月之后,元月15日,在我二十八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奇迹般地坐了起来,当护工用轮椅把我推出病房来到父母为我准备好的生日宴会上时,康复中心的陈亚伟主任和中央电视台的闫绍纲编导给我献上了一束鲜花。陈亚伟主任用照相机拍下了这难忘的一刻。  相似文献   

8.
9.
为什么要去采访?这似乎是个不该问的问题,可是做了27年的记者方深深感悟,要去采访,因为事实在那里。1972年笔者在电厂参加工作,那时从来没有想过会去搞新闻,干上这一行纯属意外。一次,厂里锅炉大修出了意外事故,生死关头师兄弟们舍己救人的情景着实感动了笔者,于是忍不住把它讲给朋友们听,不由自主的写成了文章,让笔  相似文献   

10.
11.
体验式采访要把握好报道的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媒体上出现了一种具有较强现场感和可读性的全新采写形式——体验式采访报道,它生动活泼、贴近群众,赢得读者青睐。  相似文献   

12.
周成功 《声屏世界》2011,(11):68-68
“小悦悦”走了,留给人们的除了无尽的反思外,还有就是对媒体行为的拷问。“18名路人”之一的陈先生被媒体挖出来后,受到了非常待遇。他表示,时常有记者毫无征兆地闯进他的五金店。没有任何寒暄。直接把话筒递过来进行质问。尽管自己再三强调:“我真的没有看到.要是看到我会救的……天气又黑,又下大雨.又没有灯……”。记者没有相信他的话,还是一波接一波地突袭他的小店进行采访。经过媒体的大肆报道.有民众给陈先生发去短信威胁:“要他们的档口做不下去。”  相似文献   

13.
任啸 《新闻采编》2007,(2):30-31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所以说采访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很重要的基本功。技巧之一: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  相似文献   

14.
现在社会上的许多学术观点争议,有的是学者自己表达不严谨造成的;有的则可能是媒体记者在不了解学术观点全貌的情况下,错误地将学者表达的只言片语刊登在新闻媒体上,从而引起了公众的误解。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的时候,必须征求学者的意见,或者在制作新闻作品之后、发表之前,主动请学者把关。如果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把学者特定环境下的言论作为学者的整体意见发表出去,那么不但会损害学术尊严,而且会产生社会混乱。  相似文献   

15.
对于记者来说,提不出问题是个问题,提不好问题也是个问题。提问,无疑是挖掘新闻素材,用独特的视角去反映世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深秋时节,记者在阜城农村采访时,得知有一种“小红本”令当地广大农民爱不释手,成为群众竞相追逐的“宝物”。为了得到它,许多过去多年欠账不还的农民争先恐后地到农村信用社还本付息。过去几十年没进过信用社门的农民一日之间成了贷款人。已经拥有它的农民更是将它用干净的手巾包起来,锁在箱柜中。因为有了它,  相似文献   

17.
采访历险记     
杨建民 《青年记者》2004,(12):43-43
13,在西方人眼里是个不吉祥的数字,那一天是2002年1月13日,上午,我在北京站42元钱买了一张没有座位的车票,这一天的行程罩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种生动活泼、贴近群众,具有较强现场感和可读性的采写形式——体验式采访报道,风靡新闻界,很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