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7年4月22日上午,我校与香港国际创价学会主办的“与自然对话——池田大作摄影艺术展”在桂林美术馆隆重开展。香港国际创价学会理事长李刚寿、原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贺祥麟、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李格训等及社会各界美术家、我校主要领导干部共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池田大作先生  相似文献   

2.
池田大作先生学贯东西,博闻强志、思想通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对中国一向饱含仰慕和感激之情.他说:"对我们日本人来说,中国一千数百年来一直是我们文化、思想、教养、学术的老师和老前辈.……就我个人来说,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永远是取之不竭的源泉,是给予我们莫大恩惠的丰富的精神文明的海洋.……我的老师,创价学会第二代会长户田城圣先生,当年在教育包括我在内的青年们时,就经常运用中国的古典文学;而且在教导人生的生活态度和作为一个人的道理时,经常举中国的伟大人物为例."[1]  相似文献   

3.
4.
学术界关于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等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形成了许多共识。值得注意的是,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是立足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现实国情,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历史文化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为此,我们组织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阐述从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池田大作是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诗人、摄影家、社会活动家、国际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者。2006年10月14日—15日,在丹桂飘香的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与日本创价大学共同举办了“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池田大作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大陆、台湾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20多所大学与科研机构的10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提交论文53篇。与会学者围绕“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主题,畅所欲言,从各自研究领域与学识特点出发,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讨论:(1)和谐观。池田的和谐观是对西方科学主义盛行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化意蕴,它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图形艺术形态所表现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也拓展和延伸了艺术创新思维的主体内涵,激励着艺术家的本质能力的发掘。对传统图形艺术宝贵价值的认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艺术本元风格的传承。因此,本将从宗教、象征和审美表现的角度对传图形艺术进行观照。  相似文献   

7.
建筑同文学和艺术一样,是一种文化。既是文化,就必然具有文化的特征。可读性和耐看性是衡量文化水平的基本尺度。建筑创作应扎根本国土壤,结合中西先进的创作手法和传统风格进行发挥和创造。  相似文献   

8.
试论金庸、余秋雨和王朔创作的文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庸、余秋雨和王朔的创作虽然显示了不同的创作倾向,但都具有媚的品格和受众面广大、超越一般通俗文学趣味的特点;三人的创作无法简单地归之于高雅艺术或大众文化,而且在今天区分三人创作的雅俗已经失去意义,应该重视的是他们这类当代的大众性创作所具有的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9.
论宗教文学与许地山作品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地山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其作品受到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叙事艺术上也从宗教文学中汲取了一些有益的手法,许地山的作品直接引用宗教典故、宗教词汇,同时大量借用宗教文化的意象、原型、隐喻了深刻的宗教义理。另外,许地山还借鉴了宗教变文,讲唱文学的文体形式,所有这些方法都为作品从内容上更好地表现许地山受宗教影响的思想起到了不同寻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洁 《文教资料》2011,(8):80-81
艺术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与宗教相同,都能够满足人类情感的需要。艺术体现了人寻求生活质量的价值,而宗教则体现了人通过信仰寻求上帝来期待达到自己的愿望。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是人类表达情感追寻生活的两种形态,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作用。虽然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是错综复杂的。本文通过探索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差异,透视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并分析艺术与宗教之间相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谈中国文化,离不开经学。离开经学,也说不清楚中国文化。经学有过如日中天的尊荣,也有过被打入冷宫的寂寞。造成这种大起大落,自有其历史原因。毛泽东同志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江泽民同志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题词:“总结与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着这一精神,我们以“经学与文献学的关系”为题,邀请国内一些学者笔谈。我们希望笔谈能够引起人们对经学的关注,促进学术的全面繁荣。据悉,由北京大学学者主持的《中华儒藏》已于2004年4月启动,由清华大学和新加坡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本年11月在北京举行,种种迹象表明,正确评价经学,给经学以应有的地位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小说虽有悲剧性的表观,但从悲剧的特征:怜悯、恐惧及悲剧性来看,与真正的悲剧尚有很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第一,民族、文化与和谐。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延续,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的生存与延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主流乃由多源异质文化融合而成,其间还不断有新的因子注入。所以中华文化才能愈益宽广深厚,才能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包容性和同化力。中国历史上的南蛮北狄、西戎东夷,最后无不为炎黄文化所熔化。无不完全溶人中华大家庭之中。蒙古和满清曾一度入主中原,但最终无不在中华文化的浸润和包容之下,也充当起中华文化的传人。  相似文献   

14.
灵魂的依托与文学的启悟--贾平凹的佛道思想与文学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平凹将佛道文化融入作品,用一种科学的历史眼光,从积极的意义上深入挖掘、运用、发展,充分表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他不仅是将佛文化重新拉入正统文学的领头纤夫,而且为现实主义文学添注了新的内容,使其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15.
河洛文化是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华夏部族、汉民族及其他民族的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在与周边地域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完善发展,最终成为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核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根和主源。河洛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已引起国内外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人群的广泛关注。当前河洛文化研究,正是方兴未史,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特别是198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七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许多中外学者发表了一篇篇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河洛文化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刊选载一些优秀论文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政治对于艺术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关系而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相似文献   

17.
当前。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已成为各方共识。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可以认为这是传统社会大同理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我们可以作如下追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屡有新的研究成果推出。日本学者山口久和教授的《章学诚的知识论》以其严整的考据与解释学的新视角,尤其引人注目,该书中译本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以此为契机,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了“章学诚的思想与学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3月)。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章学诚的思想与学术进行了多向度的深入阐发。本刊从与会学者的发言中,编发了这组笔谈。高瑞泉认为,章学诚虽然可以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学术异数,但在不同于道统论的哲学视野中,章学诚的思想却提示着可能通达真理的道路。许苏民将章学诚的道论思想置于16-18世纪中国哲学启蒙思潮的背号下考察,通过与笛卡尔论“我思故我在”的比较,指出章学诚哲学的第一原理“随其思之所至,即为我之所在”,为其进行道统论批判提供了理论前提,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蒙意义。与许文相辉映,董平从历史哲学的纬度阐释了章学诚的“道论”,从“道”的现实性与历史性、“道”与六经的关系等方面追溯了章学诚与南宋浙东学派之间深刻的学术渊源与思想传承,同时对余英时有关此问题的论述做了积极回应。付长珍进一步收缩研究的视域,通过对“宋学”内涵的解析和清理,指出章学诚所提倡、所坚守的是一种义理和知识并举的儒学发展路向,揭示了章学诚儒学之道的宋学向度及其在儒学发展史上的意义。针对戴震与章学诚这段学术公案,吴根友发前人之未发,主要从学术方面和伦理道德方面重新审视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山口久和则从现代人文科学的角度,着力挖掘章学诚历史思想中蕴含的语言理论和文本理论。通过解构语言学家王力的训诂学理论和章学诚的语言理论,探讨了新考证学的可能性。章益国试图接着山口教授提出的话题,对“章学诚的言意观”作出进一步延伸和论证。他对章学诚的“史意”做了独到的诠释,认为史意作为一种默会知识,是没有具体实指的“意味”,是一种“非传递性理解”,类同于传统哲学诗文论中的意韵、意境等范畴。本刊希望这场讨论能够进一步唤起学界对章学诚学术思想的关注,旨在共同拓展章学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唐代学源远流长,对亚洲特别是韩日两国影响深远。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学术接轨和学术交流已日益得到广大学的重视,成为学术界的强烈呼声。韩日两国学对唐代学研究有其独特的方法和特点,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就。关注他们的研究现状、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推进中外化交流已成为唐代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1月3—8日,“中国唐代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本刊特辑发此组“韩日唐代学研究”章,以期对促进中外学术的交流与互动、倡扬学术视野的国际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