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泉州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著作宏富,这为泉州人著作文献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随着对泉州学与闽南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确立,泉州人著作文献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结合实际,阐述泉州人著作文献收藏原则、收藏现状、收藏不足及其对策和展望.在叙述对策和展望时,侧重探索收藏泉州人著作文献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2.
学报的特色必须历经长期的培育,而先行创办特色栏目则是必要的选择。《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的“泉州学研究”栏目经过8年的精心构建,在海外交通、方言、南音、地方学等诸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了对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该栏目于2010年转换为“闽南文化研究”。“闽南文化研究”是“泉州学研究”之内涵的延伸与扩展,将更好地服务和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3.
泉州处于福建省东南部,与厦门、漳州组成闽南金三角,下辖鲤城、晋江、石狮、南安等县区市,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济迅猛发展,民营企业日益壮大,涌现了一大批知名品牌,形成纺织服装、针织印染、鞋业包袋、树脂工艺、陶瓷建材、石材石雕、消防水暖、电子玩具、五金雨具、机械化工、食品加工、旅游娱乐等支柱产业,全市民营企业近十万家,泉州经济名列福建省九个地市的前列,“泉州模式”、“晋江模式”备受国内外瞩目。由于企业发展迅猛,各行业成批劳务及熟练技工十分紧缺。针对这种情况,泉州市…  相似文献   

4.
研究汉语,得从研究活生生的方言入手。泉州方言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同时承载着丰厚的闽南文化。林华东教授《泉州方言研究》就泉州方言作了深入的源流考察和理论阐释,在泉州方言语言、词汇、语法特点探索的基础上展开文化层面的系统分析,对语言的生存和流播以及泉州方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作了富有见地的探索,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见解。该书的出版,对于发掘和弘扬泉州方言乃至闽南方言、实践闽南文化生态的保护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是古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铸成的“光明之城”,海上丝路的开辟和世界宗教的传播汇聚成了千百年来泉州独特的文化魅力。“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这句话绝非虚名,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洋溢的不仅是古朴醇厚的“海丝”文化气息以及那些历久弥新的民俗、民风,更有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泉州的文明不只是典藏在博物馆、图书馆中,更多的是鲜活在泉州的山山水水中,留传在泉州人朝朝暮暮的市井中……古朴的民情民风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6.
章对“泉州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并从宏观方面与操作方面提出推进泉州与闽南历史化研究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闽南文化是闽文化中极富特色、影响深远的地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曾先后在厦门、泉州召开第一届、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之后,闽南文化进一步引起了省内外各界的广泛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交流最新的闽南文化研究成果,推动闽南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推进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与漳州市政协决定于今年11月在漳州市联合举办“第三届闽南文化研讨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有:闽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闽南民系形成过程与地域分布、闽南史前考古研究、历代名人对闽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闽南民间信仰在闽台交流中的影响与作用等。  相似文献   

8.
“和谐泉州”的和谐语言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这个城市的语言和谐。“和谐泉州”需要和谐的语言生活。在建设。和谐泉州”的进程中,泉州人努力营造着与城市建设相适应的语言环境,语言和谐带来了城市的和谐。目前泉州的社会用语状况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和谐语言建设还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西亚和欧洲长期陷入宗教冲突与战争。然而,在东亚的闽南泉州,多种宗教却长期和平相处。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宽容、兼容与并蓄。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特别是宗教与民间信仰借“佛”立足和发展,又通过“佛生日”的民俗祭祀仪式,使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如何合理保护民间信仰原生态的土壤,是当今保护闽南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简称实小),地处闽南“金三角”———鲤城闹市北隅,是一所具有独特历史渊源和优良教育传统的学校。一代名人奠基业武庙绽开名校花清源山麓,威远楼畔,泉州府武庙在它完成了作为议忠崇武之地的使命之后,又陪伴这所“金三角”的名校度过了70年...  相似文献   

11.
由泉州师院和台湾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两岸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围绕闽南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创新展开了深入的研讨。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已经走向世界。学者们在提升“两岸文化共同体”的整体化认识、促进闽南文化研究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林华东教授新作《泉州方言研究》是一部有独特创见论述精彩的方言力作。全书材料新鲜详实、观点新颖独特、论述深入细致。尤其是,在泉州方言形成时间、闽南方言“中心语+修饰语”词序、泉州方言语气词问题上.更是开辟了研究新视野、拓宽了研究新领域。此外,该书在泉州方言与闽南文化的关系、方言研究的方法和原则等方面也作了许多创见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泉州与台湾一水之隔,历史上,台湾曾隶属泉州府。明末清初大陆多次掀起移民台湾的高潮,泉州人始终在台湾移民中占多数。他们筚路蓝缕,流血流汗开荒拓地,为开发台湾立下丰功伟绩,同时也推动了迁出地——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的话:去年,泉州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如今又值“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和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之际,对于如何有效的保护、传播与延伸闽南文化,已经成为当下讨论的热点。
  本栏目通过对闽南俗语的图像创新与应用的研究,以实际的创新案例探讨闽南民俗文化在转化传播形式的现实意义。蔡永辉在?闽南俗语图像语境的现实意义?文章中认为,应从关注时代人文现状的角度来赋予民俗文化新的多元传播活力。陈学君的?闽南俗语的图像诠释与传播?从图像诠释和传播闽南俗语的角度,为闽南俗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生存空间。蔡淑芬的?泉州特产包装设计的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闽南特产的包装该怎么去定位和设计,才能使闽南特产的包装能有独特的闽南文化特色,从而使闽南文化浓缩为流动、带得走的“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5.
“闽南”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献中“闽南”一词出现频繁,但所指的区域范围因时、因人而异,大到福建省,中到福建南部,小到泉州、漳州府,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闽南”指向进行梳理,并对相关问题作简要的考释。指出古文献中的“闽南”有多种含义,既有与今天的“闽南”定义相同之处,也有与今天的“闽南”定义不同之处,我们在引用古代文献中与“闽南”一词相关的资料时,要格外慎重,不要想当然地用今天的“闽南”概念来理解古代的“闽南”。对“闽南”一词进行简要的考释,有助于闽南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成人教育》1996,(11):25-25
泉州:成人教育生机勃发泉州市教委成教科泉州地处福建省的东南部,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以历史文化名城和侨乡著称,全市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20多万人,辖9个县(市、区)。具有“山、海、侨、台”优势,与厦门漳州构成闽南“金三角”,经济开发区,是全国...  相似文献   

17.
泉州歌谣经过历时凝结,成了泉州人在婚嫁观念上的准则,指引着泉州人的婚嫁行为。在这种意义上,泉州歌谣从最初的说法上升到了哲学意义上的活法。本文从婚嫁歌谣的语义建构、话语建构、话语行为观照三个方面分析零散存世的泉州婚嫁歌谣,探析其语义内涵、话语特色及其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并凝定为人们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8.
商品竞争激烈的社会,包装除了具备最基本的“包”和“装”的功能外,本身所附带的商品附加值不可估量。一个好的包装犹如一个流动的广告,一个无声的解说员。泉州地方特产,是闽南泉州当地生活、文化习俗的一个代表,浓缩了这个地方的特色,是一种能带得走的“地方文化”,闽南特产的包装该怎么去定位和设计,使得闽南特产的包装能有独特的闽南文化特色,并且鲜明的存在在这个商品社会中,这个是我们要探讨和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加强闽南、闽西各期刊之间的业务交流,协助做好2008年我省期刊的年度核检工作,福建省期刊协会闽南期刊工作委员会,于3月5—6日在漳州市南靖县城举行“闽南期刊工作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宋元时期泉州外贸产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认为海洋性、外贸型的经济特色是宋元时期泉州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宋元时期泉州的外贸进出口产业品类繁多,形式多样,利润巨大,不但为国家税收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造福八闽人民。泉州人敏锐的商业意识、开拓精神,为泉州的再次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