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信件的代称     
在我国古代,信件一般称为“书”,还称为“简”、“笺”、“牍”、“札”、“素”等。“简”是竹片,“笺”是小竹片,“牍”是木板,“札”是小木板,“素”是白色的绢。这些都是当时写信的材料。因为到了汉代才出现纸张,在这以前信件都是写在竹片、木板,丝织品上。由  相似文献   

3.
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部分,如何集兵应战,是所有国家统治者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略述汉代的兵和兵役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兵,是指战士,然而在汉代,作为军队基本要素和基础构成的战士,主要不用“兵”来名之。“兵”字在当时主要的含义是指武器,当时多用的名称是“士”或“卒”,如:“战士”、“甲士”、“介士”、“卫士”、“骑士”、“楼船士”;“士卒”、“吏卒”、“甲卒”、“县卒”、“戍卒”、“卫卒”、“正卒”、“更卒”等。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士卒”和“吏卒”。以“兵”指称战士个体,则比较少,而且往往是与“士”或“卒”相连为一个…  相似文献   

4.
一、何谓“跑”、“冒”“滴”“漏”“跑”、“冒”、“滴”、“漏”有多种不同的理解,目前看来,至少有三种理解:一是机械学的观点,这是它的原义;二是经济学的观点,这是它的原义的引申;三是管理学的观点,这是这一概念的泛化。1.“跑”、“冒”、“滴”、“漏”的原意。“跑”、“冒”、“滴”、“漏”这一概念如同机制这个概念一样都是从机械学里面产生的,机械学里的“跑”、“冒”、“滴”、“漏”是指发动机因材质和工艺不过关,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跑气、冒水、湖机油、漏柴油现象。由于“跑”、“冒”、“滴”、“漏”,致使…  相似文献   

5.
“口”就是“嘴” ,但是“亲口”和“亲嘴”的意义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汉语中有两个“亲” ,一个是动词 ,一个是副词。“亲嘴、亲吻”中的“亲” ,是动词性的 ,用嘴唇接触表示亲热。“吻”就是嘴唇 ,也就是“口”(口的表面 )。“吻”也可以作动词用 ,用嘴唇接触表示亲热 ,这时“吻”是动词“亲”的同义词。“亲口”中的“亲”是副词 ,是“亲自”的意思。“亲笔、亲临、亲手、亲身、亲眼、亲征、亲政”等词中的“亲”都是副词。所以“亲口”和“亲嘴”的区别不是由“口”和“嘴”的差别所造成的。其实 ,“亲嘴”和“亲口”的通常意义 …  相似文献   

6.
《老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道”,“孔德”、“常德”,玄德”,是老子的最高道德标准;“朴”、“婴儿”,是老子的最高道德理想;“无为”,是老子道德思想的基本原则;“无知”、“无欲”、“无争”,“知足”、“守柔”、“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的道德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7.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文”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言”主要是词语的积累、一些浅显的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则是“文章的内容、情感”和“表达的妙处”。“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帅着“言”。没有“言”,“文”就无从生根;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智、情、严、勤、能”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必须具备的六要件。“德”是灵魂 ,“知”是前提 ,“情”是基础 ,“严”是条件 ,“勤”是保证 ,“能”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三维”教学目标,要处理好“读、研、点、练、悟”等教学环节。“读”是基础,是前提;“研”是研究探讨,是讨论议论的深化;“点”是点拨、点化,是传统“讲”的高度概括;“练”是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的过程;“悟”是感悟思想方法之精髓,是课后的发展与升华。  相似文献   

10.
汪明玉 《江苏教育》2008,(17):47-47
管理的精髓是“理”不是“管”。“管”不是目的,“理”才是追求。管只能管事,理要理人。“管”与“理”是辩证的统一,“管”不仅要服务于“理”,还要“服从”于理。法理、事理、情理是“管”的基础和依据,整理、治理、调理是“管”的方法,合理、有理是“管”的结果。只有人文激励与制度约束并举,寓约束于激励中,教师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人文激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赣语都昌方言中,“是”字句主要存在着三种形式类型,分别为“x是y”“是y”“x是y个”。日常交际中,“是”字句能够表达出诸如判断、强调、反驳、厌恶等语气情态。除表判断的“是”字句之外,其他“是”字句通常表现出说话者“驳斥”的感情色彩。“是”字句体现出的语气情态,从说话者方面讲,是主观性程度加深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是”字的逐渐主观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三观”、“三义”、“三德”九个方面阐论社会主义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认为“三观”是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思想方面;“三义”是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思想和行为的联结方面;“三德”是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行为方面和落脚点。“三观”、“三义”、“三德”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三者又代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不同层次,“三观”是根本和基础,“三义”是桥梁和纽带,“三德”是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所谓“三习”教学,就是“趣中习字”、“乐中习读”、“玩中习作”。“趣”“乐”“玩”是手段,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创设情境,情趣交融,形成“习”的氛围;“习”是目的,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在“趣”“乐”“玩”中自觉、主动、创造性地操作;“字”、“读”、“作”是“习”的对象,是指识字写字、阅读、作文。概括地说,寓习字干趣之中,寓习读于乐之中,寓习作于玩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语文。“三刀”教学着眼于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孩子活泼爱玩、善于模仿、兴趣广泛、好奇好胜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激趣融情,促思巧习…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高中语文“新大纲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都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艺文仍是新教材的主体,读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桥梁。当务之争是贯彻“读启议写”四字要求。“读”是基础,“启”是关键,“议”和“写”则是能力的升华。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就上述问题,做了具体说明,并对传统的“读、讲、议、练”提法做了补充,突出了“启发性、的指导思想在“讲”法中的特殊意义和“写”在语文练习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一、物理比喻的含义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比喻,我们称之为物理比喻。所谓物理比喻,就是借用学生实践活动中已认知的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物理概念或论说的一种教学手法。 第一、被比喻的物理概念或论说应是学生所较难理解和接受的部份。例如概念中的“质点”、“热量”、“场”、“电容”、“电动势”等,论说中的“布朗运动”、“几率波”、“轨道量子化”等,这些是物理教学中作为被比喻物的对象。 第二、物理比喻的比喻不但要鲜明,而且要“形”、“实”、“知”。“形”是形象,“实”是具体,“知”是认知。 例如:教材中用“高度差”来比喻“电势差”。比喻物“高度差”是学生已认知的。又  相似文献   

16.
“舀”“”二字字形相近,容易混淆,或读成同音,或写成同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辨。区别字音:“舀”读yǎo,“”读xiàn。分清字形:“舀”和“”的下半部相同,不同在上半部。“舀”的上半部是“爪”字的变形,“”的上半部是“人”字的变形。辨析字义:“舀”是用瓢、勺等掏取东西(多指液体);“”是表示一个人落入坑中,“”是“陷”的古体字。掌握规律:“舀”和“”都可以作声旁构成新字。其构词规律是:凡韵母是ɑo的用“舀”,如:滔、蹈、稻、韬等;凡韵母是ɑn或iɑn的用“”,如:陷、焰、馅、谄等。但要注意的是,有一个“掐”字,它的韵…  相似文献   

17.
谦称是古人借用含有“低下”的字眼,以谦卑的口吻对人表示尊敬。古代一般男性对平辈或长辈的谦称有“臣”、“仆”、“愚”、“小人”、“小子”、“小可”、“鄙人”、“鄙夫”等。“臣”,本是西局,春秋时期的一种“男性家奴”之称。后引申为君主时代臣对君的自称,最后演变为自谦。如《孙膑》:“臣能令君胜。”这是孙膑对田忌说的话,二者并非君臣关系,谨表白谦。“仆”,本是“奴隶的一个等级”。后引申为“奴仆”、“仆人”,又引申为对己的谦称。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与任少卿是老朋友,并非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篇传统教材,《师说》的教学已有不少人作过成功的探索。我教《师说》,只抓了四个字,即“师”、“愚”、“圣”、“学”。这篇文章的题旨是反对轻视师道,提倡尊师重道。故此四个字中,“师”是最主要的,是“主帅”,“愚”、“圣”、“学”三字则是其“兵卫”。  相似文献   

19.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对共产党员刘胡兰同志的一生所作的高度评价。这里的“的”应与“得”同。用在动词后面,连接表示结果的补语。“伟大”、“光荣”各是谓语“生”、“死”的补语,主语是“刘胡兰”。意为:刘胡兰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她的死是死得其所的,是光荣的。  相似文献   

20.
一、“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俱全”,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会用的词。一个人如果称得上“五毒俱全”,那么此人就堪称“死有余辜”。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有人认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却和这些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